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习惯在基层司法的运用

时间:2022-10-11 08:16:10

民俗习惯在基层司法的运用

摘 要 在司法过程中,将民俗习惯引入审判工作,与司法外解决纠纷方式形成良性互动,能过有效地进行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将民俗习惯引人审判工作,有其运用的理论依据,同时也满足了基层司法工作的现实需求,更重要的是把风俗习惯引人审判更好地解决了民间纠纷,受到了很好的效果,使案件能合情、合理、合法裁判,促进案结事了。

关键词 民俗习惯 需求 效果

文章编号 1008-5807(2011)03-061-01

在我国,法治建设属于比较典型的政府推进型模式,强调运用国家的力量对社会秩序进行规制,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注重民间的一切知识和一切法治资源。现实的司法实践告诉我们,在有些情况下,依法审判的结果往往并没有得到当事人和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同,案结事不了的现象仍然存在。如何在具体的审判实践中吸收善良民俗习惯,更好地利用本土资源解决纠纷,是一个严肃而又值得研究的问题。

应当肯定的是,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反映的民俗习惯,仍活生生地存在于当代人们的生活当中,特别是广泛存在于广大的农村社会当中,并为人们内心所确信和认同。在司法过程中,将民俗习惯引入审判工作,与司法外解决纠纷方式形成良性互动,必将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多元化的社会治理结构与机制,更加有效地解决纠纷,更加有效地进行社会治理,形成整体有机和谐的社会秩序。

一、民俗习惯在基层司法的运用依据

习俗与惯例是一种古老而普遍的法律渊源,构成了法律规范的主体部分。我国1999年颁布施行的《合同法》其中第22条、60条、92条、125条等都将习惯纳入其中。比如第22条规定:“承诺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但根据交易习惯或者要约表明可以通过行为作出承诺的除外。”同时2007年颁布的《物权法》也有类似的规定,比如第116条规定:“天然孳息,由所有权人取得;既有所有权人又有用益物权人的,由用益物权人取得。当事人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 法定孳息,当事人有约定的,按照约定取得;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交易习惯取得。”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民俗习惯是可以入于司法的,可以把这些法律明确规定的民俗习惯或交易习惯作为裁判的依据。与此同时,我国的一些部门法中还有很多原则性的规定,,这些规定也为民俗习惯的司法运用提供了重要的制度规范,对于相关案件,也可以在审判中运用相应的民俗习惯。

二、民俗习惯在基层司法的运用需求

现实的社会需求和司法需求是民俗习惯司法运用的实际推动力。在乡土社会广大人们的心目中,礼义道德、人情事理非常重要,甚至有着比法律更高的权威,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历程中,民俗习惯已经内化为乡土社会中人们自觉的行为准则和重要的价值标准。有些情况下,人们宁愿违反法律规定,受到法律制裁,也不愿违反具有礼法价值观念的民俗习惯。在发生纠纷需要解决时,人们倾向于以他们认可的民俗习惯所蕴含的正义观为标准评判纠纷解决的合理与否,以及能否接受。因此在具体的基层司法审判中运用民俗习惯也就成了基层司法工作的现实需求。当事人打官司的目的一般的情况下关心的是案件的实体处理结果,而不是诉讼程序。在司法审判中对民俗习惯的运用,有利于从实体上考虑当事人的权益,避免案件裁判的唯程序化,能够实现人们心目中实体正义观的需要。中国司法的具体运行发生在广大乡土社会中,也就是说,乡土社会中的矛盾纠纷是否得到有效解决,是衡量人民法院司法能力与司法水平的重要标尺。而乡土社会的案件一般多为民事案件,在内容上又多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纠纷的产生或多或少会与民俗习惯有着直接或是间接的关系,因此,在基层的司法审判中运用民俗习惯也就成为了基层司法工作的现实需求。

三、民俗习惯在基层司法的运用效果

民俗习惯司法运用的实际效果是民俗习惯能否为司法所用的“试金石”。比如说,广大农村的婚约彩礼案件。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婚约聘礼的价值越来越大,比如东北一些地区彩礼价值在4万元左右,或者更高。而婚姻自由的制度又为婚约反悔提供了依据,男女双方为返还彩礼闹纠纷的也越来越多。目前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司法解释,对婚约均没有做出规定,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条的规定又过于笼统,在司法实践中又难以全面、有效的解决婚约彩礼问题。按照风俗习惯,一般的情况下,“男方悔婚约,彩礼不退还”。 这种习惯是有利于保护妇女权益的。因为从现实生活来看,解除婚约由男方提出,在人们的心目中,女方所受伤害较大。各地根据本地的实际的风俗习惯制定了相应的指导意见。比如江苏省姜堰市法院2004年出台了《婚约返还彩礼纠纷案件裁判规范指导意见》,返还彩礼的标准两个,一是最低彩礼金2000元起,2000元以下不予返还,然后超过的按数额累加;二是按男方悔婚约或是女方悔婚约返还的比例不同。而河南周口法院的《关于审理涉及婚约彩礼纠纷案件的指导意见(试行)》对此的规定返还的最低起点为500元,返还的比例按照共同生活的时间计算。各地针对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的指导意见将民俗习惯与法律规定有机融合,符合当地实际,能够被当地群众普遍认可。在民俗习惯与国家强制性法律不冲突的情形下,将民俗习惯引入司法裁判,做到合情、合理、合法裁判,促进案结事了。

参考文献:

[1] 苏力.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 李学兰.中国民间法研究学术报告(2002-2005年).山东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3] 苏力.当代中国法律中的习惯――从司法个案透视.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3期.

[4] 陈益群.论习惯和法律在司法领域中冲突与互动――兼谈司法公正的评价立场.法律适用,2005年1期.

[5]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课题组.民俗习惯司法运用的价值与可能性.法律适用,2008年第5期.

上一篇:以经济法的公平观分析“撤村并居”运动 下一篇:论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