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的社会保障思想

时间:2022-10-07 08:13:31

论马克思的社会保障思想

摘要:马克思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最主要的创始人,其理论博大精深,对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马克思从社会保障的基金来源、社会保障的对象以及社会保障的目的等方面阐发了他对社会保障的认识,并对未来社会的社会保障做了原则性设想。

关键词:马克思 社会保障思想 设想

Disscussing the theories on social security of Marx

Meng xuejing

(Shijiazhuang tiedao University,Shijiazhuang,050043)

Abstract:Marx,as the most principal founder of Marx theories,has impressive effect for us. Marx elaborates his views through the source of fund,the objects of social security and the purpose of it.in addition,he expresses his regular tentative ideas ahout the future society

Keywords:Marx thoughts on social security tentative ideas

一、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的内容

(一) “两种生产理论”揭示了社会保障的必要性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初步提出了社会再生产的“两种生产理论”。马克思认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4]除此之外,人们在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同时,“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繁殖”。[1]

显而易见,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包括两个方面,它们分别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劳动力的再生产。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由于长年使用而变得破损、废旧,其功能也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新产品的出现而贬值。同样地,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机器的使用,使劳动力面临着失业、工伤、疾病的威胁,这对劳动者自身的再生产产生了负面影响。

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为其社会保障思想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前提,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保障的必要性。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保证物质生活资料和劳动力自身的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在这二者中间,人自身的再生产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关键。没有人的生存繁衍,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就成为无稽之谈。因此,这就要求资本家在榨取工人剩余价值的同时,不得不考虑工人生存及繁衍所必须的物质资料的供给以及劳动者在社会化大生产环境下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以不至于资本家在榨干工人的鲜血之后,再也没有可供其剥削的劳动力存在。

(二) “扣除学说”阐明了社会保障的基金来源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明确指出:“如果我们把劳动所得这个用语首先理解为劳动的产品,那么集体的劳动所得就是社会总产品。现在从它里面应当扣除:第一,用来补偿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第二,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第三,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从“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中扣除这些部分,在经济上是必要的”。“剩下的总产品中的另一部分是用来作为消费资料的,在把这部分进行个人分配之前,还得从里面扣除:第一,同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第二,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学校、保健设施等;第三,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等设立的基金,总之,就是现在属于所谓官办济贫事业的部分”。[2]

从社会总产品的第三种扣除,即社会总产品中对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的扣除,以及剩余产品中“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设立的基金”可以看出,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已经涉及到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问题。他认为社会保障金来自社会总产品和剩余产品。马克思对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的论述构成其社会保障思想的一部分。

(三) “相对过剩人口理论”阐明了社会保障的对象

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的时候,提出了“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他把过剩人口分为三种形式,分别是:流动过剩人口、潜在过剩人口和停滞过剩人口。其中,停滞过剩人口的就业极不规则,它为资本提供了一个储存着可供支配的劳动力的取之不竭的蓄水池。

相对过剩人口的最底层陷于需要救济的赤贫的境地。这个社会阶层由三类人组成。第一类是有劳动能力的人。第二类是孤儿和需要救济的贫民的子女。第三类是衰败的、流落街头的、没有劳动能力的人。属于这一类的,主要是因为分工而失去灵活性以致被淘汰的人,还有超过工人正常年令的人,最后还有随着带有危险性的机器、采矿业、化学工厂等等的发展而人数日益增多的工业牺牲者,如残废者、病人、寡妇等等。[3]当生产规模扩大、经济繁荣时,这些相对过剩人口被资本家雇佣从事生产活动;反之,当生产规模缩小、经济危机时,他们就面临着失业的危险,生活极不稳定。

《资本论》中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在阐明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的同时,也指明了社会保障所应惠及的对象,即失业者、丧失劳动能力者、因工伤致残者、孤儿寡妇等老弱病残群体。虽然,这一阶层形成现役劳动军的残废院,形成产业后备军的死荷重,但是,资本家为了保证源源不断的充足的劳动力供应而不得不为这些人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三、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社会保障思想的原则性设想

(一)社会主义社会保障的价值取向是维护社会公平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生产者的权利是同他们提供的劳动成比例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劳动——来计量”[4]。这里应该明确一点,劳动者最终拿到的以自身劳动量来衡量的劳动所得是在扣除了既不作为积累,也不作为消费,而是用于补偿和分摊社会劳动者和无劳动能力及其贫困者的意外风险。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刚刚脱胎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其生产力水平有限,物质财富并未达到极大丰富,因此人们各种需要的满足必须通过劳动量来实现。

“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分配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在劳动产品分配上的公平性。劳动产品的初次分配以劳动量来计算,这在形式上是公平的,然而在内容上由于劳动者个人差异而变得不公平。劳动者由于个人天赋不同而在同一尺度——劳动量的衡量下获得劳动产品,这必然激发自身条件优越、劳动天赋较强的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而那些个人条件差、劳动天赋低的劳动者在劳动产品初次分配过程中则处于劣势地位,这样极容易产生贫富差距。因此,社会主义的初次分配在形式平等的前提下实质上注重的是效率。

作为再分配领域的社会保障则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国家通过发放社会保障基金为那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劳动者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以保证劳动者能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政府在社会发展允许的范围内最大幅度地给予需要保障的弱势群体以物质援助,以此来缩小初次分配造成的贫富差距,发挥社会保障 “安全阀”与 “稳定器”的作用。

(二)共产主义的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于劳动人民创造的社会财富

之所以说共产主义的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于人民创造的社会财富而非劳动人民创造的剩余价值,这是由社会形态、阶级利益和所有制关系决定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利润的一部分,即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必须充当保险基金。”这部分基金“甚至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灭以后也是必须继续存在的一部分。”[5]无可非议,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共产主义社会都需要社会保障的存在。所不同的是,共产主义社会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全体所有。因此,这种用于充当保险的社会资金从资本家私人支配的地位转变为公共财产而为全体人民共同占有。虽然这部分资金既不作为积累也不作为消费,也可以说是劳动人民的剩余劳动,但是,它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完全不是一回事。资产阶级社会存在裸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而共产主义社会消灭了阶级,私有制也随之消失。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而不仅仅是人们谋生的手段。这就意味着,人们的劳动是自愿的,而非强迫劳动,在劳动过程中也不会存在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区别,人们完全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时间,也就无所谓剩余价值这么一说。

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财富极大涌流。人们劳动的结果会出现超出供整个社会生存发展所需要的剩余财富,即便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人民创造的剩余财富都用来充当社会保障资金,二者虽然在内容上一致,但性质却完全不同。

(三)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保障的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指出,“工人群众自己应当占有自己的剩余劳动。当他们已经这样做的时候……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的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还会增加。因为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6]马克思这里所说的所有人的富裕即为共同富裕,他认为只有当工人能够占有自己的剩余劳动时,才能实现共同富裕,才可以跨入全人类所追求的理想社会。

马克思在指出共同富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属性之外,他还在《1857——185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地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隘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7]马克思分析了社会形态发展的三个阶段,即前资本主义社会阶、资本主义社会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阶段。从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界定上可以明确看出,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展示自由个性的理想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社会的主人,成为真正自由的人。

马克思认为社会保障是一切社会所共有的基础。不同的社会形态决定了服务于该社会形态之下的社会保障目的和实质的差异性。资本主义社会是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其社会保障的目的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保证资本家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其实质带有极大的欺骗性;共产主义社会则是消灭了阶级剥削的人类理想社会,其社会保障保障的目的则是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其实质则是为了全人类的自由解放。

参考文献:

[1] [2] [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上一篇: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哲学理论之比较研究 下一篇:孟子的诚信思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