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教学中生命教育的设计与实施

时间:2022-10-12 06:14:15

初中科学教学中生命教育的设计与实施

【摘 要】从生命意识的培养、生命价值的教育等方面入手,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探究了科学课中生命教育的内容体系和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科学教学 生命教育

一、问题提出

当前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竞争、学习压力日益增大,对生命教育缺失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反思我们的现行科学教学,我们不能不痛感到这种对于人类、生命、弱小动物爱的教育的匮乏。在现行的应试教育体系中,一切知识都被具体化成一道道习题、一个个标准答案,与丰富多彩的自然界和真实可爱的生命都了无瓜葛。团结互助、爱护幼小、尊重生命,以及真、善、美这些人性的种子又能在这种教育中占有多少份量呢?

作为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科学教育,这里有大量的素材能用于生命教育,作为合格的科学教师应该挖掘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命,引导他们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建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让我们的学生从人文主义角度重新审视人和自然的关系,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把自然当作艺术品和审美对象,学会欣赏自然之美、生命之美,使他们理顺科学、社会、环境和生命的关系。

二、内容设计

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生命科学领域一共有五个主题: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生命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生命的延续与进化,人、健康与环境。这个阶段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掌握自我保护、应对灾难的基本技能;学会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以一种积极的心态与人交往;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根据主题不同,我们将生命教育分为与教材相匹配的七大板块内容。

(一)生命成长:了解人体的构造与各器官的功能、分娩过程,认识青春期的生理现象,认识性差异。

(二)健康交往:认识友情与爱情的区别和联系,学会健康的异往,控制性冲动,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学会用恰当的方法保护自己,避免受到性伤害,防止性骚扰;学会拒绝别人的性要求,初步了解避孕的基本原理。

(三)珍惜生命:懂得克服不良嗜好,学会拒绝烟酒和;掌握预防艾滋病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学会拒绝不良诱惑,能够正确应对敲诈、恐吓等事件。

(四)乐观自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成长、学习、发展中的困惑与问题,增强抵御挫折、克服困难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积极的自我认同观、自我评价观和勇于进取的精神。

(五)学会感恩: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理解与尊重父母、师长;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学会与他人沟通和交往,培养协作精神。

(六)保护环境:了解环境、爱护环境,维护社会公德,具有初步的法律意识;对生态危机有清醒的认识,理解生态伦理,自觉参与环境保护。

(七) 懂得自救:掌握防灾和应对灾害的能力,在灾害发生时既能保护好自己,又能尽可能的去帮助他人等。

三、实施策略

生命意识的培养,是生命教育的起点,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是最为奇妙、最富魅力的一种自然现象,认识人与其他生命必须和谐相处,认识人的生命是宝贵的,从而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尊重、关爱其他一切生命。生命价值的教育则是生命教育的升华,通过生命价值的教育,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命是灿烂美丽,同时也是脆弱短暂的,从而让自己的每一天都活得更加充实更加精彩。具体实施策略为“五引”。

(一)引出尊重

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是伟大的,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生命是经过大自然几亿年的演变才出现的,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任何微小的自然条件的变化都有可能将生命扼杀在摇篮之中;生命出现以后,单细胞生命经过漫长的进化,出现了更为复杂的生命形式;最后拥有高智慧,高级情感的人的出现――更体现了生命的伟大。迄今为止,人类还没有发现其它星球上有生命的存在,地球生命是独一无二的,是珍贵的、伟大的,所有的生命都值得我们去敬畏。

在上《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诞生》一节时,运用多媒体展示生命起源的过程,让学生感受生命产生的艰难和漫长。

在《生物的进化》学习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时,用动画的方式并借助绘声绘色的配音播放长颈鹿漫长的进化历程,让学生体验生物进化的残酷性,知道活下来的生物是多么不容易,我们应该尊重地球上每一个生命。

在《新生命的诞生》这节内容中先直接给出一个比例:3亿:1,非常震撼的数字,但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成年男性平均每次产生的数为3亿甚至更多,而成年女性每月却只能产生一个卵细胞。一个胎儿是怎么形成的呢?必须在合适的时候3亿多中的那颗活动力、生命力最强的和唯一的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这个受精卵在母体内经过一道道的考验才能发育为正常的胎儿。如此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自己能来到这世界是多么的不容易,进而珍惜自己的生命。

学生在上述体验中所感悟到的东西要远比直接灌输来得实在且深刻。

(二)引向热爱

引导学生欣赏生命之美丽,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生命是美丽的,自然界中生物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色彩斑斓。在传授生物形态与结构等知识时,出示大量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生物所具有的形态美、结构美;通过对生物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等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感受生物及生物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最终使学生感受或体验生命之美,从而欣赏生命。

上《生物群落》时,可以带学生爬学校附近的小山,辨认乔木层、灌木层、草本植物层,以及认识各层主要的植物种类,在各层植物中有哪些动物分布?让学生体会生物与生物是和谐相处的,是相互依赖的,让学生领悟生命的和谐美。

生命教育必须从一点一滴入手,要学生体会到植物也和我们人一样有自己的情感,让学生在活动课上自己种植栽培植物,他们会很细心地做好每一项工作。

如可以让学生课余进行西红柿的无土栽培,先查阅资料,了解植物生长过程及生长条件。从西红柿的种子萌发开始到发芽、长叶、开花、授粉、结果、成熟,每个过程都会让学生兴奋不已,会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喜悦。几个月的种殖生活与植物结下了深厚感情,他们会倍加珍爱每一株植物。

又如上《能量的获得》一节中探究蚱蜢呼吸器官的部位在哪里?实验中将蚱蜢的腹部浸入水中蚱蜢最终将会死亡,让学生思考在实验中你怎样尽量避免蚱蜢死亡?让学生热爱每一个生命。

我们提倡珍爱生命,就应该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关心爱护实验生物。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爱惜生命”,真正地付诸行动就要在日常生活中从爱护生命做起,教育学生不攀折花木,不践踏小草,不掏鸟窝,不欺负小动物,不食稀有的动植物,不浪费作为实验材料的动植物,不浪费资源,不过度消费,使他们养成爱惜自然界每一个生命的习惯,绝不能有意地残害生命。

(三)引导关爱

引导学生认识人与人的关系,关爱他人生命。关爱生命,珍爱每一个人的生命包括老人和各种疾病的患者如癌症患者、艾滋病患者,强调以消除歧视、倡导关爱的精神来鼓励全社会积极行动,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创造更为宽松和谐的生活环境。

学习《身体的防卫―艾滋病》内容时,课前一周布置学生任务,要求收看、收集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上报道的有关艾滋病的资料。课上根据学生自己了解、收集到的资料,结合教材中的艾滋病传播方式,教师与学生就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等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总结学生所说的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提出我们该如何预防艾滋病呢?面对我国艾滋病迅速蔓延的势头,我们能做些什么呢?以下是学生的发言:“静脉注射而造成艾滋病的比例最大,因此要远离”;“输血和献血应去正规医院或血站,不能去一些私人的“地下”机构”;“多搞宣传活动,让更多的人知道艾滋病,让更多的人去关心艾滋病患者”;“同池游泳、共用餐具及蚊虫叮咬等途径都不会传染艾滋病,所以我们应用平常心对待艾滋病病人,不要歧视他们”。教师及时问学生 :你周围的人是否知道同池游泳、共用餐具及蚊虫叮咬等途径都不会传染艾滋病,哪些方式会传染艾滋病?学生回答后,请学生看课件上的资料。

教师继续追问:我们知道同池游泳、共用餐具及蚊虫叮咬等途径都不会传染艾滋病,你会以平常心对待艾滋病人吗?如果你身边有亲人得了艾滋病,你会怎么做?这时发现很多学生保持沉默,只有少数学生谈了自己的看法。这时教师播放一段视频“非典(SARS)流行期间,许多医护人员知道疾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仍然无微不至的关爱着病人。”观看后请学生谈感想。学生纷纷表示要通过实际行动让更多的人知道艾滋病,让更多的人去关心艾滋病患者。课后部分学生制作宣传艾滋病资料去社区张贴。本节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让他们及时地把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强化他们的这种体验,同时,通过对体验的表达,也可以使学生对关爱生命的感受更清楚、更明确。

(四)引来珍惜

引导学生用客观的态度看待挫折、危机、死亡现象,从而珍惜自己的生命。生命虽然宝贵、可爱,但生命中并不总是鲜花和阳光,生命中也充满了荆棘与风霜。生命教育不只是教会青少年欣赏生命的美好,沐浴生命的爱雨,还要让青少年学会接受生命中的一切必然和偶然,学会面对生命的无常。多年来,我们的传统教育,多是对不畏、见义勇为的宣传,少有避险技能、自救知识的传授。

学习《灭火与火灾自救》时,教师先播放一段视频“湖南衡阳“11-3”大火灾”----2003年11月3日凌晨,衡州大厦一楼仓库起火。上午8时30分左右,大楼突然发生坍塌,共有15名消防官兵受伤,20名消防官兵壮烈牺牲。过渡到火灾时个人应该如何展开自救,着重介绍自救的方法和技巧。又如在学习《火山地震》时让学生学会判断地震的发生,以及个人如何避震避灾。

在学习《急救常识》时,课堂上让学生模拟练习一些常见的急救方法,如:人工呼吸怎么抢救,意外出血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包扎。比如意外出血的处理,课堂上可以将他们组合为两个一组,一个人扮演伤员,一个人扮演医生。“伤员”同学,伸出胳膊,用笔在胳膊上画上一记号当作伤口,“伤员”可能是动脉出血、静脉出血或毛细血管出血,然后“医生”根据情况进行包扎,看谁做得最快、最好。学生会兴高采烈地投入到紧急“救护行动”中。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而不是仅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

在学习《衰老和死亡》时,告诉学生衰老和死亡是生命不可避免的结果,帮助学生真实而科学地了解死亡,课外和学生探讨死亡现象、死亡问题和生与死的关系,使学生学会面对死亡,深刻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学会珍惜生命、尊重生命。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活动,无论是课堂活动,还是课外活动,都要吸引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而加深对挫折、危机、死亡的认识,进而珍惜自己的生命。

(五)引发责任

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地球只有一个,地球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能不能继续生存下去的问题。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每一位科学教师进行生命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完后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举行“国际保护生物圈”模拟研讨会。

学完《人类发展与环境问题》后,教师可以布置课外课题研究“调查学校周边环境污染源,提出环境保护建议”。全班分组、组内分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并确定小组长。有调查河流污染情况的,有调查灰钙厂水泥厂污染情况的,也有调查学校周围空气污染情况的。

调查清楚污染源之后,让学生通过网络、报刊、书籍等资料查阅防治这些污染源的方法。结合查阅的资料和调查的实际情况,组织同学们讨论,并最终提出保护学校周边生态环境的建议,拟定保护学校周边生态环境的行动计划。

自然界养育着人类的生命,人的生命与自然息息共生,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生命教育应该帮助学生理解尊重生命的多样性,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环境;进而理解个体与人类的和谐关系,懂得关心人类的危机,创造人类美好未来。

四、实践反思

通过几年来的科学教学实践,深深地感受到生命教育不是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用简单的“灌输”就能奏效的,而是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智慧,结合科学教学的大量素材和活动,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积累,要积极创设体验情景,通过实践、体验,改变学生心理态度、价值观,引发学生对生命意识的认识,引导学生发觉生命的意义,体验生命的价值。

生命教育,只有师生合作,思想统一,从体验开始,使每一位学生都树立起强烈的生命意识,认识自我、调适自我、发展自我,珍惜、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关注自然、保护环境,才能创建一个美好的人生,才能拥有一个充满生机的地球。

参考文献:

[1]朱清时.科学(1-6册)[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6.

[2]王荐.把生命科学史引入中学生物学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2,22(1).

[3]杨四耕.体验教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上一篇:打造化学高效课堂教学的三种策略 下一篇:认知负荷理论视角下长方体几何题的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