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职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时间:2022-10-12 08:32:05

谈谈中职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众所周知,中职学生思想觉悟低,品德素养及文化基础也较差,在学习上缺乏兴趣,没有自信,意志力也不强,没有正确的人生观.而我校学生也不例外,普遍都存在着上述情况.因此,在我校的教师专用教案本里,“情感目标”是我们每位任课教师在备课时都要考虑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完成的一个教学目标.特别作为数学教学工作者,对数学这门比较枯燥的学科,我们更应该寻找对策,激发学生情感,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以下是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一些见解.

一、真心投入,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良好情感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和诱导学生的情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形成良好的情感世界,使他们尽可能地获得满足自我的积极情感.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体会到教师的期待,就会激发出自身的内在动力,从而坚定学习信心.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如果师生间有了最起码的信任关系,教师在课堂中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能更好地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养成爱学习的良好习惯.对学生真诚的关怀,能令学生感受到父母之外的亲情,感受到爱是无处不在的,从而产生为爱而努力付出的决心;对学生的宽容和尊重,能令学生感受到平等的优待,感受到自身具有的价值,从而产生了自信.作为教学一线的数学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数学知识,还要有生动风趣的教学风格和人格魅力,以此来感染每一位学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带给自己的是快乐,而不是枯燥乏味,从而产生了对知识的渴求,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来.特别是对待后进生,我们更要具有丰富的情感和一颗真诚关怀学生的心,以此来打动他们那颗已冷却了的心,并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给予鼓励与肯定,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总之,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魅力,注意以积极的情绪、上进的态度来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从而诱发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观.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而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数学作为一门枯燥的学科,如果教师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就谈不上真正的数学教学.只有让学生产生了兴趣,才能使学生真正的学有所得.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参透教材,而且还要备好学生,了解学生,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借助语言、直观实物或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使知识更贴近生活实际,让每位学生都能倍感亲切,使课堂教学既有科学性、教育性的吸引力,又有启发性、趣味性的感染力,从而激发学生情感,活跃学生思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等差数列时,教师应先讲述高斯探求数学真知的故事,激起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再与学生一起探讨1+2+3+…+100的值;在讲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时,引入古印度国王奖励国际象棋发明者的故事,这让学生既增强了学习数学的欲望,又从中学会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三、积极转变教育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学生知识的获取大多是在课堂里完成.课堂既是传递知识的园地,也是培育学生健全人格的基地.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我们都不能只是为了教书而教书,而应该是以育人为最终目的.我们应摒弃那种原有的忽视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培养,忽视学生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甚至损害学生自尊心与自信心的“填鸭式”教学.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育人”放在首位,充分挖掘数学学科有的情感因素,用心施教,积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情感表现和道德养成,使数学知识增长的同时也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全与发展.在教学中,对学生我们应该尽量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采用共同探讨、平等互助的方式,每一节课都能让师生产生学习上的共鸣,这样教师既能很好地讲授数学知识,又有利于捕捉课堂中道德教育的时机,有意识地渗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一些为人之道,这对学生的人格发展会更为有益.比如,在学习数列时引入的古印度国王奖励国际象棋发明者的故事中,我们不但要用它为数学教学作引入,而且还要让学生知道在做事中不能轻做定论,要三思而后行、脚踏实地的为人之道,同时也告诉学生愚昧及学识短浅给人带来的后果,使学生深刻体会学习的重要性.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新课程理念要求下,中职数学课由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给学生广阔的学习时空,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长处,任何长处都没有的孩子是没有的,问题的关键是要在每个人身上发现他独一无二的长处,帮助他打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产生自豪感.”这就强调了孩子会因在某一领域取得成功后而产生自尊、自信、自豪的成就感.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鼓励和肯定学生,为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体验到成功带给自己的喜悦,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直以来,很多学生对数学的印象都是枯燥乏味、望而生畏的,教师则信奉“严师出高徒”的古训,一味地以课本教学为主,只知道不断地灌输.而忽视了学生是否能够在课堂中真正投入学习当中,是否真正都能学有所得.这就造成了一部分学生讨厌数学,甚至产生彻底放弃学习数学的念头,更谈不上锻炼学生顽强刻苦的意志力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学生自信心和意志力的培养,注意给学生提供具有现实性、挑战性、趣味性的问题,并巧妙地设疑置问,耐心诱导,鼓励学生勇于探究,快乐而主动地投身到课堂学习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既获得成功的体验,又经历困难的磨炼,从而锻炼出坚强不屈的意志力,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另外,教学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应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大包大揽,把所要学习的知识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课堂活动的方式,进行充分的合作与交流.同时,由于学生认知方式、水平、思维策略和学习能力的不同,一定会存在个体差异,所以教师要实施“差异教学”,也就是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从而达到“人人参与课堂教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的目的,这样也体现了教学中的民主、平等关系.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高涨,个性思维积极活跃,人格发展自然和谐.例如,在教学随机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这些概念时,在学生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把全班学生分成四组,让学生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举出一些随机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的案例,让学生分组竞赛,看哪个组的学生举得多并且符合事实,答对最多的组为胜,然后对取胜的小组进行适当的奖励.我也以此试之,结果在这节课里学生的热情比平时高了许多,伏桌子睡觉的学生明显少了,课堂的学习气氛很活跃,学习效果也很好.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机会,时刻关注并捕捉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

总之,教学是以育人为最终目的的,而课堂教学则是教师要完成这一目的的重要过程.为达到育人的目的,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但学生情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教师循循善诱、课程渗透、人格感染的过程.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只有把“育人”的观念随时装在头脑中,摸索规律,寻找途径,用最科学、最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有意识、自觉地把情感与态度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才会在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会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

上一篇:在“圆”的王国里闯关 下一篇: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