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时间:2022-07-17 12:42:30

浅谈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内容提要: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不少老师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貌合神离,徒有形式,没有实效,缺乏语文素养这一条块训练和培养。要知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素养的要求,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应突出多元化发展,多角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多元 语文素养 培养策略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高要求、大发展的时代,急切盼望综合素养的人才。在我们的身边不难发现这样的情景:读书时,有人习惯随意;交谈时,有人表达结结巴巴;写作时,有人语言干瘪……。究本寻源,语文素养是综合素养中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教学体验告诉我,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诵读文本,切实关注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

“语感”是学生语文素养中语文能力的重要方面,即对语言文字所具备的敏锐感觉,这同样也是一种学习能力。语感不仅局限于对语音和文字符号的感觉,而且是同时包含着感知、理解、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的。当一个人在听话时,能通过快速的感知体验,比较准确地把握对方言语的主旨要点,体会到言语中蕴含的感情,甚至能听出言外之意,这就说明他有较强的语感;阅读一篇文章,能准确捕捉到文章的意旨,也说明有着很强的语感。一个人如有很强的语感,说话时方能做到得体自然,写文章时才能做到准确达意。

而语感的形成,关键在于诵读文本,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方能驾驭文字。好文章是读出来的,在诵读中能体悟文字的精妙,作者的感情。教学中我有意识的让学生自己归纳诵读的要求:语音、语速、语气、语调等,鼓励他们放声朗读,有表情地朗读,选取你喜欢的语段朗读。要培养学生养成反复诵读,潜心揣摩的习惯。要在充分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熏陶情感。现在语言学习普遍缺乏充分的朗读训练,造成学生语感能力较弱。因此要多读典范课文,对语言范例一定要熟读成诵,潜心揣摩。在朗读中把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和作者的情趣意旨表现出来,同时探究一些语言规律,譬如领会词句的意思,把握关键词语的表达效果,理解语序、标点、停顿的作用等,经过反复体味进而体会文章的深层内涵,分辨出言语的细微差别,领略语言之美,正是培养语感的过程。那些熟读成诵的文章,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从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中汲取着丰富的精神养料,提高着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是滋长、积累的过程。唯有如此,良好的言语习惯才会养成,语言修养才会加强,最终具备良好的语感。学生们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语文素养”就不再是是一个朦胧而遥远的目标了。

二、抓基础教学,感知语文之美

语文学科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承载着宏扬中华文明的重担,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汉字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三、走进自然,体验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严厉的指出:“从学生的学校生活开始,我们就在他们面前关闭了通向大自然迷人世界的大门,他们不能倾听小溪的棕棕声,不能倾听白日里融雪的水滴声和云雀歌唱。学生仅仅在背诵描述这些神奇事物的枯燥无味的干瘪句子。”这位大教育家是怎样使学生迷恋大自然这所学校的呢?他这样描述到:“我们坐在山冈上,感受到晚霞、夏天的黄昏、星星的闪光、蝈蝈儿的齐鸣声――空气中弥漫着草原野草的芬芳――” 语文即生活,要切实提高语文素养,就必须从课堂走向生活,开放的语文课堂可以让学生放归自然,让学生感悟丰富多采的大千世界,感悟大自然的雷鸣闪电,山川河流、花鸟虫鱼,通过他们亲身的体验,会把真善美的感悟提升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例如在学习多彩四季这一单元时,编排的课文丰富多彩,有《春》、《三峡》、《夏》、《济南的冬天》。学生从课文中感知到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魅力之美,我们又组织秋游,来到城市山林――南郊,让学生在落叶飘飘,满地金黄中享受秋天带来的这份诗意,去细细品位“天人合一”的思想,去领略大自然博大的胸襟和独特造化,感悟人生的秋季,体悟付出的艰辛,收获的甘甜,从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去体会人的心灵广阔,从而构筑起饱满的生态伦理情怀,这些的素养形成是封闭的课堂永远无法给予的。

四、锻炼能力,重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纸上来得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学记》中早已提出:“虽有佳肴,弗知其味;虽有至道,弗知真善。”无论何种版本的教材,无不关注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把课堂的内涵和外延扩大,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其蓬勃的生命力和空前受到学生欢迎的程度占据了传统意义上的语文课堂小半江山。读书报告会是一种读讲结合内化阅读体验的实践活动,办手抄报可以锻炼学生处理信息和运用媒介的能力,调查访问则可以实地演练学生语言表达学会交流,不一而足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只要不是作秀,就会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升有益。实践中将学语文与用语文结合起来,真真切切的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在语文改革中,笔者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点滴培养,更清醒的意识到:语文素养的构建是一个多元、流动、渐进的过程,教师只有胸怀育人的大目标,根植于课堂,熏陶语感,培养习惯,整合学科,亲近自然,实践活动,才能汇成一股推动学生“天天向上”的巨大影响力,丰富他们的语文素养,才能使怯懦者变得勇敢,软弱者变得坚强,懈怠者变得勤奋,不能者变得有能,这才是教育的艺术。干瘪句子。”这位大教育家是怎样使学生迷恋大自然这所学校的呢?他这样描述到:“我们坐在山冈上,感受到晚霞、夏天的黄昏、星星的闪光、蝈蝈儿的齐鸣声――空气中弥漫着草原野草的芬芳――” 语文即生活,要切实提高语文素养,就必须从课堂走向生活,开放的语文课堂可以让学生放归自然,让学生感悟丰富多采的大千世界,感悟大自然的雷鸣闪电,山川河流、花鸟虫鱼,通过他们亲身的体验,会把真善美的感悟提升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例如在学习多彩四季这一单元时,编排的课文丰富多彩,有《春》、《三峡》、《夏》、《济南的冬天》。学生从课文中感知到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魅力之美,我们又组织秋游,来到城市山林――南郊,让学生在落叶飘飘,满地金黄中享受秋天带来的这份诗意,去细细品位“天人合一”的思想,去领略大自然博大的胸襟和独特造化,感悟人生的秋季,体悟付出的艰辛,收获的甘甜,从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去体会人的心灵广阔,从而构筑起饱满的生态伦理情怀,这些的素养形成是封闭的课堂永远无法给予的。

四、锻炼能力,重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纸上来得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学记》中早已提出:“虽有佳肴,弗知其味;虽有至道,弗知真善。”无论何种版本的教材,无不关注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把课堂的内涵和外延扩大,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其蓬勃的生命力和空前受到学生欢迎的程度占据了传统意义上的语文课堂小半江山。读书报告会是一种读讲结合内化阅读体验的实践活动,办手抄报可以锻炼学生处理信息和运用媒介的能力,调查访问则可以实地演练学生语言表达学会交流,不一而足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只要不是作秀,就会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升有益。实践中将学语文与用语文结合起来,真真切切的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在语文改革中,笔者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点滴培养,更清醒的意识到:语文素养的构建是一个多元、流动、渐进的过程,教师只有胸怀育人的大目标,根植于课堂,熏陶语感,培养习惯,整合学科,亲近自然,实践活动,才能汇成一股推动学生“天天向上”的巨大影响力,丰富他们的语文素养,才能使怯懦者变得勇敢,软弱者变得坚强,懈怠者变得勤奋,不能者变得有能,这才是教育的艺术。

上一篇:走出对高效课堂的理解误区 下一篇:写好详略的五种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