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驻村促进农民增收的调查

时间:2022-10-11 04:47:50

干部驻村促进农民增收的调查

*年10月以来,*县选派421名县乡干部,组成90个工作组,连续3年时间驻村蹲点,组织和引导农民调结构、闯市场、促发展,走出了一条新形势下实践“*”重要思想、破解“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培养锻炼干部的新路子。到20*年底,全县国内生产总值4.4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81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39.2元,分别比*年增长54.5%、55.4%和32.3%,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位居全市12个县区之首。与此同时,全县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丰硕成果。

准确把握农村工作主题是创新促进农民增收的方法

*县辖11个乡镇、98个建制村,总面积996平方公里,12.8万人口,境内沟壑纵横,山川塬相间,土地贫脊,灾害频繁。县委认为,*是一个典型的旱作农业县,农业、农村工作是重中之重,农民增收是农业、农村工作的永恒主题。面对前几年农民增收减缓甚至个别地方出现负增长的严峻形势,县委组织力量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找出了制约农民增收的四大因素:一是多数农民信息闭塞,观念陈旧,对先进的实用技术和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不甚了解,缺乏增收的基础;二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普遍较低,千家万户的“小生产”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缺乏增收的渠道;三是村级干部当中,“老实人”多,“能人”少,缺乏对农民增收的有效引导;四是就全县而言,还未完全跳出就农业抓农民增收的思维定势,龙头企业因规模小或不配套对主导产业拉动力较弱,缺乏对农民增收的持久支撑。由于以上因素的制约,农民增收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老天”的帮忙,受制于市场的波动,主导产业做不大,也做不强。县委一班人深刻认识到,促进农民增收,各级党委和县乡干部应当增强主动性、讲求科学性,在“促”字上作文章、下功夫,使农民增收工作由“自发”状态步入有组织的良性轨道。为此,县委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下移工作重心,创新工作方法。他们着眼于发挥县乡行政和科技干部的优势、激发农民增收的内在动力,着眼于把政府的推动、市场的拉动、典型的带动和农民的联动结合起来,从*年10月开始,从县乡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抽调大批干部,采取县级领导联乡、部门包村、干部驻村的办法,进驻全县发展滞后的90个村,开展为期3年的帮扶促增工作。其主要目标任务是:依据全县产业发展布局,紧紧围绕农民增收,通过明晰思路、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组织农民培育和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力争使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净增100元以上。

求真务实,上下联动

充分发挥下派干部的“助推器”作用

蓝图绘就,目标已定,关键在真抓实干。县委汲取以往下派干部人下心不下、任务落不实、群众不满意的教训,采取多种切实有效的措施,使下派干部蹲得住、帮得对、干得实,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助推器”。

㈠加强管理,严格考核,让工作组真正沉下去。为了使驻村干部在促进农民增收工作中切实发挥作用,县委坚持科学选派、规范管理、严格考核。首先,科学选派工作组。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广大干部踊跃报名,在农村一线建功立业。很短时间,就有759名县乡干部报名。县上抽调组织、人事、农口部门负责人,组成联合考察组,按照“熟悉农村工作、对农民有感情、想干事且能干成事”的标准,对报名人员进行“资格”考察,最终选定了90名科级领导和231名机关干部、100名科技人员。在此基础上,因村制宜,合理配置工作组,每个工作组有一名科级领导挂帅,并还根据各村产业发展趋向,保证有1名农业科技干部。其次,规范管理机制。县上成立促进农民增收工作办公室,负责对下派干部的管理和考核。办公室每年年初与工作组签订责任书,明确帮扶任务、标准和时限要求,并提高了部门包村工作在年度岗位责任制考评中的分值。实行部门党组、乡镇党委双重管理,以乡镇党委管理为主的办法,规定各工作组每周一到乡镇签名报到,参加乡镇例会,明确本周工作任务和重点,周五下午由村党支部出具工作实绩单及考勤情况,到乡镇汇报。组建了由县级领导任队长的11个工作队,每队包抓1个乡镇的驻村促增工作,定期监督检查,发现组长、组员三次不到岗的,领导干部就地免职,组员给予党政纪处分。三是严格考核奖惩。由县级领导带队,抽调组织、人事、纪检部门干部参加,采取“进圈数牛羊,进地用尺量”和“一竿子插到底”的办法,对各工作组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实地检查验收,在确保数据真实可靠的前提下,实行有功则奖,有过则罚。三年来,对全面完成目标任务且实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县财政共拿出47.84万元给予奖励,对年度综合考核进入前30名的工作组,组长直接进入年度考核优秀档次,组员中再增加一个优秀指标。综合考核排在后5名的,组长评定为不称职,有17名干部因工作不力或虚报数字而受到党政纪处分。

㈡因村制宜,真帮实促,让农民尽快富起来。三年来,驻村工作组心系群众,真抓实干,采取多种措施,全方位帮助和促进农民增收。

——深入调研明思路。各工作组认真调查摸底,吃透村情民意,与村干部一起研究制定所驻村经济发展思路,帮助群众选准增收致富的骨干项目。县畜牧兽医站副站长魏志杰担任白善坊村工作组副组长,到村后利用一月多时间,走访全村214户,踏遍全村的沟坡山峁,确定了“主攻畜草,发展蚕桑,扩大经济林”的思路,带领群众大干三年,全村奶畜由原来的86头发展到418头,牧草扩种到1340亩,蚕桑发展到530亩,农民人均收入由781元增加到1320元,被群众称为“活财神”。张家塬镇寺坡村工作组进村后,召开村民、党员代表、致富能人和村干部等各个层面的座谈会23次,在吃透村情的基础上,确定了“奶畜蚕桑富民强村”的发展思路,提出了“一年变大样,三年大变样”的奋斗目标。目前,全村奶畜存栏840头,桑园面积突破1000亩,仅交售鲜奶全村月均收入10万元,去年人均纯收入1375元,比驻村前增加近500元。

——示范引导做样子。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2001年是*县发展蚕桑产业的关键一年。由于受国际国内白厂丝价格波动影响,部分群众对栽桑养蚕疑虑重重。县委、县政府通过对各种信息和市场需求的综合分析,预测到当时的价格波动隐示着后期行情的上升,要求包抓领导和工作组做好教育引导工作,采取“双百”即“建百亩示范园,抓百户科技户”的方法,做给群众看,领着大家干,把全县的蚕桑产业做大做强。一段时间,县级四大班子领导巡回宣讲,算帐对比,动员群众栽桑养蚕。有包村任务的县级部门,都由领导带队下到帮扶村抓落实。县委农工部驻双庙塬村工作组成员每人自筹500元,建起了1个百亩示范园,第二年除全部收回成本外,还赚了3000多元。最终效益的展示,使群众由疑惑到信服,种桑养蚕的热情更加高涨,全村桑园面积由原来的422亩,猛增到1470亩,养蚕量由原来的不足500张达到近千张,仅此一项全村每年可增收36万元,人均340多元。县公安局驻沙家坳乡闫家庵村工作组,针对村民一时的抵触情绪,挨家挨户做工作,苦口婆心讲道理,请来技术人员,面对面讲,手把手教,协调县茧丝绸公司与该村签订收购合同,打消了群众的后顾之忧,当年新栽桑园480多亩,成为全县第一个蚕桑专业村。

——争资金,跑项目,强化发展后劲。各工作组立足部门业务特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没钱没力的出个好主意”,积极为所驻村争资金、跑项目,为农民增收筑就一座永不干涸的“蓄水池”。三年来,累计争取项目119个、建设资金3450万元,修建人畜饮水和水保工程78处;新建移民小区9处,移民1255人;新修和硬化村级道路75.3公里;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8.5万m2,新建教学楼33幢;开通电话和有线电视4000多户,使所驻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民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包抓城关镇北台村的县交通局,积极协助该村多方争取资金20万元,同时,从机关经费中挤出8000元,为该村新建了一幢三层教学楼。包抓文家坡乡曹家塬村的县水利局,抽调技术力量免费为该村设计衬砌渠道8公里,推广喷灌技术,新增灌溉面积1400多亩,使该村人均有了1亩旱涝保收田。县司法局是一个“清水衙门”,就把立足点放在帮助草碧村利用紧靠宝(鸡)—平(凉)公路的地理优势,盘活原有集体资产,发展第三产业,并利用各种关系,联系引进外地资金办起了联富蔬菜脱水厂,使该村60%的劳力有了稳定的收入。该局驻村干部还积极在村民中普及法律知识,协助村党支部完善村民自治和村务公开机制,把该村建成了宝鸡市唯一的全省依法治村示范村。

——强班子,带队伍,打好农民增收的组织基础。工作组既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做文章,更在强班子、带队伍上下功夫。在紧紧依靠村“两委”班子成员开展工作的同时,在与他们合作共事的实践中考察干部、识别干部、选用干部。对那些不适应新形势需要,缺乏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能力的“两委”班子和班子成员,向乡镇党委及时提出建议,进行组织调整。协助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采取“两推一选”、“下派挂职”、“公选”等办法,把一些村办企业负责人、外出务工回村人员、科技致富示范户、有发展潜力的返乡高中专学生,选拔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中来。三年来,全县共对67个村级班子进行了整顿和调整,调整村支部书记42名(其中,通过公开考试、统一培训、竞标答辩等方式,在全县县乡机关干部和农村党员中公选村支书38名),依法改选村委会主任35人,培养村级后备干部150多名,使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班子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的平均年龄分别由原来的45岁、43岁下降为42.5岁和40岁,高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由原来的49.8%、37.4%上升为53.4%和45.5%;村级“两委”班子主要干部中致富能人的比例明显上升。此外,各工作组还通过产权置换、争取项目、单位捐助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协助69个村建成村级办公室、党员活动室697间,15366m2。其中32个村盖起了两层楼房。全县村级党员电化教育“两机一室”配备率达到100%,为广大农民接受培训、学习科学技术提供了阵地。

㈢科学定位,龙头带动,让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强起来。*县委认为,促进农民增收,要一手抓主导产业,一手抓龙头企业,只有如此,农民增收的路子才会越走越宽广。他们立足辖区面积大、山川塬皆有、产业布局零星分散等特点,在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筛选确定了奶畜、蚕桑、干鲜果、蔬菜等四大主导产业和草业、药材、制种、速生杨四个后续产业,制定区域布局和实施方案。为了把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县上采取政府推动与市场利益驱动相结合的办法,先后组织实施了以新增万头(只)奶畜(增种万亩草)、万亩桑、万亩果、万亩菜、万亩药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万大会战”和以新增2万头(只)奶畜、3万亩速生杨、3万亩草、1万亩桑、1万亩药材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结构调整大会战。县上从土地、资金、信贷、物资等方面制定20多条优惠政策,投放各类发展资金4800多万元;按照“一个规模产业、一个龙头企业”的产业化发展要求,围绕优势产业,以合资、独资、嫁接等形式招商引资,先后完成了年产7000吨液态奶生产线技改项目、1200绪蚕丝自动生产线技改项目,年产720吨的脱水蔬菜生产线项目,与深圳客商签订了以速生杨为原料的年产10万吨纸浆厂、年产10万立方米的工业用板材厂的一体化开发意向。这些龙头企业的建成,有力地带动了产业基地的发展壮大,增强了农产品增值变现能力,为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了可靠保证。

下派干部心系群众、真抓实干

达到了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干部素质的“双赢”效果

县乡干部驻村帮助农民增收,加强了县委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实现了农村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的有机结合,达到了促进农民增收与提高干部素质的良性互动,保证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㈠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农民增收效果明显。到20*年底,全县奶畜存栏11.47万头(只),其中奶牛1.97万头;种植牧草17万亩,桑园面积达到4.4万亩,发展养蚕大棚844座,栽植速生杨6万亩;发展日光温室149座、塑料中棚1899座,种植蔬菜4.5万亩,种植药材2.1万亩,初步实现了户均3头(只)奶畜、5亩牧草、1亩桑、1亩菜、半亩药和2亩速生杨的目标。随着主导产业规模的迅速壮大,农民增收渠道的不断拓宽,全县形成了“县上多业并举,乡镇主业突出,实现一村一品,农户增收有方”的局面。20*年,派驻工作组的90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达到1373.2元,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34元,较*年的937元增长436.2元,增幅达46.5%。群众高兴地说,“县乡干部进了村,农民增收有盼头,奶牛林草和蚕桑,稳赚钞票奔小康”。

㈡农村社会不断进步,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健康发展。三年来,各工作组坚持一手抓增收,一手抓农民素质的提高,积极开展争创文明村、十星级文明户、村村文明示范一条街、以法治村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民主法制教育活动,丰富了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进了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驻村期间,共创建县级文明村40个,省、市级敬老模范村56个,十星级文明户950户。与此同时,村务公开制度广泛推行,农民群众对村级事务管理的知情权、选择权、监督权得到了落实,一些困扰所驻村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如干部作风、村级财务、宗族矛盾、邻里纠纷等大都得到了有效化解,农村治安状况明显好转,集体越级上访事件明显下降,、封建迷信等也得到了有效制止。

㈢培养锻炼了干部,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三年驻村工作实践,使工作组成员学到了在机关和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掌握了新形势下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了立说立行、知行统一的自觉性。许多包抓部门把工作组所驻村作为了解农村的窗口和转变作风的基地,经常组织机关干部深入下去,体察民情,经受锻炼,促进了机关作风的转变。各包抓单位和工作组成员共向所驻村捐款14万余元,捐物5000余件,以实际行动做到了思想上尊重群众,工作上服务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驻村干部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的为民新风,带来了全县干部队伍的新气象:下基层、跑项目、抓落实的多了,高高在上、养尊处优、混日子的人少了。三年来,共有7名包村的副科级干部被提拔为乡镇或部门正职,6名一般干部被提拔为副科领导干部,8名同志被确定为后备干部。一些村干部感动地说:“过去干部下农村,不是催粮就是要款,我们害怕见、不愿见;现在干部下农村,不是跑项目就是搞服务,我们盼望来、欢迎来”。

㈣形成了干事业、谋发展、创一流的良好氛围。选派干部连续三年帮助农民增收,使县乡干部坚定了“实干出真知,实干出效益”的信念,强化了“加快发展、富民一方”的意识。一时间,学理论、学技术,强素质、促发展成为上上下下的共识。县乡机关干部纷纷积极参加省市县各类理论、科技学习班,为自己“加油”、“充电”。县级部门和机关干部的工作作风焕然一新,积极主动到农村去,送技术、送资金、送政策。县信用联社围绕主导产业,为群众上门发放小额信贷资金900多万元,解决了许多农民无钱起步的问题,深受群众好评。三年的帮扶工作,不仅使农民尝到了增收致富的甜头,也使干部看到了自我发展的希望。在今年初县上启动的以“贯彻1号文件、做大十个产业、实现三个优化”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促进农民增收工作中,全县451名干部和科技人员又分别包抓98个村。尽管县上要求不再常驻,但许多工作组成员下去一住就是10多天。许多县级部门在总结上一轮驻村帮扶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寻找不足,普遍制定出机关干部与包抓村经济发展“荣辱与共”的考核措施,决心更好地发挥本部门的优势,为培育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出力流汗,一个“干部忙服务,群众忙致富”的热潮正在全县形成。

促进农民增收、培养锻炼干部的好形式

*县选派干部驻村促进农民增收,是巩固农村“*”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成果,建立健全“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工作机制的有益探索;是深化“三级联创”活动、培养锻炼县乡干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县区一级党委领导和指导农村工作、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民增收的一种好形式。他们的做法充分说明,在发展这个富民强县的第一要务上,实干是唯一出路;在促进农民增收这篇大文章中,干部是有力的助推器。他们的做法,为我们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创造性开展农村工作、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促进农民增收,县乡干部必须深入农村、真帮实促。促进农民增收,除了不折不扣地落实中央有关农村工作的政策外,关键要在“促”字上作文章、下功夫。农民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难免在“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的问题上有一定的随意性,迫切需要外力的引导、扶持和推动。县级部门特别是涉农部门聚集了农民所短缺的信息、技术、资金等诸多生产要素;县乡干部相对而言见多识广、文化层次高,其中不乏热爱农村、熟悉农业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说,县乡干部既有促进农民增收的潜力和优势,更有关注农村、帮助农民的责任和义务。特别是乡镇机关干部,在“不收粮、不收税”的情况下,要紧紧围绕怎样促进农民增收,确定工作任务,转变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方法。因此,要按照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要求,采取类似*县的做法,组织和引导县乡干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为农民增收出主意、想办法、办实事、多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听农民之所怨、急群众之所急、帮农民之所需,把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抓好村级班子建设这个根本,激发基层组织的内在活力。“农民奔小康,全靠干部帮。”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是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落实者,是农民增收致富的组织者。做好新阶段的农业和农村工作,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目前的村级班子和村干部部分很适应,多数不很适应,少数很不适应。因此,抓促进农民增收工作,要从村级班子特别是村党支部班子抓起,象*县那样,采取创新村级干部选任办法、强化教育培训等措施,真正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发展经济本领强的“能人”选拔到村级班子的主要岗位,为农民增收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正确处理政府、市场和农民三者关系,以市场定产业,以“龙头”带基地。促进农民增收,政府应当而且可以大有作为,但必须尊重市场规律,符合农民意愿。*县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实践中,既有政府有力的推动,又注重以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有效地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并重视尊重农民的意愿、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育和发展了一批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基地、龙头企业,较好地解决了农民“无钱投入”、“盲目种养”、“卖不出去”等几大难题,把农民增收风险降到最低程度。这说明,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过程中,一定要因地制宜,正确处理好政府的行政推动、市场拉动和农民自动三者的关系,既不能违背市场规律和群众意愿盲目决策,搞强迫命令的“一刀切”;又不能放任自流,让农民散兵游勇式地去调结构、闯市场。要把工作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实现政府决策与农民意愿相统一,生产行为与市场需求相衔接,做到“政府科学指导,干部有效帮促,农民稳定增收。”

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建立科学的干部政绩考评机制。“进圈数牛羊,进地用尺量。”以科学、严格的考评办法督促干部身到心到、真帮实促,是*县选派干部驻村促进农民增收的一条成功经验。他们针对以往驻村干部多是“传话筒”,而且上报的工作实绩“水分”较大等问题,对干部是否驻村、为农民增收做了哪些工作的考核,动真的,来实的。这种以实绩见高低、以贡献看能力的考核机制,让吃苦耐劳、求真务实的干部得到表扬和重用;让不干实事、弄虚作假的干部受到批评惩戒,既解决了干部“沉下去、蹲得住”的问题,也解决了“干得对、干得实”的问题,有效地调动了驻村干部的积极性。可见,促进农民增收,一定要以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导,建立科学、严格、求实的干部实绩考评机制,用好的机制督促和引导各级干部为农民增收解难题、干实事、做好事,防止和克服虚报浮夸、“政绩工程”等伤农害农的行为,让干部养成求真务实的作风,使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上一篇:社区建设情况的调查 下一篇:市专业技术人才情况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