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孝道思想分析

时间:2022-10-23 06:24:38

孟子孝道思想分析

摘 要:“孝”一直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有关“孝”的思想和内容上,孟子有其独特的见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从反面的批评论证孝的实质,批评阿意曲从父母是不孝行为,批评不赡养父母是不孝行为,批评不结婚生子是不孝行为,其“孝”的实质就是提倡子女向父母谏诤,子女应奉养父母,子女应结婚生子,传宗接代。孟子这一“孝”的思想在现代生活中有其积极影响也有其消极因素的一面,我们应合理的加以继承和批判。

关键词:孝; 谏诤; 赡养; 娶妻生子; 美德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7-0150-02

孝,古往今来,一直是永恒的话题。孝,德之本也,教之所有生也。可见,中国人把孝放在了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问题上。在孝的内容和要求上,古代圣贤都有各家之言。孟子认为,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

在当代,一些人对孟子的不孝观提出了完全的质疑和否定,他们认为这是封建孝道观,不符合时代要求,应该完全摈弃。持此种观点者,我想他们对孟子的孝道观不加以认真分析,就枉下结论,是不科学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否要继承发扬或批判去除,应从其具体内容和实际功能中把握和利用。

“不孝有三”究竟指的是哪三种情况呢?赵岐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1 谏诤即孝

孟子视“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为不孝,即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实质要求子女对父母错误言行要谏诤,是对愚忠愚孝的一种批判,是家庭民主,父母子女平等的一种表现。要求子女不能是非曲直不分就对父母的言行唯令是从,尤其是父母出现过错时,应该及时进言帮助父母改过,使父母不离善道,这才是真正的孝。

孟子认为“谏诤即孝”,它是一种特殊的孝行,将曲意阿从,陷亲不义作为三不孝之一,足见对谏诤的重视程度。传统孝的伦理思想关于谏诤的论述更为集中。荀子认为:“百乘之家有争臣二人,则宗庙不毁。父有争子,不行无礼;士有争友,不为不义。” 可见谏诤是善意的,作为臣属、子女、 朋友 ,当君主、 父母、 朋友有不义行为时,不是听之任之,阿意曲从,而是能够以谏诤的形式加以劝阻,使他们往好的方面发展,这就维护了个人、 家、 国的利益。可见,儒家学说是反对不分是非曲直而盲目地服从父母之命的,主张从义不从父,当发现父母之不义时,子女对父母有谏诤的义务,使父母不离善道,即是孝。相反地,如果一味地子从父令,则是不孝。

孝子侍奉父母,应该以父母及家庭的名誉为重。人活到老,学到老,也就是说人一生都在学,且学不完,所以说人老了也易犯错,那么我们做小辈的,看到老人错了就要耐心指出并温言相劝,以免人到暮年还自毁清白,陷入不义之中。当父母有过失,子女必须微言进谏,使其过错慢慢消失。作为父母,都爱自己的子女。所以子女对父母进行诤谏时,与外人的进言相比,父母较容易接纳悔改。谏诤对愚忠、愚孝是有一定的抵制作用的,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在现代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平等的,当父母有过失的时候,作为子女一定要直言相谏,规劝父母。这既是为了保全家庭的声誉,最终也是为了父母好,子女能这样做就是真正的孝。何况诤谏体现出的家庭生活的民主性,有利于家庭团结和睦,有利于家庭成员共同健康发展,因此建设现代和谐家庭应该大力提倡。

2 赡养父母即孝

孟子认为“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为二不孝,即做子女的,在家穷困潦倒之时,即便你再清高不愿为官宦之人,也要委屈自己当官取得俸禄来供养父母,否则就是大不孝。实质就是要求子女不管遇到多么大的困难,受到多么大的委屈,也要对父母进行物质赡养。

赡养父母,养亲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根据时代需要赋予其新内涵,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家庭美德的组成部分。然而在一些家庭中,有的成年子女以反对封建孝道为借口,虐待父母,遗弃父母,这是极端错误的。封建社会曾把赡养父母涂上一些神秘色彩,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剥去“ 孝 ”字上的虚伪的外衣,发扬亲子间真诚的爱。我们必须严厉地斥责那些把反封建反资产阶级思想做不养父母借口的人,他们是无良心的、的。要知道侍奉父母不是封建 ,不是资产阶级思想,而是天之经,地之仪,是人类的美德。

3 娶妻生子即孝

孟子认为“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为三不孝,即做子女的为了自由而不娶妻生子,只图自己一人快乐是不可取的,因为没有妻子就没有子孙后代,这种断香火绝代之事是三不孝中的最高不孝,这是对祖宗不孝。实质,子女到了一定年龄,为了家族的发展,为了宗族后继有人,就应该结婚生子,这便是孝。

从一个家庭来说,生儿育女,是“万世之始”,“上以事宇宙,继承对祖先的祭祀,下以继后世”,只有娶妻,繁衍后代,才能祭祀祖先,才能使家族后继有人,才能使父母年迈时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终,才能使一个家族得以延续保存下去。当前有一部分年轻人以反对封建孝道为借口,以经济压力为由,以人口压力为由,不结婚不生子的“丁克一族”越来越多,我想他们是为自己逃避压力,逃避责任,为自己一时贪图享受,寻求自由和快乐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诛不知,他们的这种行为是对父母之大不孝。我想一个人在经历了儿童的懵懂、青年的冲动、中年的拼搏之后,更渴望的是老年的那份安详与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如果没有后人,“空巢老人”将会日益增多,他们将在孤独与寂寞中了此一生。

孟子提出的孝道观念与他所处的时代是分不开的,当时社会人口较少,生被看作天地之大德,多子多福的观念深入人心,多子不仅是宗族的延续,人的生产的需要,也是小农自然经济的客观要求。同时,娶妻生子,繁衍后代,也体现了中国人热爱生命,重视生命,并在后代的生命中延续历史的深刻的哲学意识。

4 三不孝思想中的消极内容

孟子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他在讲究封建门第和光宗耀祖的传统中,孝竟表现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特色,传宗接代成为“孝”之最重,认为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这又不能不说是对中国传统中孝文化的消极引导。

“无后”,实际上是针对儿子而言的,按照孟子的这一“无后为大”的孝道观,为延续祖宗的香火,光宗耀祖,要生儿子的思想深深扎根在中国古代的意识观念中,没有儿子,家族就没有继承人,“香火”就断了,既然孝行中,以孝敬父辈和祭祀祖先为首要,没有儿子,岂不是对祖先的最大不孝。因此千方百计生儿子,是中国古代家庭的首要大事。多子多福这一思想在中国的一些农村地区依然还盛行,他们只求子女多,越穷越生,造成子女的教育和成长得不到保障。同时,过快的人口增长,给中国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诸如资源短缺,工作就业压力增大,生活水平下降等。

因此,生育虽是家庭的基本只能,但它不能被“无后为大”的消极因素所左右,不能自然的繁衍后代,而必须根据社会的需要。当前,我们既要有生儿育女的理念,又不能有“无后为大”的思想,提倡优生优育优教的政策,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5 余论

针对“孝”的理念“孝”的思想,我们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带着有色眼镜完全的否定过去,不能以反对封建道德思想为由,全面批判孟子的这一“孝”行观。我们也不能因为是圣贤的思想,传统的东西,就全盘接收,我们应该站在历史的角度正确的分析和评判,更应该从现实的社会需求出发对传统的思想批判的继承和吸收。我想,孟子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孝”的思想是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的,是顺应当时历史发展潮流的,无论是对每个家庭的团结和谐,还是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是有进步意义和作用的。即便是今天,赡养父母,尊敬父母,对父母的过错及时进言,仍然是中华文明所尊崇的传统美德,是每个中华儿女应尽的义务,这种积极的孝文化是我们应大力提倡的,是推动现代家庭美德建设不可缺少的,是构建现代和谐家庭和谐社会所不可缺少的。当然,对于孟子“孝”的思想中消极的内容,我们则要坚决摈弃,因为它们早以不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了,甚至成为人们思想的枷锁,社会前进的绊脚石。

参考文献

[1]潘剑锋.传统道德[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温克勤.人之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大学生村官需求状况分析 下一篇: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