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探究性数学学习策略

时间:2022-10-11 07:46:52

浅谈探究性数学学习策略

摘 要:教师只有加强对探究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正确运用探究策略,才会让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才会全面、深入和细致,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探究教学;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274-02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是根据青少年身心特点提出的学习方法;是培养现代公民和创新人才的需要;是数学教学改革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是探索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整合。本文通过对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与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初中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一、数学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探究性学习教法的基本方式是“探索与研究”,因为试验教材的编写思路是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展开的,课程强调的是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而不是结果或结论,在课堂教学中,相关和知识通过学生的丰富多彩的主体参与来进行研究学习,教师是教学的指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本人在数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种“主体参与,探究中学”的探究性学习模式,其基本流程是: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展示评价应用拓展反思创新预习指南

二、关注学生探究中的生成过程及评论

一般来说,学生的思维从整体上说是有规律的,因此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它――这正是探究性学习教学的设计基础。但是学生的思维又是活跃的,千变万化的,是不能完全预见的。教师在备课时就已对相关问题形成了某种固定的思路,称之为“预设思路”,教师通常希望教学能沿着自己的“预设思路”顺利进行,一旦出现与此相左的“非预设思路”,教师就会本能地加以排斥。因为学生的“非预设思路”常常使教师的教学预设不能顺利进行,而且学生的“非预设思路”常常表现为奇思怪想,甚至带有一定程度的幼稚和荒诞,从而使教师难以判断。有时为了不打乱既定的教学计划,教师干脆采取回避、压制的方法,这样不仅使一些极有探索价值的问题从身边滑过,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自主思考的信心,削减动力源泉。

例如:刘文明《数学是创造思维的体操――数学的创造性学习》一文中,老师出了一道题:“若a为自然数,说出a以后的7个连续自然数。”一个喜欢英语的小女孩举手抢答:“b,c,d,e,f,g,h”;一个男孩起来补正:“a+1,a+2,a+3,a+4,a+5,a+6,a+7。”问题就此解决了吗?因为任何结果都有原因。小姑娘答成“b,c,d,e,f,g,h”这是她思维的结果。那么,她一定有个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其中深藏着错误的原因。“a以后”、“7个”、“连续”、“自然数”4大要素都好像合乎题目要求,错在哪里呢?这是“水平思维”的结果。而正是这种思维特点,是教师们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条件。很多老师在上课时,往往有学生对老师的提问答所非问,甚至“牛头不对马嘴”。若老师简单否定,或奚落一番,必将损害这位同学,甚至波及其它同学的思维热情。教师的策略是:鼓励他解说答案的依据,尝试导出结论的合理性一面。如果有“一点道理”,应发扬民主,导出更合理的答案,澄清原来似是而非的模糊意识。即便答案“荒唐”,“荒唐”却是“创造力”最好的朋友。“――恭贺你,你具有发明家的天才!”,“――也许有一天,你今天的结论被公认为正确的。”,老师的一句表扬认可了这位同学的思维热情,从而也调动了全体同学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无论是什么样的答案,学生都是经过了自己的“水平思维”得到的,理应得到重视和表扬,不能以老师的理解和意志强加到学生的意志上去。只有学生在经历了思维活动的“个人体验”之后,才能获得对问题本质的理解。

三、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趣味性

探究问题需要动力,这动力就是求知的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

在学习《黄金分割》这一节知识时,发现学生对掌握这个知识很难,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探究兴致不高。于是教师就提出了下面的问题。“女孩子都爱美,你知道你穿多高的高跟鞋子,看起来最美呢?”学生的探究欲望就被激发了出来。就有了下面的探究过程:设某人下肢躯干部分长为x厘米,身高为l厘米,鞋跟高为d厘米,我们知道黄金分割0.618,当人下肢与身高比为0.618时,应该看起来最美,即: ,则 。有了此模型,可以计算出任何一个女孩子应该穿多高的鞋子了。于是就有:

生1:女孩子们爱穿高跟鞋是有科学根据的。

生2:观看芭蕾舞表演时有一种美感。

生2:看踩高跷时就没有这种感觉

所以让学生产生兴趣,是把学生带向主动探索的最好动力源泉。

四、多元答案与鼓励为主是探究性学习的动力

多元思想是初中数学教学中必须渗透,并进一步要求学会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重视。例如:利用圆周角、弦切角与圆心的不同位置形成的三个位置角,证明其定理;点的轨迹等都是答案的多元性,或是求解过程的多维性。

但在教学中真正坚定“这里没有唯一答案”,却是非常困难的。必须使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经历多角度认识问题、多种形式表现问题、多种策略思考问题、尝试解释不同答案的合理性的活动。

例如:前面提到的刘文明《数学是创造思维的体操――数学的创造性学习》一文中的答案探究:只要将7个英语字母赋予符合题意的数学含意就是了。这样,找到了与众不同的答案:若a为自然数,令b=a+1,c=a+2,d=a+3,e=a+4,f=a+5,g=a+6,h=a+7,则“b,c,d,e,f,g ,h”又是一个正确答案。只有一念之差,原来被认为解法唯一,现在变成无穷了。这就启发我们提出下面的问题:

(1)数学概念和数学原理统统都是永恒不变的吗?其表述方式是唯一的吗?

(2)被认为只有一种解答方法的数学题是统统都不会有第2、第3种解法吗?(下转第276页)

上一篇:供应中断下具有随机需求的闭环供应链最优差别... 下一篇:创设信息技术生本课堂,促进学生能力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