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师在口语教学中需把握的重要原则

时间:2022-10-11 08:32:07

英语教师在口语教学中需把握的重要原则

摘要: 口语教学在英语各项技能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在本文中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归纳了教师在口语教学中需把握的一些重要原则,以及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和因素,这对于搞好口语教学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英语 口语教学 教学原则

在当今中国,学习一门外语尤其是英语,已经成为对每位公民的基本要求之一。而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则对英语学习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要全面发展才能将这门语言更好地应用。但对于某些行业如翻译、导游、外贸、外事及各种可能经常大量接触外国人士的工作岗位和职务来说,对英语口语就有较高的要求。所以,要培养出优秀的英语人才,除了英语学习者自身的不懈努力,口语教学工作者的任务也是非常艰巨的。同时,口语教学也可以直接和间接地推动英语听力以及其它语言技能的提高和发展。另外,我们常说交际能力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标,这也就是说,英语口语教学还承担着如何将英语语言能力转化或提升为交际能力的使命。那么,作为英语教学工作者,该如何出色完成口语教学任务呢?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这一课程特点,把握好口语教学的基本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组织好课堂教学,行之有效地搞好口语教学工作。

首先,要坚持听为先,说为后的原则。口语,顾名思义,就是开口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达到与他人交流的目的,也就是在于一个“说”字。所以在口语教学中理所应当地万变不离其“说”,利用一切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开口说话。但在这过程中,教师必须把握好“听”与“说”的关系,应该“由听到说,以听带说,以听促说,听说结合”(胡春洞,1990:144)。众所周知,儿童学说母语的过程先是大量的长时间的听的过程,耳濡目染,听得多了自然会说。外语教学的实践也证明虽然能听懂、能理解的不一定都能使用,但是听得越多的学生说的能力越强。因为有了足够量的听力训练,也就有了足够量的语言输入,说的能力自然会提高。接收性语言技能即理解性语言技能,可以而且必然会转化成生成性语言技能,这是毋庸置疑的。

其次,无论是在“听”还是“说”的过程中都要注意社会文化因素。尤其是在“说”的过程中,有时由于缺乏对英语国家的习俗和惯例的了解,我们的学生往往说话不得体。这种不得体或者不恰当的英语比语法、语音方面的错误更难被英语本族人所接受。事实上,英语本族人和以英语为工具的中国人交际时更注意的是交际的内容而不是语言形式。所以,我们由于不了解“什么人在什么场合下说什么话”的规则而说出不得体的语言,往往会被英语本族人误解为不礼貌。因此,教师就要在教语言的过程中注重语境与语言的结合。

那么,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如何结合语境教语言呢?在课堂上,教师就是学生的语境和社会。因此,教师对社会文化因素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是决定性的。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和理解语言的社会语境,观察什么场合用什么语体;了解说话人的身份的高低,说话者之间的交情的深浅与语体的关系。语言不得体与母语的社会文化因素有关。我们常说的中文式英语,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于我们受本族文化干扰所致。由于母语文化的干扰而说出不得体的英语的现象是普遍的。尤其是学生在讨论与辩论时,急于表达思想,加上母语思维的干扰,常常在发表见解和与他人辩论时不能恰当地运用习语。海姆斯曾经说过:“社会因素对语言的干扰的概念是理论与实践关系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因此,英语教师在引导学生说话时要以身作则,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去运用得体的语言进行交流。

另外,口语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还决定于教师与学生是否明确他们各自在口语课上的地位和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决定了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现代教学法专家们认为,教师的作用固然重要,但教师不应是课堂的中心,真正的中心是学生,学生应该是教学的出发点,是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参加者。学生成为中心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尤其是在口语课上,教师应该利用一切手段和方法帮助引导学生开口说话。彭青龙(1995:25)推出的“3D”(即dialogue,discussion,debate的缩写)外语口语教学法的基本原则就是把学生定位在对话、讨论、辩论这三种口语实践活动的中心,学生充当“演员”和“运动员”的角色,而教师则退居“导演”和“教练”的位置,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语言实践过程。正是这种充分的语言实践过程促使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得以提高。

同时,在这一口语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还应把握好的另一条原则是如何对待学生错误的问题,是准确性更重要呢?还是要强调流利?犯错误是学习过程中必然的现象,不犯错误是学不会语言的。那么什么样的错误是必须纠正的呢?语言学家贝特(Burt)和凯巴斯基(Kiparsky)曾强调说:“全局性的错误,即第二语言学习者普遍犯的并对交际造成很大干扰的错误,应该予以重视。局部的错误,随着语言学习的发展,自然会逐步解决。”所以说,譬如妨碍交际的结构与时态错误,以及英语本族人的文化习俗所不能接受的语言应引起教师的注意。

什么时候纠正学生的错误也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前面已反复提到,口语课中教师最主要的任务是帮助、鼓励学生开展口语练习活动,用各种方法以达到学生口语练习的最大实践量。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学生的错误要区别对待。在进行机械或半机械练习时,学生犯的基本结构错误,应引起重视,避免其泛滥。但是在学生自由表达思想时,不宜过多纠正。尤其在学生说话期间不宜打断,因为此时交流是首要目的,不断纠正错误不但会打断学生思路,还会使学生因害怕出错而不敢开口,因而突破不了语言口头运用这一关。纠正说话过程中的错误,主要应依靠学生本人,教师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以及对自己和他人说话中的语言错误的识别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敏感性和识别能力后,就会不断地自我纠正,然后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错误也就会逐渐消失,从而培养出流利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口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当然,除去以上种种原则,教师的桌椅如何安排、教师对每位学生的了解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都是影响口语教学过程的重要因素。总之,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教师在口语教学中掌握了以上几条原则,以及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和因素,还应有阅读、写作、语音、语法和词汇教学相辅助。同时再根据学生水平、教学设施及教学环境不断改善口语教学,从而有效地搞好口语教学工作,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肖礼全.英语教学方法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胡春洞主编.英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4]彭青龙.3D外语口语教学法.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12).

[5]吴祯福.英语中级口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

上一篇:浅析英语口语特点 下一篇:浅析商务英语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