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混业监管经验借鉴

时间:2022-10-11 01:34:30

国外混业监管经验借鉴

在金融危机后遗症还未彻底根治的情况下,以英美为代表的两种迥异的监管模式尚难区分优劣,但可以为中国金融业的改革方向提供一些思路。

英国目前是混业监管的监管框架,而美国则是分业监管的框架。英美金融监管架构的差异主要是历史原因造成的。

1986年,英国《金融服务法》生效。在这项立法下,英国的金融监管架构建立在功能划分之上,例如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负责监督银行业,证券行业则接受证券及投资委员会(SIB)的管理,SIB之下依据功能设有数个自律监管组织(SRO)。工党上台之后,对英国的金融监管机构进行了全面改革,设立金融服务管理局(FSA)作为英国金融市场的统一监管机构。

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期起,美国很长时间内对银行和证券业务实行严格分离。依据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对银行和证券业务的管理分属不同的监管机构,美联储负责监督银行业,美国证交会管理证券行业。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格雷姆—里奇比利雷法案》后,银行、证券、保险机构在业务范围上的严格划分被废除,美国长达66年之久的金融分业经营的历史宣告结束,但这种建立在功能划分基础之上的监管架构依然保留了下来。

卡斯商学院金融监管中心主任中岛山寿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指出,对金融服务实行类似于英国的单一监管模式的优点在于,有一个机构能够对广泛涉足各种金融服务的金融集团进行全面监督,这样不会产生监管真空,从而使得监管更有效率、效果更好。

“对于一个金融中心来说,多头监管的主要不利之处在于出现监管重叠或监管真空的可能总是存在。从被监管企业的观点出发,他们不得不和多家监管机构打交道,导致合规事务变得纷繁复杂并且成本高昂。”中岛山寿指出。

对于中国金融市场,纽约大学金融学副教授Joseph Kim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中国与美国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别,但是二者在金融监管方面还是面对一些类似问题。一是都需要加强监管部门的协作。中国的“一行三会”监管模式对金融交叉领域考虑较少,监管同样存在真空区域,部门之间没有形成规范的协作与信息共享机制。

现在中国的监管机制基本上能够适应当前金融市场的发展,但随着金融创新的加速和金融控股公司的涌现,如果缺乏有效的统一与协作监管,就可能会诱发系统性风险。

此外,中国还在寻求政府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平衡点。

金融创新促进金融的自由化,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各国或多或少都在政策或法律上鼓励创新,但金融创新在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

Joseph Kim指出,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正是那些复杂的金融衍生工具惹的祸,因此需要政府对金融创新加以约束。需要注意的是,监管过度也会损害创新的积极性,中国的监管有必要在两者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对金融创新既要审慎监管,又要适度鼓励,以利于中国整个金融体系的快速、稳定、健康发展。

银监会的一位专家表示,上述英美两种监管模式,无论哪种都没能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重要的不是模式问题,而是监管是否到位的问题。

上一篇:做欧洲柏悦的主人 葡萄牙顶级度假村开售 下一篇:欢迎中国来的“圣诞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