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农村贫困引起的思考

时间:2022-10-11 11:10:46

由农村贫困引起的思考

农村为什么穷?是因为农民没有能力获取更高的收入。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土地种植收入;二是除土地以外的其他收入。那么,分析农民低收入也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土地种植收入。现在农村基本上都是采取一家一户独自经营,沿用着祖宗传下来的种植技术,没有新的作物引进,没有新的技术运用,也没有更加有效的收割技术,年复一年怎能不穷;另一方面农民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没有专业的技能,引用经济学的说法,就是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为零。由此可见,农民穷的根源在于能力贫困,能力贫困的根源又在于知识贫困。

一、农村贫困主要表现是收入贫困

人们通常把贫穷等同于收入的贫穷,其核心要素是个人或家庭依靠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益不能满足家庭和个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农村的贫困表现是多方面的,如营养健康不良、卫生条件差、受教育程度低、男女性别歧视严重、权利意识微薄、生育观念落后等。这些表现最终可以归结到收入贫困。因为没钱,所以营养健康不良;因为穷,没钱供子女上学,所以受教育程度低;因为穷,老年没有老底,所以养儿防老导致男女性别歧视严重;因为穷,生存的需求还没有得到保障,所以权利意识微薄。

我国农民收入贫困可以从医疗和养老两个方面体现出来。普遍的卫生保健、健全的最低生活保障和养老保障也是维持人们生存的基本物品。作为市场经济的一道重要防护屏障,医疗和社会养老保险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既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人们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条件。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投入要素,劳动力的素质与其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有着密切联系。良好的身体健康条件不仅是生存的基础,也是发展的重要手段。良好的卫生保健直接提高了生活的质量,也提高了一个人获得收入的能力。而医疗和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一方面会导致农民健康生存能力下降;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长期以来,在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下,农民的利益没有得到充分保障,广大农民一直游离于社会保障之外,他们的生、老、病、死主要由个人和家庭承担。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基本上是一种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相结合的形式。但是,由于农业生产效率低、效益低,再加上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农民种地几乎入不敷出,不少地方出现了村中青壮年集体进城打工,村中土地因无劳动力而严重抛荒现象。同时,伴随城市化、工业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却未能获得相应的补贴,土地的保障功能已严重削弱。另一方面,由于实行计划生育,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快,家庭养老负担沉重。在传统养老保障体系不断削弱的同时,现代农村社会保障体制重建工作却十分缓慢,农村养老保障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改革前,农民的医疗保障主要依靠合作医疗体系。改革后,农村合作医疗体系逐渐瓦解,但是新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覆盖范围不到整个农村人口的10%。由于医疗费用支出大大快于农民收入增长幅度,农民普遍处于缺医少药状态,农民因病致贫(返贫)现象十分严重。农民收入的贫困和健康能力贫困实际上是交织并存的。正是因为收入的缺乏导致农民有病不能治,陷入疾病折磨,威胁身体健康;而孱弱的身体健康状况又影响了农民获取更多的收入。贫困和疾病的双重折磨,使农民失去了自我发展的机会和能力。

二、收入贫困的根源在于能力贫困

阿马蒂亚・森因对贫困问题的卓越研究而闻名于世,并且于199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提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贫困理论,并发表了多部有关贫困方面的著作。不同于传统的福利经济学(功利主义)和基于收入的方法,森首次使用权利方法来看待贫困与饥荒的产生。

在1999年出版的《以自由看待发展》的著作中,森提出了能力贫困的概念,指出要用一个人所具有的能力,即一个人所拥有的、享受自己有理由珍视的那种生活的实质自由,来判断其个人的处境。根据他的理论,贫困不仅仅是收入的低下,更是能力遭到剥夺。对基本能力的剥夺表现为过早死亡、严重的营养不良、慢性流行病、大量的文盲以及其他方面的失败。

森的贫困理论提出之后,一些学者和国际机构试图从更全面的角度来度量贫困的程度,将过去单一的以收入或支出水平来度量贫困的方法改进为利用综合的指标来反映贫困的程度。这里我们着重讲述一下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设计的贫困度量指标。

UNDP在1996年的《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了能力贫困度量指标,它用来度量能力被剥夺的程度。能力贫困指标是一个由三个指标构成的综合指数,这三个指标是:体重不足的5岁以下儿童比重,没有专业卫生人员护理出生的婴儿比重,以及15岁以上文盲妇女的比例。把这三个指标按照相等权数加总得到的一个平均数就是能力贫困指标,它反映了在人类发展三个基本方面能力缺乏的人口比例。

贫困的根源在于没有能力取得更高的收入。面对“科技送下乡”的农业专家授课,农民不能理解和消化新技术和新方法;面对新的播种和收割机器,农民不会操作;面对新出肥料和农药,农民看不懂说明,听不懂介绍,不知道什么时间用,怎么用;面对新的种植作物,农民不知道该怎么种、何时种、何时收;面对家里的剩余粮食,农民没有办法运到短缺的市场。年复一年,农民守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和祖宗传下来的传统种植方法养活一家老小,日子越过越穷,穷的根源在于农民的基本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被剥夺了。

三、能力贫困的根源是知识贫困

知识贫困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和自我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指农民自身文化素质低下;另一方面指获取知识的机会和途径缺乏。无论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还是农业剩余人口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都与农民的自身素质有相当大的关系。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教育和在职培训是改造传统农业的重要手段,新农业技能和关于农业的新知识成为现代农业增长的主要源泉,“当穷国事实上开始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时,农民所受的教育水平低下很快就成为农业增长率的限制性因素”。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20世纪八十年代末,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可使劳动生产率提高43%,中学文化程度可提高108%,大学文化程度可提高300%。教育与收入和劳动生产率具有正相关效应。特别是当舒尔茨和贝克尔提出人力资本理论以来,人们将技能和知识作为一种资源时,知识对获取更多收入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教育、培训,劳动者可以获取更多的人力资本,从而获取更多的收入。

在贫困农村,“能力贫困”就是贫困人口或社区受社会发育低层次性的影响,在社会性资源的分配上处于手段、能力和机会的匮乏和劣势状态,难以通过与外部环境的有效互动获得自我发展。能力贫困表现为人力资本存量低和社会资本存量低。

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低、知识资源严重不足、知识发展能力低、农村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不高、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影响了现代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和推广,严重制约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2000年全国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33年,同期城市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2年。我国每10万人口中城市与农村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数量比,就大学而言,城市是农村的18倍,高中是4倍,初中城乡基本接近。截至2002年,农村劳动力仍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体,约占农村劳动力一半左右。

农村社会资本存量低表现为,集体经济解体和社会组织体系缺位进一步强化了一门一户独善其身的生产、生活格局。人与人的结合方式仍以情感为主要纽带,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相互利用和合作甚少,竞争的成分不高。而且贫困农村人口通婚圈狭小,人们利用血缘及亲缘关系建立的社会网络延伸半径较小,人们的活动范围受到限制。

知识贫困对贫困农村发展的制约是深刻而直接的,其消极影响体现在贫困农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里仅就最主要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低素质劳动力群体所构成的“低素质屏障效应”对贫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知识贫困与落后生产生活方式相叠加,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在这一循环状态的作用下,人们对知识难以产生有效需求。这种屏障效应还阻隔了贫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机制与外部社会的有效结合,弱化甚至化解了外部社会先进的经济文化浪潮对贫困农村冲击的势头,因而更加强化了贫困农村的社会封闭性和贫穷落后的现实状态。第二,知识贫困直接导致农民的经济贫困。有效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多种经营是当前农民增收的主要手段,贫困地区也同样如此。但是,与此相关的资源开发和转换、生产方式的选择和调整、农业生产的拓展、先进技术的生产运用、对经济机会的把握以及向其他产业的渗透等都受到劳动力知识水平的制约。

知识的学习可以有两条途径:一是进入学校接受专业教育;二是在实践中学习。要让农民都能接受正规教育,提高自身能力是不可能的,那么只能通过增加农民的流动性,使农民能有向外界学习的机会。这又有两个途径,要么农民走出去,要么把外边的人请进来。送科技下乡是一个把专家请进来的办法,但是农民的接受能力还是值得考察;另一个就是农民走出去,进城打工,由于缺乏职业技能,就业竞争力不强,大部分进入城市工作的农村劳动力不得不从事一些低廉、繁重或危险的职业。农民工工作的显著特征是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他们没有能够学习的机会和遇到值得学习的人,并且他们的子女也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进入城市学校接受义务教育,贫者益贫。

从本文分析可知,农村贫困的根源在于知识贫困,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增加农民的流动性,增加农民和外界的接触。对于农民工,应在各城市由政府开设收费低廉或是免费的培训机构,每个月固定的时间强制农民工学习。这么做有两个收益:一是可以增加就业;二是提高农民工生存和发展能力。对于农民工子女,城市学校可以为此开设专门的学校,也可以在原来的学校中增加专门的教室。这么做也可以有两个优点:一是减少城市孩子对农民工子女的歧视,以免影响农民工子女身心的健康;二是可以使孩子们既能和父母在一起享受亲情,又可以在学校里享受教育。对于留在农村的孩子,应该将国家的“两免一补”有效实行,并且提高农村教师的补贴,吸引优秀的教育人才下乡;对于留村农民,在村中设立科技文化站,定期组织农民学习新的农业要素和技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农民讲解。

上一篇:现今中国社会问题经济分析:知识失业 下一篇:中美贸易在中国经济战略中的地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