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诚信思想观

时间:2022-10-10 11:49:19

孟子的诚信思想观

摘要:孟子伦理思想强调自我反省,真诚实意的道德修养,在心理上互相沟通,在思想上互相理解,在感情上互相体谅,并把诚信作为处理人际关系必不可少的道德准则。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之说,并把自己的诚信思想建立在这个理论平台之上。这些都对当时的封建社会及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孟子 诚信思想

一、孟子诚信思想的基本内容

第一,孟子提出了人际关系“五伦”说,并把“朋友有信”上升到“五伦”之一的高度。

在孟子看来,人伦有五,即五伦。此五伦即指父子、君臣、夫妇、长幼和朋友五种社会关系。孟子的“五伦”说,概括出了先秦社会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孟子把“朋友有信”纳入五种基本的社会关系当中,认为“信”是朋友之间交往的基本道德准则,体现了“信”在处理人际关系中的重要地位。孟子的五伦说,是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人际关系的基本规范做出的伦理规定性。

第二,孟子认为诚信是由人的本性使然,即性善论的必然要求。

孟子认为,人生下来就具有四种善的萌芽,他称为“四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端”扩而充之,便是仁义礼智“四德”。因此,仁义礼智是人本性所固有的善性。孟子认为人天生就具有仁义礼智等善性,这是孟子性善论的主要内容。性善论同时也是孟子伦理思想的基础。

既然人性本善,而讲诚信又具有善的属性,那么,我们可以理解为,讲诚信,在孟子那里应该是人性的必然要求。那些不讲信用者,并非人的本性使然,而是由主客观原因造成的。孟子看来,违背人的本性,正是人们出现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

第三,孟子提出了“思诚”的命题,并对如何思诚进行了比较详细地阐述。

按照孟子的性善论学说,人性本善,“思诚”也自然是人性的要求,因为“诚”具有善的德性。因此,孟子对“诚”的本体意义和道德意义的规定,与他认为讲诚信具有人性论基础的观点是相一致的。

第四,孟子系统阐述了如何取信于民的思想。

“民无信不立”是孔子强调的重要思想。孟子继承了这一思想并希望统治者实行“仁政”,以取信于民。孟子把“仁”与“人心”联系在一起,强调“仁也者,人也”。另外,以实现“仁政”为目的,孟子提出了保民、爱民与富民的主张。在孟子看来,民众的力量是巨大的,统治者应该以民为本。只有老百姓富裕了,并教给他们孝悌忠信之义,那么百姓就会自然而然地讲究仁义忠信。这样,政治就可以取信于民,君主就可以称王于天下了[1]。

二、孟子诚信观在封建社会交往中的地位与践履途径

第一、诚信是社会交往的基本准则

信是人与人交往应该遵循的一条基本准则。朋友之间也应该以是否有信作为衡量的标准。与朋友交往,应该信守诺言,以诚相待。同理,凡人与人的交往,都应该说话算数,信守诺言,一是一,二是二,不欺诈,不虚伪,不掩饰。只有如此,才能达到人际关系的相互信任,并进而达到人际关系的融洽和和谐。因此,信是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也是社会安定和发展的基础。在儒家看来,讲诚信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体现,是一个社会健康的标志。

第二、正当求利是社会交往中的诚信践履途径之一

重视利益是现实的人最基本要求,先秦儒家实际上是重视利益获取的,他们懂得,人要活着就必须追求最起码的生活资料。然而,人的自然生存并不是人生意义的全部内容,他还应该有崇高的道德追求,讲求道义是人生的社会价值之所在。

孟子认为,对利益的追求应该建立在道义的基础上。对于人性求富贵的欲望,孟子是表示理解的,并同时主张用义来节制,他特别强调宁死也不愿做有损人格尊严的事情。在孟子看来,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必须注重加强道德教育,否则,在缺乏道德教化的情况下,全国上下都讲利,那么必定引起矛盾,发生冲突,导致诚信缺失,社会混乱。只有人人都讲义守信,社会才会和谐,国家才会得到安定。

可见,孟子针对当时社会出现的求利趋势,是主张求利的,尤其可贵的是,他们都认为要采取正当的途径来获取利益。只有合理对待义利关系,才能做到人际关系融洽,社会和谐,道德良好,并促使一个讲诚信的社会风气的出现

第三、加强教育是社会交往中的诚信践履途径之二

先秦儒家都意识到加强教育的重要性,都主张从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方面来增强人们的诚信道德意识。而且孟子从性善论的角度论述了加强教育的重要性。如何消除不善的主观行为,孟子对此提出了加强教育的观点。“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而教育的目的正是在于“明人伦”。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明白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等人际关系之间的道德规范,并自觉遵循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准则。

孟子的诚信观作为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道德范畴,它在过去指导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交往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我相信,深入理解孟子的诚信观,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它在现代社会也会闪现出无穷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马凌锋.孟子诚信思想的基本内容及特点[J].文教资料,2009, 02.

[2]袁名松,贾华格.孟子诚信思想及其新诚信观建设的现实意义[J].世纪桥,2007,07.

[3]林春财.孔孟诚信观比较[J].学科新视野,2007,12.

上一篇:论马克思的社会保障思想 下一篇:浅析当代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