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

时间:2022-05-16 09:52:57

论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

摘 要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的现象日益增多,并呈现新的发展趋势而导致这一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家庭因素.家庭成员状况, 家庭环境,家庭教育等对青少年的影响是相当大的。现实中许多的“问题”少年大多出自于“问题家庭”, 家庭成员状况, 家庭环境,家庭教育三者结合导致青少年犯罪,我们必须对其一一进行剖析,从而对症下药采取措施来减少“问题家庭”的出现,从而防止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

关键词 家庭因素 青少年犯罪 家庭教育

文章编号 1008-5807(2011)03-068-02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现象日趋增多,严重影响到了国家的社会秩序和人们生活的安定,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的问题,在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青少年犯罪还呈现出新的特点:“犯罪主体日益向低龄化方向发展,低文化程度的居多,犯罪手段也呈现成人化、凶化和智能化,犯罪类型主要以暴力犯罪、财产犯罪为主,犯罪组织则日趋团伙化,并且青少年重新犯罪的比例越来越高。”而近年来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动,以及城乡一体化等引起了家庭因素的变化,包括家庭成员结构状况,家庭环境因素以及家庭教育状况的变化等,这些变化在某些方面影响到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从而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

一、家庭成员结构的影响

由于国家政策、社会迁徙等方面的原因的导致家庭成员数量越来越小,“大家庭”不断的向“小家庭”转化,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家庭成员数量普遍减少。“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生育以及知识分子家庭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家庭都只生有一个孩子或两个孩子,使得独生子女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第二,家庭结构的分解。由于城乡一体化,城乡之间人口流动不断增多,引起社会迁徙的现象不断增多,而社会迁徙的成本比较高,需要耗费巨大的智力、体力,这就使得多数主体是负担较轻、精力充沛的青年,而他们有时只能谋求自身在新地点的立足没有无法完成他们上辈人员的迁徙,这就使传统的几世同堂只能分解成在不同地方的几个家庭,自然家庭成员的数量也就化整为零,由大家庭变成多个小家庭。第三,家庭成员分开。随着城市就业机会多,农村就业机会少,进城务工人员增加,越来越多的年青的夫妇、父母离开家乡,离开孩子去城里找打工,意味着留守家里的孩子也越来越多,这些孩子大多和爷爷奶奶或外婆外公在一起生活,而缺少与父母的交流。家庭成员结构的这些变化对青少年的成长都产生了很多的影响,由于成员减少,和家人交流减少,会感觉到缺少父母亲情,孩子们会更容易产生孤独感,青少年的情感依托就会转向有共同意向和语言的群体中去,试图感受团伙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这样就导致他们对团伙组织的依赖性增强,而从这些家庭中走出的青少年们特别容易走到一起,而随着这些现象的出现,加上周围社会组织对他们的“疏远和遗弃”,加速了这些少年儿童走向社会的反面,投入到自己认为关系密切而又能够得到大家关怀的团体中去。

二、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环境的影响包括家庭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家庭内部环境的影响,家庭外部环境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一些家庭从一个地方搬到一个新的地方,或者外来人员与一些非当地人员组成家庭,这些家庭不能很好的融入当地文化和社区,家庭与社区之间的交流受阻,这些家庭就成了与当地缺少适当联系的“孤舟”。其次,由于现在城市房屋的建构以及城市市民的防范意思,城市居民之间、邻里之间都不会有什么联系,形同陌生人一样,有的即使在一栋楼里居住了几年甚至几十年也不会有什往来,即使有往来也不会觉得彼此之间会很亲密。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下,人与人之缺少交流,孩子们会更容易觉得孤独,觉得缺少人性的温暖,也会使孩子的正常社会交往不充分,社会化程度不够,容易受不良行为的 影响,另一方面也使这种家庭的父母同样会因为社会交往的不充分而产生不好的生活习惯,并容易把这种不好的习惯影响到孩子身上,最终为他们走向犯罪的道路打下了伏笔。家庭外部环境的影响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破裂家庭,家庭是一个人生活的起点,而近年来因为父母离异、分居、死亡而导致家庭破裂的现象不断增多,这使得青少年过早的失去父母之爱、家庭之乐,情感上受到创伤,经济上缺乏保障,造成他们内心痛苦、精神忧郁等。特别是父母感情破裂至离婚的过程,往往就是子女思想感情受到伤害的过程。现实表明无论是单由父亲抚养的孩子,还是单由母亲抚养的孩子,都比生活在完整型家庭中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性格扭曲或个性畸形,与完整家庭子女相比,单亲家庭子女与同伴关系、父母关系较差,在品德、情绪、学习、性格等方面出现问题的人数比例较高。由于未成年人长期在家庭中得不到温暖和应有的关怀,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心理偏差,有的甚至会形成变态人格,对社会、集体、他人产生不信任感,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而这些内心因素一旦遇到外界不良因素的诱导,便会产生犯罪意识,最终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第二,暴力家庭。包括经常有语言暴力或者行为暴力的家庭,父母或者其他家人由于彼此之间的不和,彼此之间不满,所以在交流过程中总是会带着“火药味”,彼此在言语上会有所攻击,有的严重时还会大打出手,而在愤怒之下家人有时往往会顾及不到孩子们的感受,孩子们耳濡目染,长期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青少年会更容易有暴力倾向,而这也是近年来青少年暴力犯罪不断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三,缺陷家庭。如盲人、精神病人和残疾人组成的家庭,或者他们和别人组成的家庭,他们自身生活有时都不能自理,更谈不上教育子女。在这种家庭中的未成年人,从小得不到正常的应有的教育,可能还会因为父母的这种缺陷而受到歧视,养成不良恶习而过早地流入社会,最终违法犯罪。”第四,不道德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时时刻刻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举止,但是,“许多父母的表率作用做的并不好,有些还会有些不道德的行为,严重的自已还会违法犯罪,给孩子们灌输不良的道德和价值观念,这些都无可避免地成为了孩子社会化的障碍。”第五,某些贫困家庭和过分优裕的家庭。家庭极端贫困,经济水平在温饱以下而不能为其子女提供正常或必要的学习条件,严重影响子女的教育和身心的正常发展,而家境过于优裕有时可能也会容易养成子女养尊处优的品性,成为影响他们学习的不利因素。家庭极度贫困的青少年往往承受着更大的冲击和压力,渴望改变现状的愿望更为急切,自我期许或被期许的程度也会更高,物质生活条件决定了客观社会地位的结构差异,而结构差异则限制了人的想法与行为,他们有的基于生活所迫,有的为了尽快致富嫌钱,而他们达成目标的手段又相对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他们采用非制度性手段实现个人目标的可能性,最后只好铤而走险。

三、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教育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另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的不当。而家庭教育的缺失又有无法弥补的缺失和可以弥补的缺失,无法弥补的损失比如说家庭中家庭成员死亡,如父母一方死亡或双方死亡,从此孩子就成了孤儿,从小就会缺少父爱或母爱,有的虽然后来有了自己的后来父母亲或养父母亲,但大部分的孩子们会觉得和他们之间并不能象和亲生父母亲那样自然的相处。而这些父母亲有时也不会象给予自己的亲生孩子那样给予这些孩子们那么的关心和照顾。对于可以弥补的损失,比如说由于家人父母分居或者父母离婚的,不能常常生活在一起,孩子总是不能在一个经常家人在一起的环境下长大,总是聚少离多,自然而然会减少很多和家人相处交流的机会,情感上也不会得不到相应的满足。家庭教育不当也是影响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因素,家庭是未成年人活动的主要场所,家庭生活占据了他们大部分时间。父母和子女之间存在着特殊的社会关系,既有血缘上的继承关系、法律上的监护关系、还有经济上的供求关系、情感上的依赖关系。这些都使子女很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管束,即使父母的批评和责备尖锐了一些,子女都能谅解。 而那些不良的家庭教育行为也同样容易对青少年的成长造成影响。家庭教育不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父母自身能力的缺陷,由于自身从小受的教育不多,文化水平不高,心理素质不高,在对孩子教育方面本身就存在的不足,所以平时教育时会感觉到力不从心,或者根本就没办法考虑到某些方面,有时还会对孩子灌输一些不良的思想,“教育”孩子们做些他们认为所谓正确的事。有些家长由于家里孩子不多,尤其是现在有许多的独生子,加上家长对青少年教育缺少正确的充分的认识,所以家长在对待孩子时过度的娇惯溺爱,舍不得让他们“吃苦”,犯了错误舍不得“教育”,以为这是对孩子的爱,而相反的对他们的成长造成了不利的影响,造成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差,性格脾气暴躁,受不了一点点委屈。另一方面,并不是因为家长能力上有问题,而是他们的社会压力大,无暇在子女教育上花费更大的心思,加上有时由于父母双方来源于不同的地域,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在教育的方式上又会出现不一致,会抵消教育的成效。还有就是家长狭隘的将家庭教育单纯的理解为智育,这使得家庭教育的功能大大缩小。许多家长对子女的学习情况了如指掌,但对子女的兴趣、道德品质却不清楚、不了解或者没有注意。这种局面的出现导致孩子人格的严重缺失,所产生的不良后果是显而易见的。而这些最终导致的后果就是使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

以上就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三大主要的家庭因素,家庭成员结构因素、家庭环境因素、家庭教育因素,这三大因素结合在一起,相互作用,最终对青少年的成长发育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三大因素我们都不能忽视,忽视任何一方面都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剖析三大因素后,对我们以后制定相关政策防止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具有重要的意义。所谓知其由才能知其果。

参考文献:

[1] 盛莉,吴爽.城市化进程中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社会不分析.2008.5.

[2] 王光石.青少年团伙犯罪的现状、原因与对策.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 .7.

[3] 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及防治---从社会迁徙角度,2008.6.

[4] 家庭功能不全与未成年人犯罪研究.人民网,2007.6.

[5] 胡阳基.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学探析.法学研究,2007.

[6] 邓欣.青少年偏差行为及其预防措施.咸宁学院学报,2010.

上一篇:民俗习惯在基层司法的运用 下一篇: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