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神韵小议

时间:2022-10-11 07:37:24

古诗神韵小议

古诗教学中一些关键字的读音不可随意改变,否则不仅会破坏古诗的神韵和跌宕,而且会误导学生。

《山行》一诗,是唐代大诗家杜牧的精典名篇,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秋景佳作。诗中“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其中首句“远上寒山石经斜”中的“斜”古音读作“xia”,不但押韵、易读、顺口、流畅,而且。全篇用词精到,寓意深刻,读起来琅琅上口,轻快明捷,沉凝练达,深邃幽远又身在其中,抒发了怡然自得、超然物外的清新境界,给人以诗的清秋爽晚明丽的艺术享受。颇有“不用相牵徒自怜”的感觉。让人咀嚼不止,回味无穷。然而,“北师大版”2008年5月第5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与“苏教版”2006年6月第4版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上册三年级语文教学参考用书却将“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字读音改成了“xie”,虽字同义同,都是表达的“弯弯曲曲”的意思,但读起来却十分别扭拗口、蹩脚,似有停顿,不想再读。甚至捉摸再三或短暂呆滞的感觉。诵咏不畅语气中断,实在令人尴尬。究其所为,乃为读音不谐所致。

诗是由哼唱传达演绎而来的,具有韵律美。远古时期。当人类还处于茹毛饮血的原始蒙昧状态。诗就首先产生了。那只是人们在生活劳作中自发的一种音韵和弦声。如“哼唷。哼唷”。这就是最初先人们掺和着劳作声息的自然、顺畅而又表达一种高亢兴奋心境的诗。继而,随着意识的发展、语音的进化、音韵的和弦才有了“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演进,伴随着悦耳动听的哼唱传导才渐渐生发出富含生活内含的文字诗。再经过夏、商、周三代的锤炼升华,诗才由说唱中分化出来。成为带有深厚生活气息与文学品味并且音韵和谐、唱和优美,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诗。故而,人们把诗称作诗歌。由此可见,诗自产生之日起。本身就带有纯天然的顺口、流畅、能唱、能诵,富含自然和谐的音韵。这就是古诗之所以被人们所热爱与代代相传的根本内涵所在。

唐诗的韵律美,是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发展的一个巅峰。无论是铿锵跌宕、还是平仄对仗,都堪称世界诗歌发展史上的绝唱。不但对诗艺诗境有严格要求,甚或对诗体,诗律都有严格规定。杜牧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首句与相接句直至尾句全发句末字“a”的音,表现了诗律美的绝对工整,成了家喻户晓的名篇,久传不衰。而杜牧在《山行》的处理上不但用词精辟,韵脚的把握上更是独特。首句句尾用了上声“xia”,相接句用了平声“jia”,读起来显得更加轻快明了。这是杜牧诗典型的个性化追求。给诗一种轻松沉凝的感觉。而“北师大版”2008年第5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与2006年6月“苏教版”第4版语文教学参考用书却将“远上寒山石径斜”古音读“xia”改为提倡读“xie”。其实,这样不但读起来拗口。就是念起来也很倒口,学生们更难接受。“教参”上所谓“以免给学生加重负担”的解释是很值得商榷的。

古诗语言的音乐性和韵律美传达了古诗的神韵。虽说《山行》读音改后,除了首句句末与相接句不合诗韵、别扭、蹩脚外,其他方面倒还犹存,不失大雅。但是,既然能拥有一个完美的形态,为何却推出一个耸着断臂的“维纳斯”,给人以残缺的难过。就斜字古音“xia”一字读音的古诗来讲,我们不妨再找几篇作比较。《过古人庄》是盛唐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诗中写到:“古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这首诗如按古音读作“xia”则琅琅上口,回味无穷,如同欣赏一桌子美味佳肴。若按上述课文“教参”注释所言读作“xie”,那则读成了“青山郭外‘xie”’,结合上下结构、连接节奏,连贯起来,韵脚即成为(a)、(ie)、(a)、(a)的音。音韵组合,多么别扭、蹩脚、倒胃口。还有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若将这些名篇佳作都改成“xie”音,不但破坏了诗作固有的音韵美,继而还破坏了诗美传承上的普及效应,很不成器。

诚然,《现代汉语字典》没有古音(xia)读音注释。那只是文字发展过程中的又一次重大的革新。但作为历史行进中已经存在并已定型的固有事物,应当尊重其约定俗成,不改变的好!与其难读难懂,造成尴尬,不如尊重古有的音韵,读其已成型的原音,给学生们解释清楚即可。在这里。就是应回到从前音韵美的古音“斜”(xia)上,还《山行》等古诗以本来的神韵。

上一篇:农村教育的困惑与希望 下一篇:信息技术课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