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情感教育 培养学生能力

时间:2022-10-11 05:10:15

渗透情感教育 培养学生能力

语文是一门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学科。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有情之物,蕴含着作者的情感,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有利于调控学生的情感,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对小学生未来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一、在课文内容中渗透情感

语文教材中的选文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实施情感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来把握作者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往往渗透在文章的词语、句子中,因此,要引领学生体会文章中的语句,让学生找出关键词句,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比如,在学习《爱如茉莉》一课时,教师让学生体会“第二天早晨,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这一句,要抓住“虚弱”一词进行分析,体会妈妈的身体很不好,在这个时候,妈妈还惦记着给爸爸的那盘饺子,说明了妈妈对爸爸的爱之深。“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直奔到医院”这一句中,“直奔”体现出了爸爸对妈妈的担心与牵挂。“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这些细节描写体现了爸爸妈妈之间的深情。

二、在朗读中渗透情感

阅读是个性化的创造活动,学生通过阅读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高语文能力。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是有感情的,学生在读课文时应该尽量有感情的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和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随后,再通过对文章的朗读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比如,教学《黄鹤楼送别》一课,教学目标之一就是通过朗读,体会作者与友人之间真挚的感情。教师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明白文章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再带领学生边读边分析,让学生找出体现作者依依不舍之情的词语,比如“伫立”、“凝视”等;接着,在学生体会到作者思想感情之后,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最后,进行思考:作者运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呢?从而学习了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触感

多媒体能够在短时间内展示丰富的教学内容,把抽象的事物通过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的组合具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但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触景生情、身临其境的融入文章中去,获得情感体验。比如,在学习《夕阳真美》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夕阳的壮丽景色,和学生一起欣赏夕阳、赞美夕阳。教师提出问题:“夕阳是怎么和我们告别的?”在学生找问题答案的时候,教师播放太阳西斜图、下沉图、落山图,让学生观察夕阳的变化,并选出最喜欢的图。在第二小节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云的颜色。画面中云的颜色是五彩缤纷的,学生面对壮观的景色,感情也受到了渲染。通过对夕阳和云朵这些自然景色的展示,学生认识到自然的美妙,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养成在生活中发现美、观察美的习惯。

四、在教学情境中渗透情感

教材中的很多选文都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的,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同时,根据文章的内容观察自己的日常生活、思考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教师要设置生动的情境,让学生融入情境中去,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和教师、文本之间的交流。比如,在学习《第一次抱母亲》一文时,文章的内容比较容易理解,语言也朴实流畅,字字句句都渗透着母亲与子女的爱,学生学习时容易受到感动。为了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让学生回想一下自己和母亲生活的点点滴滴,回想一下母亲对自己的照顾;然后让学生发言,说说自己第一次抱母亲的情景,让学生感悟到母亲对自己深沉的爱,引导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也要爱母亲。

五、在写作中渗透情感

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写作是学生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体现,写作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体会到文章的语言美,感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为他们的写作积累了感情素材。当某件事触及学生心灵的时候,他们就会有写作的冲动。此时,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写作的习惯,创新写作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比如,学习《狐狸与乌鸦》一课,狐狸三次把乌鸦嘴里的肉骗走了,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狐狸把肉骗走的原因;然后设置情境:假设乌鸦又得到了一块肉,狐狸在树下又想把肉骗走,这一次乌鸦还会上当吗?狐狸又会说什么呢?让学生发挥想象,大胆续写,编写一个有趣的故事,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知识、社会经验的限制,情感不够丰富,并且稳定性较差。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不但能够让学生从作者的角度体会文章内容,还能够让学生领悟到生活中的真善美,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责编 韦 雄)

上一篇:质疑,成就语文教学精彩 下一篇:浅探语文课堂教学的灵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