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本主义刑法观

时间:2022-07-17 10:18:01

浅析人本主义刑法观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1-0037-01

摘要:以人为本是现代法治社会的重要表征,是现代法的基本精神和价值蕴涵,刑法尤其应具备人文关怀的实质底蕴。要在刑事立法中体现人本主义精神,遵循人道原则,作为部门法的刑法的精神底蕴即必不可少的包含“人本主义”的精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也是法的存在基础。人本主义刑法观对于推动中国刑事法治和刑法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人本主义 刑法观

一、人本主义的概念

人本主义,也称为人文主义,泛指一种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尺度或以人性、人的有限性和人的利益为主题的哲学思潮,其基本价值蕴涵就是以人为本,肯定和尊重人的尊严、价值和意义。简单来说:(1)强调人的自主性、实践性和能动性,主张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人占有主导地位。(2)强调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主张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强调哲学重建的根本途径是人的回归。

人本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和方法论,对近世以来的各种社会科学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其中无不渗透、蕴涵着人文精神。而作为当代社会科学重要范畴的法学也概莫能外,深受其影响。故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人本主义是现代法的基本精神和价值蕴涵。刑法作为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法律部门,因其调整对象(公民个人与代表社会整体利益的法秩序之间的关系)和调整方式(对公民最基本权利的剥夺)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应尤其具备人文关怀的实质底蕴。

二、人本主义在刑法中的适用

从理论上看,人本主义倡导“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取向,而这种价值取向同样适用于刑法的解释。从现实看,社会问题实质上就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体与类的关系以及群体与群体的关系问题。因此,人本主义精神就是主体精神,而主体精神的核心就是把人视为评判一切的标准,把人视为价值的中心和价值的创造者,强调人的尊严高于一切。就刑法解释而言,人本主义的基本内涵包括:(1)人是刑法解释的价值主体,即人的一切行动包括制定、解释和适用刑法的活动,最终都是为了人的幸福。(2)人是评价的主体,即人是刑法解释中公平与否的评价者。(3)人是实践的主体,即人类文明包括刑事法律制度的进步,是人类共同创造与行动的结果与结晶。

作为规则的刑法,其目的就是要保证一个作为人类的生存,对危及作为人类生存基础的行为,国家将动用刑罚予以惩戒。由于刑法规定的惩罚措施以剥夺个人的财产、自由甚至生命为代价来维护人的整体利益,因此,必须以剥夺个人最小利益的方式来实现对人的整体利益最大化的保护,只有这样才符合刑法的人本主义精神。对于国家而言,适用刑罚的目的在于通过强制性规则来维护人类和平和安全的共同生活基础。

三、人本主义刑法观的立法基础

刑法是公法的一种,公法主要涉及的是公民个人与国家质检的关系,这种关系从实质意义上说是指国家权力和公民个人权力之间的关系。在刑事立法和刑法的构造中,如何处理国家和公民个人之间的关系往往决定着一国刑法的性质。专制主义国家的刑法以国家为本位,一味强调国家权力而忽略对公民个人权利的保障,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而法治国家的刑法规则以个人为本位,注重强调公民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有效地限制国家权力的行驶范围,彰显着人本主义精神,洋溢着深厚的人文关怀。而作为刑事法治第一个层面的刑事立法,因其涉及公民个人权利和国家权力的分配,因此理所当然地应该首先体现人本主义精神。

四、人本主义刑法观的司法理念

由于受传统国家本位观念的影响,重视权力而轻视权利,注重国家、公共利益而忽视公民个人利益,表现在刑法上就是强调刑法的国家保护机能而轻视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具体到刑事司法领域,就是忽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何犯罪人的人权保障,将其视为完全消极被动的司法客体。我认为,刑事司法领域中的人权首先当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何犯罪人得人权,而在刑事司法领域之所以强调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犯罪人的人权保障,原因在于他们也是人,因而应当享有作为人所应享有的基本权利;从另一角度来看,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犯罪人给以人道待遇,也是对每一个公民自由和权利的尊重,理由在于,我们每一个公民随时都可能成为国家司法机关追诉的对象。故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如何限制国家刑事追诉权的发动,尊重公民个人自由,使无辜者免受刑事追究,也是刑法人本精神题中应有之意。

五、人本主义刑法观的完善

1979年我国制定了第一部刑法典,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国家为本位的刑法观念已经不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因为市场经济运作的内在要求是主体的自由和法律地位的平等,即应以个人为本位,但是我国目前的现行刑法无论在体系结构、制度设计还是在具体罪的罪状和法定刑规定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缺陷和不足,与刑事法治所要求的人本主义精神格格不入。因此在我国现行刑法中某些方面还有待完善:

(一)应将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利罪置于分则之首。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利罪在现行体系中位列第四章,立法者做出如此安排其实是国家本位主义刑法观的体现,这是与人本主义刑法观相对立的,二者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偏重于秩序,后者则偏重于个人利益的保护。

(二)顺应世界死刑改革潮流,严格限制和削减死刑。死刑作为剥夺人生命的一种刑罚,因其无以复加的严厉性使其存在的合理性历来备受人道主义者的质疑和抨击。到目前为止,已经有相当数量的国家已废除死刑,但各国的国情不同,国民的价值观也不同,如果本着人本主义的思想,应该严格限制和一定程度上的削减死刑,采取更合理的刑法制度制裁。

参考文献:

[1]刘放桐.《“人本主义”和“人本主义哲学思潮”随笔录》[D].《学术月刊》.1999年第10期.

[2]李永升,陈荣飞.关于人本主义刑法观之探析[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9.7

[3]程燎原.从法制到法治[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上一篇:浅谈高中英语新课程教学中多媒体手段的运用 下一篇:见习中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