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边缘学生”的转化策略

时间:2022-05-18 09:06:45

浅谈“边缘学生”的转化策略

【摘 要】“边缘学生”一般是指学业表现差、缺乏取得学业成功能力的学生。对“边缘学生”形成的原因以及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干预策略,有利于对“边缘学生”进行干预和转化,因材施教,提高“边缘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步消除“边缘学生”问题。

【关键词】边缘学生;形成原因;特点;干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5-0043-02

“边缘学生”的教育是一线老师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边缘学生”一般指的是学业表现差、缺乏取得学业成功能力和背景的学生。这些学生普遍存在性格孤僻、价值观偏激、喜欢独处、远离集体活动等情况。笔者基于教学实践,对“边缘学生”的形成原因、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干预策略。

一、“边缘学生”形成的原因

“边缘学生”的形成是一个多因促成的结果。具体而言,包括教师与教学、学生个体以及家庭环境等原因。

1. 教师与教学原因

教师与教学原因被认为是“边缘学生”形成的主要原因。从教学环节来看,虽然各级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普遍强调“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并没有被根本打破。相反,在当前优质教育资源严重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应试教育”还有被强化的情况。由于“应试教育”指挥棒的作用,造成中小学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普遍存在“以成绩论成败”的情况,“分数就是学生的命根”,强调智力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其他能力的评价。对于学业表现较差的学生,则会被贴上“学困生”的标签,不利于“边缘学生”更好地融入班集体。

从教师层面来看,在当前的绩效考核模式下,教师往往存在“以分数论英雄”的倾向,在教学工作中,或多或少地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这种划分又影响到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教师对于心目中的“优生”,百般呵护,万千宠爱;对于“学困生”,则爱理不理,放任自流。在教育学中,这种现象称之为“刻板印象”。“边缘学生”在教学环节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歧视,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厌学情绪,造成学业表现更差,并形成恶性循环。

2. 学生个体原因

“边缘学生”的形成,教师和教学因素只能作为外因,学生个体因素则是内因。从学生个体因素来看,学习动力、智力、学习能力、性格等均可能影响其学业表现。笔者通过观察发现,除极个别特殊学生外,学生的智力差异并不明显,学习能力和性格对学业表现的影响较大。

“边缘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差,他们缺乏有效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如学习自主性不强、不能合理地处理学习和娱乐之间的关系、学习时间分配不合理等。由于学习能力的差异,造成了学业表现的差距。随着学业表现差距越来越大,“边缘学生”的学习能力进一步下降。

现代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性格对学生的学习有显著的影响。比如,偏乐观型学生心态相对较好,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和局限,并自主采取措施,但是消极型学生则可能在失败后自暴自弃。此外,学生对失败的归因以及处理态度也是“边缘学生”形成的原因。比如,忧郁质学生在面临失败和挫折时,往往会倾向于否定自己,自我效能感不强。

3. 家庭环境原因

家庭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边缘学生”的家庭环境相对较差,比如家庭破碎、父母文化水平不高等。个别家庭则放弃了对子女的管教,不闻不问,认为“我只管给钱”,学生难以从家庭中获得足够的关爱。

二、“边缘学生”的特点

“边缘学生”具有一定的特点。认识“边缘学生”的特点,有利于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干预和转化。从教学工作来看,“边缘学生”的特点主要有:学习能力差、存在“闪光点”、渴望被尊重等。

1. “边缘学生”的学习能力普遍较差

从现实来看,“边缘学生”的学习能力普遍较差。这种“差”具体表现在:学习兴趣不浓,不清楚学习目的,欠缺学习动机,没有理解学习的意义;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多依靠机械记忆,不能灵活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能力不足;学习自主性不高,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外界各类事物所影响;学习效能感低,普遍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容易因为学习成绩差而否定自己;学习基础薄弱,所掌握的基础知识远远不能满足现阶段学习计划的要求。

2. “边缘学生”普遍存在“闪光点”

“边缘学生”的学业表现虽然较差,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没有优点。相反,从笔者教学来看,“边缘学生”普遍存在各种“闪光点”。从道德要求来看,绝大多数“边缘学生”具有善良的品质,在核心价值观和人生观方面,“边缘学生”与其他学生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异。很多“边缘学生”的学业成绩不好,但是他们在歌唱、绘画、体育、科学、发明创造等各领域有很好的表现,甚至还有“边缘学生”代表班级、学校获得各类奖项的情况。这也说明,在对待“边缘学生”时,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从而实现“有教无类”。

3. “边缘学生”渴望被尊重、被理解

严格意义而言,“边缘学生”的“边缘性”并不是学生真实的意愿。他们渴望被尊重、被理解,并且希望能够较好地融入班集体。为了获得尊重和理解,“边缘学生”也愿意做出自己的努力,比如为班集体争取荣誉、努力学习、积极与其他同学交往等。“边缘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也为“边缘学生”的转化干预提供了心理基础。

三、“边缘学生”转化干预策略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对“边缘学生”形成的原因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掌握了“边缘学生”的特点。下面,笔者谈谈“边缘学生”的转化干预策略。

1. 善于发现“边缘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认同

在过去的“唯分数论”评价模式下,“边缘学生”由于学业表现差而被“全盘否定”。这直接打击了“边缘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容易对自己产生怀疑,并质疑个人的价值。随着社会进步,每个个体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得成功。在这样的背景下,老师要善于发现“边缘学生”的“闪光点”,对“边缘学生”形成更客观和全面的评价。笔者在班级管理中,就利用推选科代表的机会,将具有绘画、歌唱、运动能力的“边缘学生”提名为相应学科的科代表。通过这种方式,全班同学对“边缘学生”的个人能力有了更好的认识,而且还提升了“边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满足了他们对尊重和认可的心理需要,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 坚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实现评价的多元化

“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提出的教育思想。这一思想在当前推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更具有指导意义。在班级管理中,笔者坚持与各任课老师沟通,在“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理念上取得了共R。对于“边缘学生”,教学重点以掌握基础知识为核心,习题练习以课本习题为主,侧重于夯实“边缘学生”学习基础。利用课堂提问、考试等机会,对“边缘学生”取得的进步予以客观表扬,通过正向激励,让“边缘学生”得到认同感和荣誉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评价中,要善于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实现对“边缘学生”的客观评价,从而避免“唯分数论”对教育的“异化”。

3. 纠正“刻板印象”,平等对待“边缘学生”

“刻板印象”又称为“定型化效应”,指的是个体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对特定人群或事物(事件)所持有的相对稳定的看法。“刻板印象”直接造成了老师对“边缘学生”的认知偏差,不能正确对待“边缘学生”,甚至歧视“边缘学生”。老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做到公正待人、不偏不倚。同时,老师要加强对“边缘学生”的关爱,认真听取“边缘学生”对教学的想法和意见。同时,尽量密切与“边缘学生”家长的联系,做好家访等工作,形成学校与家庭合力干预的局面。

4. 重视学习能力培育,提高“边缘学生”学习力

“边缘学生”学习能力较差,容易影响他们的获得感与效能感。因此,老师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让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并且教学难度能够满足“边缘学生”的需要。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提高教学的趣味性,让“边缘学生”感受学习的趣味。同时,老师要强化对“边缘学生”的引导,比如有意识地在课堂上讲解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等,并为“边缘学生”总结适合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此外,老师还要关注“边缘学生”的归因,让他们准确认识学业表现不佳的原因,防止“智力不佳”等错误归因对“边缘学生”带来的负面心理暗示,并给予更多的鼓励,促进“边缘学生”学习。

总之,老师要在教学中,善于发现“边缘学生”的“闪光点”,坚持“因材施教”,提高“边缘学生”的学习能力,尽可能的消除“边缘学生”现象。

参考文献:

[1] 周佳润.同伴交往中“边缘学生”的成因探析及道德审视[J].教育参考,2016,(2):52-56.

[2] 李森,杜尚荣. 论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及其转化策略[J].教育研究,2014,(7):115-122.

[3] 邱德峰.“边缘学生”的形成及转化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3,(7):52-54.

上一篇:多媒体在小学英语口语训练中的运用 下一篇:缺水国度以色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