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认识数学语言

时间:2022-10-11 04:26:46

让学生认识数学语言

语言是理解与沟通的载体,数学学习活动是数学思维的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认识数学语言是顺利、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我们应当把引导学生认识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

教材是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接触最多,使用最频繁的教学工具,书中的一点一滴,一字一句,都对学生起到了示范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带领学生走进数学世界,感受数学语言。

一、阅读品味,认识数学语言的严谨性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严密性、逻辑性的学科。严谨性是数学理论的基本特点,它要求数学的结论表述必须精练、准确,做到无懈可击。它就像我们的眼睛,容不下一粒沙子,一个字或是一个词语的错误使用都会使它无法成立。

如:三(上)《千克和克》这一单元中,有这样一道思考题:“每个菠萝都同样重,每个苹果也都同样重。1个菠萝的重量是1个苹果重量的几倍?”

学生很容易从中自动筛选出有关数字的信息而忽略掉其余条件。解题完成后,教师试着与学生分析这里的第一句话是否多余了,因为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大都是在忽视这句话的基础上直接解题。在老师的提示下,学生意识到“每个菠萝同样重,每个苹果也都同样重”的重要性,如果没有这样的前提为基础,两边的菠萝或苹果重量不相等,那整个题目就不成立了。所以数学就是这么严谨,要做到滴水不漏。

又如:《千克和克》单元中有这样一道练习题:

除了与学生分析解题过程之外,我又重点与他们讨论了题中的“大约”一词:这里用了“大约”好不好?学生各抒己见,大部分学生觉得好,因为在他们的意识中,教材上的任何内容都是最标准的,容不得一点质疑,但是要说原因,部分学生就说得不着边际了。当有学生回答:因为第(2)题本意是让我们通过估计得出结果,所以得出的答案只能代表自己的估计,因此题中用了“大约”一词。分析透后,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在数学中,每一个词都值得推敲,每一个词都必不可少。

二、活动探究,认识数学语言的逻辑性

数学语言简洁明快,不重复唆,言简意明,既能让学生容易接受,又便于记忆。教学语言更是逻辑严密,句句连贯,环环紧扣,层次分明,不会颠三倒四,前后矛盾。

如:《认识分数》这一单元的例题:“用同样大小的圆纸片,分别折一折,涂出它的1/2,1/4,再比一比它们的大小。”学生小组合作,操作交流后,例题继续出示:“还能用一张同样大小的圆纸片,折一折并涂出它的1/8,和上面的分数比一比大小吗?”这里,教材中反复强调,要用“同样大小的圆纸片”,作为教师,我们要与学生一起反复推敲其中的语句,体验这里两次出现“同样大小的圆纸片”的重要性,数学问题中的每一句话都值得细细品味,探究其中的奥秘。我们的一系列操作活动,就是为了比较1/2与1/4的大小,但如果缺少了“同样大小的圆纸片”这一重要前提,就违反了逻辑规则中的“充足理由律”。那么,在得出这两个分数大小的结论时,难免会心些有余而力不足。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所以数学课堂教学要从最基础的语言出发,遵循知识的逻辑关系,及时抓住教学中出现的每一个契机,与学生一同探究、一同感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科学、更合理地理解数学这门学科,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三、尝试填空,认识数学语言的实用性

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学科,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通过实用性的数学语言,将教材中枯燥、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如:《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单元中,有这么一题:已知“长方形菜地长120米,宽48米。”这是关于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学生都会解答。因此,我把重点转移到题中语言的运用。先出示情境图:一个长方形的菜地,以及它的长和宽。师提问: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很自然地说出:求这个长方形菜地的周长。可见,学生的思维都停留在理论上,对他们而言,数学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个问题的解决过程,我们为了解题而学习数学。教师在此基础上出示教材中的问题:“沿菜地四周有一条小路,小路大约长多少米?”本质没变,依旧是求长方形周长,但是换了一种语言,相比之下,就把书本中枯燥的长方形周长计算运用到了实际生活中,充分感受到了数学的实用性。

所以,学生要善于发现、模仿教材中的数学语言,感受它的实用性。只有让学生懂得在数学中去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去运用数学,学用结合,才能激发起他们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最终实现学以致用,而这也正是数学这门学科的宗旨。

四、交流改进,认识数学语言的简洁性

数学语言简洁明了,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不唆,不重复,能用最精炼的语句概括出想要表达的内容,这也是学生在课堂上需要学习的内容。

如:《认数》单元中,有这么一题:

我让学生根据图中信息,试着说说,可以求出什么?生1:“星期五参观的人数接近几千?”有了生1的回答后,其他学生也提出了类似的不少问题,最后有学生回答:“可以求星期五参观的人数接近几千,星期六参观的人数接近几千和星期日参观的人数接近几千?”看似说得很完整,其实太过唆,就利用这位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我开始优化他们的数学语言:“谁能再说得简洁一点?”学生思考后,有人回答:“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参观的人数接近几千”?这时,有学生反驳该生语言不够严谨,应添一个“各”字,改为“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参观的人数各接近几千?”学生能够把一个问题讨论、修改得这么严谨,对自己数学语言已经是一个提炼。这时,教师继续出示教材中的问题:“每天参观的人数各接近几千?”多简洁啊,“每天”这短短的两个字完全可以取代“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简洁明了,干净利落,这时学生大呼,心里不由佩服教材中运用这么简洁干净的语言。之后,学生开始学会模仿,如出现“三天参观的人数一共接近几千?”等等。学生通过自己说,相互改,最后模仿书中说,不断完善和丰富了自己的数学语言,真正体现它的简洁性。

五、实题演练,认识数学语言的形象性

数学就是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的一系列过程,我们通过数学语言描述揭示问题,又运用数学语言解决问题。所以,将数学语言形象化,对于小学生而言,是较快理解题意的一个重要手段。

如:《统计与可能性》这一单元中,有这么一题:“小明把一个月的天气情况画成了下面的条形图。”教材中附上“晴天”、“阴天”、“雨天”、“雪天”四种天气的条形统计图,之后提问:“在这个月中,哪种天气经常出现,哪种天气偶尔出现?看了上面的条形图,你还知道了些什么?”这里,学生很容易从条形图中直接比较出哪种天气经常出现,哪种天气偶尔出现,并且还能从图中比较出哪两种天气出现的次数差不多,等等。这里通过出示条形图,直观形象,在学生看来,简单的一幅图,胜过千言万语,这就是数学语言的一大特性。当然,我们还可以用多种方法将数学语形象化,如画线段图、列表格等,只有结合具体的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出示,才能将数学语言形象性这一特点发挥到极致。

数学有它自身的学科特点,这些特点就藏在数学语言中。只有让学生读懂数学语言,并理解它,甚至会运用它,才能感受到数学的独特魅力,真正掌握好这门学科。

上一篇:重视学具操作,促进能力发展 下一篇:物理模型的类化和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