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学习与留学生文化认同的变化

时间:2022-10-12 07:53:01

汉语学习与留学生文化认同的变化

摘要: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制约。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考察云南师范大学留学生在学习汉语后文化认同发生的变化。结果显示,学习者在学习汉语中的分裂性变化较为突出, 同时, 学习者的文化价值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生产性和附加性变化。

关键词:汉语;文化认同;变化

1. 引言

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制约。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语言是一种记录文化的符号系统,它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播。反过来,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又会对语言产生巨大的影响。众所周知,人的社会性是人类整体运行发展要求的基本特性,每个社会人都有对

身份的自觉意识、对人格统一性的追求以及对某种人生或社会理想的趋同。这种趋同心理反映在语言上就是对语言身份的认同。黄亚平、刘晓宁认为“语言身份的认同不仅是一个心理问题,也是一个文化问题, 同时也是文化心理形成的动力之一。”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来思考,也就是说,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接触、了解了中国文化。这将会对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产生影响,使其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这一变化直接影响到了外国学生对中国和祖国文化的看法。

2. 研究现状

近年来,文化认同已经成为了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视角主要有心理学、社会学以及人类学。

John H. Schumann (1973) 从社会文化角度提出了“文化适应模式”理论假设,他的洋泾浜假设(1976)认为 文化适应不仅取决于社会距离没心理距离两个因素,同时,文化适应的程度还决定了第二语言习得的进程。也就是说,文化适应的程度与第二语言习得水平有着理想的对应关系。

社会心理模式(Lambert,1974)认为学习者在学习一门新的语言的同时必然经历文化认同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削减性”的就是“附加性”的。削减性变化强调文化认同的替代,附加性变化强调的是两种文化的并存。削减性双语者其文化身份受到二语的威胁,容易导致丧失及疏离的感觉。附加性双语现象指学习者在获得目的语和目的语文化的同时保持其母语和母语文化归属。他还认为,学习者的二语水平越高,越有可能发生削减性的变化。(Lambert,1967)

John・W. Berry在文化适应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其理论框架被称为“Berry的理论框架”。他认为文化适应的过程实际上对发生相互接触的这两个不同文化都会产生影响,应该从“保持传统文化和身份的倾向性”;“其他民族文化群”两个维度来考量文化交流的倾向性。从非主流文化族群的角度来看,文化交流产生的结果为“整合”,“同化”,“分离”,“边缘化”。

借鉴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Erich Fromm的“生产性取向”(Productive Orientation)概念,高一虹提出了“生产性双语现象”( Productive Bilingualism)(高一虹,1994,1996,2001,2002)。与“附加性”和“削减性”双语现象相比,“生产性”双语现象是一种更理想、更先进的双语类型。两种语言,文化归属相得益彰,积极互动。这种增值性的自我认同变化使得学习者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能力得到总体提高。(高一虹,1994)

3. 研究内容

3.1研究对象:云南师范大学的东南亚留学生

3.2研究问题:(1) 学习汉语之后, 学习者的文化认同是否发生了变化, 发生了哪些变化?(2) 性别、年级、汉语水平不同的学习者, 在文化认同变化方面有什么样的变化?

3.3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施测时实际发放问卷50份, 回收有效问卷40份, 有效率80%。

问卷参考了高一虹、程英、赵媛、周燕对英语学习与学习者的认同发展中的调查问卷。问卷采用了从很不同意( 1 分)到很同意( 5 分) 的李克特五级量表形式,包括了“自信心的变化”(当我发现自己的汉语比别人强时, 那种感觉好极了;汉语学习对我的自信心产生很大影响; 当我在汉语学习方面遇到挫折时, 我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每当我克服了汉语学习的一个障碍, 我都感觉又一次超越了自己),“附加性变化”(我现在能根据情境在母语、汉语之间自然转换; 我用母语交流时比较自信, 用汉语交流时比较谦虚; 看汉语电影时我愿意听原文;除了母语名字之外我还有一个汉语名字, 二者各有各的用场),“削减性变化”(在汉语水平提高的同时, 我发现自己的母语不如以前地道了;学习汉语之后, 我发现自己的举止做派都变得比较汉化; 学习汉语之后, 我对祖国的一些传统习惯产生了反感; 学习汉语之后, 我开始拒绝祖国的一些传统观念),“生产性变化“(在汉语水平提高的同时, 我对母语的感受能力也提高了; 随着汉语文学艺术欣赏水平的提高, 我对祖国的文学艺术越来越有兴趣。

4. 研究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1]曹梅. 浅析文化身份认同与语言学习[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 (3):36-37

[2]高一虹生产性双语现象考察[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1):59-64

[3]黄亚平、刘晓宁. 语言的认同性与文化心理(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8,(6):78-81

上一篇:浅谈小学语文目标教学的课堂模式 下一篇:浅谈艺术中专语文教育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