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教育观下高校全日制自考生心理问题探析

时间:2022-10-11 01:16:18

人本主义教育观下高校全日制自考生心理问题探析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全日制自考生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尤其是心理问题。本文运用人本主义教育观的思想,通过对高校全日制自考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探讨改善心理问题的方法和对策,以助于全日制自考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自考生;心理问题;人本主义教育观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人本主义教学观概述

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二十世纪中期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他们的理论观点被延伸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逐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人本主义教学观。人本主义的学习观是立足于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之上。人不单单是社会实体也是自然实体;人性是自然的,人的本性也是自然人性。他们认为每一个人自身所具有的发展潜能和发展动力是无限的。知觉的产物一是行为,二是学习。一个人的基本行为都是他对自我评价的结果。由此,真正的学习是为学习者提供知识和发现他自己所拥有的独特品质。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学习即“完善”,不断努力完善自我,不断发现自己的潜力。这样才是真正的学习。其理论主张要把人当作一个整体研究。主要研究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同时也关注人的内在发展水平和自我引导能力,形成一种以自由教育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以挖掘学生的自我潜能和创造价值为目标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人本主义教学观非常重视教学的学习氛围和师生关系,重视人际的相互影响,重视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同时,人本主义的教育观不仅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还有助于帮助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二、高校全日制自考生常见心理问题表现

高校全日制自考生是指各高校开展高等教育自考助学班的全日制学生。这类学生按照普通全日制学生模式进行管理,采取住校形式进行全日制的学习。同普通高校大学生一样,学习知识、提升自我、完成学业是高校全日制自考生在校期间的三大任务。总结近几年全日制高校自考助学班的发展情况,全日制自考是部分高考落榜生的选择,因此他们的心理特征和学习需求相对于高校普通大学生更为特殊。

(一)自我评价失调

由于主观或客观因素,大部分自考生的求学道路履步维艰。高考的失败让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也造成了创伤。他们通过全日制自考的学习形式进入大学校园,内心时常矛盾纠结。特别是来自外界的异样眼光或与统招生的竞争对比,让那些内心敏感的自考生更易产生心理上的失衡。他们不能对自己做出正确的归因,无法客观的认识自己,导致自我认同感差,自我评价失调,自尊心受挫。

(二)自卑心理普遍

目前,全日制自考生大部分来自高考落榜生。高考“落榜”,这对他们和他们的家庭是一个打击,也可能对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到高校举办的自考班学习,与正式录取的大学生本科生待遇不一样,社会有关部门给予的重视和关心程度不高。另一方面,自考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自主性比较差,不能及时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甚至有部分学生对完成学业都存在困难。强烈的自尊心使他们不愿轻易向他人表露,自卑心理也会更加严重。

(三)焦虑情绪突出

自考生学习基础较差,对完成阶段性的学业存在困难,不少自考生对自己能否顺利毕业都存在疑惑。部分自考生在父母的全力支持下,带着他们的殷切期望来到大学学习。然而望子成龙的期盼却在种种现实中遭遇不利因素限制或阻碍。有53.4%的自考生认为“父母对自己期望过高”,使他们产生沉重的思想包袱,导致悲观丧气、焦虑、自我评价过低等表现。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学历的重要性越发凸显。自考生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产物,社会上对他们的认可度还较低。在就业方面,用人单位对自考生存在偏见,不太愿意招聘自考生。就业压力在无形中也增加了自考生的焦虑情绪。

(四)抑郁问题明显

部分自考生可能在入学前对高校全日制自考产生过高的期盼,当他们进入大学后,接触到自考,就发现自己就读的大学并非想象中的样子,将会产生一种极大的落差感、自卑感和被欺骗感。其次,当自考生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获得毕业证后,在进行下一步选择的时候,多少会因为自考文凭受到不公平对待。现存的种种阻碍和不公平使得自考生心理发展不平衡,抑郁心理也随之出现。

(五)社会性情感冷漠

相关心理学研究表明,冷漠是遭遇多次严重挫折之后的一种习惯性退缩反应。课堂上,部分自考生出现“课堂冷漠”现象。有的学生上课懒散拖拉,经常迟到;有的学生在未请假的情况下,没有按照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去上课;而另一批学生虽然没有旷课行为,但在课堂上完全无视老师的存在,对老师教授的内容充耳不闻。在社会交往中,不少自考学生表现出情感冷漠,对他人总是怀有戒心或者敌意,对任何事物的态度都是表现出来冷漠,对集体活动没有兴趣。

三、全日制自考生心理问题解决对策

(一)坚持以人为本,公平对待

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可以适应社会变化和时代变化的心理健康的人。根据这一目标,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比“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因此高校教师和高校教育管理者对自考生的前途更应充满信心和希望,需要不断的向自考生灌输信心和希望,在学校期间不断的鼓励学生,引导他们将个人目标与人生理想结合起来,把学习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让他们自己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能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将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二)重视师生关系,引导成材

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有重要影响。从人本主义教育观理论出发,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的三大要素为“真诚”“接受”“理解”。这三种要素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师生关系和谐发展的第一要素是“真诚”,即教师要做到民主平等、言行一致。高校教师在与自考生交往中应该是坦诚相待,要如实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和情感。不要不公平对待自考生,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被公平对待的,减轻他们存在的自卑感。其次,师生关系和谐发展的第二要素是“接受”,即教师要做到“积极关注、自由包容”。教师对学生的每个方面应积极关注,相信学生自己有能力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理解自考生在面临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困难时的表现,并且可以积极的鼓励自考生去面对和解决。第三要素是“理解”,即教师要做到“交流理解、因材施教”。要求教师都能从学生角度出发,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交流,理解学生的言行和内心体验,根据学生特点,做到因材施教,真正设身处地为学生成长成才着想。

(三)创新就业模式,重视实践

人本主义教育观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内在的建设性倾向和自我指导能力,当自考生每天只接受传统的理论教学,其自我建设性及自我指导能力也受到了相当大的损害。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张学校在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应在社会上多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学会适应社会变化和处理人际关系,使其成为社会需要的人。在目前就业形式下,自考生的就业压力大,自考生容易产生焦虑情绪,这种焦虑情绪的长期存在是不利于自考生的身心发展的。高校通过积极筹划建设有专业相关的实验室和实验基地整合社会资源,校企联合,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参加培训和实习,帮助提升自考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环节,在增强实践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现代企业目前的发展和方向。通过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才是社会和企业和欢迎的人才,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焦虑情绪。

(四)扩展教育渠道,因材施教

全日制自考生的个体心理差异比较大。对于教育管理者来说,对自考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时候必须是弹性教育。自考生大多文化成绩不理想,对学习的兴趣不高,同时自考生曾因考试受过挫折,对传统书本式教育容易产生厌恶。对自考生进行心理教育就要求我们必须扩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在教育媒介上利用影视媒w和传统媒体;在教育方式上利用课堂教学和活动实践;在教育场地上利用课堂内、外和校园内、外等。要从多方位进行分层教育,因人施教。根据自考生的心理变化,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钱利.从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角度浅析高校法学模拟实习――以西华师范大学为例[J].法制博览,2015(4).

[2]沈锦航.高校全日制自考生学习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以金华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3(24).

[3]高健.自考生与高校生生活事件和自我肯定意识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8).

[4]王晓清.卡尔?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大师[J].教育与职业,2014(25).

上一篇:东北石油大学国际化SWOT分析 下一篇: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三位一体”实践模式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