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营销的广告策略分析

时间:2022-10-11 05:54:35

网络营销的广告策略分析

摘要:从上个世纪末期我国的首条网络广告至今,网络广告领域已经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网络平台俨然成为了广告的重要载体。相较于以往的传统广告载体,如电视、广播、报纸、楼宇等等,网络广告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互动性、广域性以及评测效果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本文将结合网络广告的这些特征,从定位策略、呈现策略、事件化策略三个层面来对网络营销中的广告策略做出探讨。

关键词:网络营销;策略;广告

作者简介:张小丽(1990-),女,汉族,河南周口人,学生,本科。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1网络广告的缘起

追根溯源,我国的第一条网络广告,出现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当时是IBM公司在Chinabyte的网站上的。这意味着广告开始向网络平台伸展自己的枝蔓,寻求新的传播渠道。在此之后,伴随着互联网在国内的迅猛扩张,网络广告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在步入21世纪之后,网络广告市场规模更是急速增长。总体来看,网络广告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处于持续更新的状态,以更好地适应网络载体的特点以及受众的接收习惯。但是从全球范围内来看,国内的网络广告起步较晚,发展仍显滞后,在广告表现形式与展示内容上仍然存在对国外的模仿的痕迹。另一方面,从网络广告的实效层面来看,也呈现出效果较不明显的困境。网络平台作为广告扩展的新的渠道,应该如何去探索,如何去挖掘,依旧值得研究与探讨。

2网络营销中的广告特征

(一)互动性

相较于传统载体上的广告而言,网络广告具有更强的互动性。在以往,无论是户外广告、楼宇广告、还是电视、广播、报纸广告,都无法与受众之间建立起实时互动的联系,都是对广告内容的静态展示,无法实现动态交互。而网络广告却能够很好地实现上述这点,因为网络载体本身就具有较强的交流性,具有多对多的特质。具体而言,包括受众能够自主地选取自身感兴趣的广告链接,观看自己想看的广告页面,甚至能够与广告页面本身建立互动关系。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互动之外,还有一种互动是更为深层的互动形式。在受众面前,网络广告更显活跃,更能够针对受众的即时需求展开响应,并且有效搜集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形成反馈信息传输给广告商家。商家能够针对这些反馈快速地予以响应,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循环,给受众提供更好的广告体验,进一步成功地将受众转变为消费者。

(二)广域性

在传统载体上的广告,往往会在时空维度上受到很大的限制。人们也许只能够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才能够接触到相关商品的广告。最为明显的就是电视、广播、报纸上的广告,由于传播资源的有限性,广告是不可能在这些平台上随时随地地进行传播的,固定在某一时段、某一版面位置,从而造成无法更广泛地接触到更多得受众。与之相反,网络平台上的广告,无论是在时间还是空间上所受的限制都更小,能够尽可能长时间的、尽可能广范围的与受众相接触。而且,除了一些硬广之外,软广还能够以更为巧妙的方式融入很多受众可能会查询到的内容之中,从而使得网络广告无孔不入。需要认识到的是,这既是优点,也可能成为弊端。优点在于,能够让广告更深入地渗透进互联网领域之中,更多的暴露在人们的视野之中,从而实现更广泛的传播。而缺点就是,目前针对网络广告的相关法规制度尚未完善,很可能出现广告泛滥、广告欺诈等等现象,从而扰乱市场秩序,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三)可评估性

经由传统载体传播的广告,最终的效果如何,是很难准确把控的,对于人们实际对广告的接受程度的测评,往往也是无从下手的。网络广告恰好能够弥补这一不足,由于网络平台能够很精确地追踪受众的浏览行为,并且经由对服务器端口的特殊设置,实现相关访问数据的搜集,准确统计出广告的点击量,以及受众的参与程度,从而对广告效果有更为深入地了解与掌控。除此之外,还能够经由网络得出的数据,对受众的相关行为着手分析,从而获得广告效果更为精确的测评。这很大程度上也反映出了大数据时代对于信息运用的优势,而这一优势是传统广告所无法实现的。综上所述,相较于传统载体上的广告,网络广告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其中一些方面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尤其在互动性、广域性,以及可测评性等方面能够更好地提升广告的传播效果。如何利用好这一平台,获得最佳的成效,这就需要针对上述特征,制定出合适的策略,以实现有效用的营销。

3基于网络营销的广告策略

归根结底,无论是在传统载体上还是在网络载体上做广告,其最终的目标也是为了实现更好的广告传播效果。总体而言,从网络营销的角度初读,广告策略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入手:

(一)网络营销广告的定位策略

由于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基本人人都可以接触到网络,所以在网络平台上投放广告就意味着有了与更多受众接触的机会。但是,在选取网络渠道进行广告传播之前,也要充分思考自己所面向的消费者是否是网络平台上能够找到的。如果消费者对于网络的接触程度很高,并且接触网络得时空节点也有着一定得规律性,那么久可以获得与目标群体的接触机会,实现广告的精准投放。另外,还能够更好地挖掘一些潜在消费群体,使广告的效果扩大化。除此之外,还可以经由网络平台的大数据分析,来锁定目标群体,了解他们的网络使用的模式以及消费的模式,从而更具针对性地投放广告,并设计出更具吸引力的广告内容与形式。

(二)网络营销广告的呈现策略

为了取得较好的广告效果,除了在传播渠道上有更为精准的选择之外,还应当根据所选取的传播渠道的特征,设计出适合在这一渠道上进行传播的广告形式。如果仅仅是将传统载体上的广告呈现形式,直接搬移到网络平台上来的话,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状况。因为在传统载体上的广告毕竟是按照载体本身的逻辑与传播规律来设计的,当载体转变的时候,相应的,呈现逻辑与传播规律也会发生改变。所以,应当充分把握网络媒介的逻辑与传播规律,在这一平台上设计出更适合的呈现策略。

首先,在内容层面,在具体的内容设计上应该更符合网络受众的接收心理。网络受众更喜欢活泼有趣的内容,对于一些官方的生硬的内容会兴趣乏乏,如果仅仅是对商品本身进行平铺直叙的介绍的话,将无法有效调动受众的浏览兴趣。所以在内容层面,应该设计出更活跃的内容,对于一些受众会感兴趣的元素加以有效突出,从而成功地获取受众的吸引力,让他们浏览广告,最终成为消费者。

其次,在具体的呈现形式方面,应该采取更符合网络平台的手段来进行呈现。广告首先得引人注目,才谈得上向人进一步地展示自身内容。对于网络广告而言,要想吸引受众的关注,就有必要在呈现形式上做文章。要想形式上更为引入注目,就必然要在广告的视觉设计上下功夫,视觉的刺激与吸引,进行强势传播。在具体的设计细节中,应该注重整个广告页面的对比度,同时还要兼顾整体感,在对于色彩的选用与搭配方面也应该有统一的体系与独特的创意。

除此之外,由于网络平台支持多种传播手段,如音频、视频、动态页面等等形式,甚至还能够进行超链接,所以,在网络广告的设计中,应该把多元的表现手段充分运用起来。例如采用横幅式广告的时候,可以考虑采用动态浮窗的形式,显得十分灵活优美。采用互动游戏式广告的时候,则可以将视频、音频链接进去,增强整个广告的表现力,让受众深入卷入。诸如此类还有很多,对于不同的广告形式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找寻到相应的手段来实现,这才能充分提升广告的整体传播效果。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网络互动性强这一特征应当充分运用起来,在网络广告的呈现中,增加更多的互动环节,这样有助于将受众的个性化信息采集下来,此外,还能够让受众感觉到这是一个人性化的广告设计,愿意深入去了解,从而强化广告的整体效果。

(三)网络营销广告的事件化营销策略

除了对于目标群体的锁定,以及广告内容形式的优化之外,还有一点要引起重视,就是事件化营销,这一点对于网络广告而言尤为重要。放在以往,无论是电视、广播、报纸还是户外以及楼宇广告,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广告审定与最终放出的漫长过程,所以广告的设计一出来就是固定的,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变。由于网络平台的灵活性,要换广告,提交新的广告策划,只需要在后台进行沟通衔接就可以立刻上马,所以可以针对一些引人注目的事件及时作出反应。如前段时间,以为女教师递交了辞职信,上面写着“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诸多商家纷纷以此作为广告的契机,推出了一系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延伸理念的广告,其中尤以旅游出行商家为多。要是在以往肯定是不可想象的,报纸印刷也有周期限制,电视广告也需要很多前期制作准备,换言之,都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周期才能做出响应。而网络广告可以针对这些事件迅速做出反应,在短时间内就围绕热点事件发出相应的广告话题,从而成功吸引人们的关注。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一些热点事件在人群中本来就具有话题效应,所以贴合此事件制作出的网络广告还能通过网络渠道不断地被人们主动传播,这就大大扩展了网络广告原本的传播渠道,获得了更大范围的扩散。由此可见,依托于热点事件进行广告的策划与设计,将有助于广告效果的显著提升,这一策略应该在实践操作中得到重视。

4结语

从上述网络营销的广告策略可以看出,在网络这一新的媒介平台之上,提供了更多元的广告表现形式,要想确保广告的传播效果,就有必要深入了解网络广告的特征,并针对这些特征设计出更适合在网络平台上传播的广告策略。首先要做到对受众的精准定位,以及广告时段的精准投放,才能够更好地接触到目标群体,然后再采取更适合网络平台得广告呈现策略,就能够有效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实现强力传播。尤其是在一些热点事件发生后,巧妙地予以结合和运用,最终也能收获较好的广告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佰明.中国网络营销模式探索方向分析[J].新闻大学,2010(01).

[2]陈小云.消费者参与社交网络营销因素的实证分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

[3]张翠林,靳永军.网络营销和传统营销的差异分析与整合[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8(06).

作者:张小丽 单位:洛阳师范学院商学院

上一篇:智能电网下电力网络营销模式探究 下一篇: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