省志与村志的比较试析

时间:2022-10-12 10:53:07

[摘要]地方志的修纂,在我国由来已久并且受到重视。省志与村志是两种不同区域概念的地方志,二者联系密切,也存在较大区别。通过比较分析,不难发现村志的编纂工作相对于省志来说处于劣势,还需要社会给予重视与帮助。

[关键词]省志;村志;联系;区别

一、背景

我国历来注重编史修志,古有司马迁编《史记》、孔子编《春秋》、顾炎武编《天下郡国利病书》等等。虽然在封建时期,这些史志的存在有一定的政治因素,然而必须承认的是它们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华文化得以生生不息留传至今,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这些史志的编修。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重视地方志的编纂。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期间,郭沫若、马寅初等著名学者和山东省代表建议“早早动手编修地方志”。1958年3月,主席在成都会议上倡议“全国各地要修地方志”。同年10月,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地方志小组起草《新修地方志体例》(草案),发至各地征求意见。[1]2000年左右,我国新一轮修志工作陆续展开。2006年,《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并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关地方志的全国性法规。2014年,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提出“要把地方志作为重要的文化基础事业切实抓好”“要把地方志工作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当中”。由此可见,地方志编纂工作意义重大。

二、省志与村志的联系

(一)都是方志的一种形式

方志是记载某一地区情况的文献,或概括自然、社会、人文各方面发展情况,或只针对某一方面系统叙述,是地方的百科全书。[2]省志与村志只是不同区域概念的方志,具有方志的性质和特点。

1、性质

封建社会早期,人们将方志归为地理学著作,主要是因为其构成主要为地方性的地理著作和地方性的人物传记组合而成,另外,在方志的发展过程中,图经曾一度盛行,而图经的地理成分显然偏多。[3]宋朝以后,不断有人提出新的看法,认为方志属于史的范畴。宋人郑兴裔提出“郡之有志,犹国之有史”,清代方志学大家章学诚提出“志属信史”。当代学者仓修良探究方志的起源,认为方志的出现是为了维护豪族地主利益,巩固门阀制度,属于广义的历史范畴,“是一种记载某一地区历史、地理、社会风俗、物产资源、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性著作”。[4]

2、特点

(1)内容的地方性与广泛性。方志是记载某一地区情况的著作,因各地方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物产资源等都不尽相同,所以各地编纂的方志在内容上各具地方特色的。方志记载的范围虽局限于一定的区域,但涵盖的内容却极其广泛,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气候水文、建置沿革、赋税徭役、、风俗习惯、教育发展、经济状况、天灾人祸等等,几乎无所不包。

(2)记载的多样性。不同的方志,其形式与体例可能存在一些差别,而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可能也会因人而异。有的偏重地理方面的介绍,有的倾向人文,有的会运用大量图表,有的只是文字叙述。

(3)编修的连续性。我国地方志的编修前后相继,表现出一种连续性。隋唐时天下一统,朝廷诏令编写地方志,唐中期曾规定各州郡每三年编选一次图经报中央,后又改五年一次;清政府曾明确规定各省、府、州、县60年修一次,这样新编与续修相承,从整体来看,方志的编修是连续的。另外,方志记载事物时需要按其起源、发展变化一一叙述,也表现出一种连续性。

(二)都与档案存在联系

1、档案是编纂省志、村志的重要来源与基础。在古代,档案管理与编修史志这两项工作均由史官负责,由于他们对档案史料熟悉,相对于其他人来说,编史修志较为方便。档案是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保存备查的文件有机体,具有原始记录性。地方志是系统记载某一地区事实的资料性著述。方志的编纂离不开档案,没有档案,方志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外,方志的编纂讲究“述而不论”,内容要符合客观事实,而档案的原始记录性也反映出它的真实性。在编纂省志、村志时,会用到很多资料,而档案是最可靠的资料来源。所以,要编纂高质量的省志、村志,必须利用丰富的档案资料。

2、省志、村志的编纂工作能完善档案工作。由于方志的编纂会用到大量档案资料,所以方志的编纂过程也是对档案工作的一次检验,能发现其中的不足和薄弱环节,从而完善档案工作。首先,省志、村志的编纂会促使档案部门加强收集工作,丰富自己的馆藏以提供利用;其次,省志、村志的编纂会对档案的整理和档案价值的发现与鉴定有促进作用;最后,省志、村志的编纂是档案得以综合服务利用的过程,也是档案编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5]

3、省志、村志的编纂工作会产生一部分方志档案。方志档案是指在方志编纂的过程中形成的档案,是一种专业档案。[6]省志、村志在编纂编纂过程中主要会形成三类档案:一是这些方志本身含有的档案资料,如方志的目录、草稿、修改稿、为其编纂而搜集的各种资料等;二是关于方志工作产生档案,如组建修志机构的文件、人员与经费情况、工作安排与进度等;三是在编纂方志的过程中形成的理论和经验类档案资料,如工作制度与方法、修志者发表的论文或是讲话等。[7]

三、省志与村志的区别

(一)从编纂主体来看

省志的编纂主体包括两个方面,即精干的领导班子和一批强有力的专业人员。省志的修纂一般都在党政部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下设编纂委员会,并由领导牵头,人员包括有关研究单位、高等院校、档案馆、图书馆以及著名专家学者等。编纂委员会下设编纂办公室,处理日常事务,并组织整个工作开展。参与编纂的人数众多,且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掌握一定的历史与地理知识和方志知识。村志的编纂多为村民委员会和村民的自发行为,推选一个或多个有较高文化的人组织编纂工作,自行联系档案馆或其它单位收集资料寻求帮助。编纂机构较为松散,编纂人员的专业素质相对来说偏低。

(二)从法规依据来看

2006年5月,《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并从即日起施行。这是我国自从有地方志以来,第一部专门关于地方志的全国性的法规。该条例中将地方志只分为省、市、县三级,而未将村志工作纳入其中。其中第五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主管本行政区域的地方志工作”,另外该条例还对县级以上地方志的编修年限、公开出版、报送等作出要求。这一条例对省志的编纂工作有强制要求,而对村志没有限定,从这一点来说省志的编纂工作相较于村志来说更有法律法规的支持与保障。

(三)从经费来源来看

《地方志工作条例》第四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单位行政区域地方志工作的领导,地方志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由此可见,省志编纂工作的经费来自于政府,是有属于自己那部分的财政预算,有资金保证。相比之下,村志编纂工作的经费来源并不是固定的,一般是由村民筹款和个人捐赠。

(四)从编纂内容的范围与侧重点来看

省志与村志最明显的不同便是二者记事的空间范围不同,省志放眼全省,而村志只着眼于一个村落。此外,省志与村志的编纂方法与侧重点也不同,从整体来说,省志更简明,“譬之登高指挥,明于形势而略于框架”,注重从大处入手,提纲挈领,把握重点;村志则更细致,注重从小处入手,更具体更琐碎。[8]

(五)从作用与影响力来看

由于省志所包含的内容范围更广,编纂的机构更权威,编纂人员专业性更强,可能导致其相应的影响力较之村志来说更大一些,作为研究参考和借鉴的作用也更多一些。村志的作用更多的体现为对当地村民和相应的村落的反映,并加强人们之间情感的联系。

四、总结

尽管省志与村志存在诸多的区别,但二者不能互为替代。村志是从一个村落的历史与现状的微观入手,进而反映整个宏观社会情况。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乡土社会的经济发展、社会秩序对整个国家十分重要。然而,在地方志事业热烈开展的同时,村志这一小群体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村志编纂工作遇到了很多困难。

要克服这些困难,首先需要政府给予相应的重视。其次,在经费问题上,除了村民自筹和捐赠,还可以适当联系企业,政府的文化资金在足够的情况下也可以提供帮助。最后,当地档案部门、高校院所等应提高服务的主动性和热情,为村志编纂提供智力支持。

省志与村志的区别不容忽视,但二者在承载文化、传播文化的大目的下是殊途同归的。从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从对家乡故土的热爱、眷恋到对伟大祖国的热爱的情感升华。

参考文献

[1]来新夏.中国地方志综览1949-1987[M].合肥:黄山书社,1988:18-19.

[2]王晖.四论方志性质与特征[J].中国地方志,2005(1):5-13.

[3][4]仓修良.方志学通论(增订本)[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3-4.

[5]李刚.浅议地方志编纂与档案工作的关系[J].黑龙江史志,2014(17):7.

[6]胡笳馨.探析方志档案内涵与特性[J].现代妇女(下旬),2015(1):204.

[7]刘金萍,朱建潮.浅谈方志档案资料的归档工作[J].浙江档案,1998(8):18-19.

[8]史继忠.方志浅谈[J].贵州文史丛刊,1982(1):143-158,101.

上一篇:浅议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采访信息的组织 下一篇:浅谈学校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