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干部当“村官”

时间:2022-10-10 11:00:07

机关干部当“村官”

“走出机关,到基层去,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去年8月20日,全省召开“万名干部下基层”动员会之后,广大机关干部积极响应,纷纷表示愿意到基层去锻炼,到农村去服务,增加基层阅历,增强工作本领。

成都、资阳、眉山、达州……至10月底,短短的两个多月,全省7600多名下派干部已全部到岗,比首批计划名额多出2600多名。有的市早在去年年初就下派干部到乡镇、村工作,通过近一年的努力,他们为群众做了大量的实事。

为村民,他抵押了自己的房产

文国林,成都市经委正处级纪检员、监察员,是成都市驻村干部中年龄最大的一位。2007年1月,52岁的文国林到青白江区龙王镇任党委副书记兼双埝村党支部副书记,看到许多村民生活很苦,他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真想为农民兄弟们办点实事。”这是文国林的真实想法。

当过兵的文国林是个急性子,做梦都想帮助村民打盘“漂亮仗”。可是,好不容易引进了几家企业,却因双埝村属基本农田保护区,没有用地指标,只好作罢。

从不服输的文国林白天走村串户了解情况,晚上仔细琢磨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有关政策。“开拓现代农业新局面”几个字始终在文国林脑海里晃来晃去……对,双埝村脱贫致富的路子,就在发展现代农业上!双埝村村民有丰富的种植韭黄的经验,但全村种植韭黄的规模不大,抗市场风险能力弱,如果实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现代化管理、市场化经营,一亩韭黄每年可稳定增收4000元左右!

文国林把自己的想法说给村民听,得到了村民的支持,坚定了他带领村民大力发展韭黄种植规模、全力打造“龙王贡韭”品牌的决心。他发动亲戚朋友,寻求各方帮助,准备材料,争取上级的支持。2007年5月,成都市经委作出决定:支持双埝村成立龙王贡韭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公司成立之后,前期运转经费出了问题:原计划用于规模种植韭黄的15万元市上下拨的扶贫资金将被用来养猪,向区“农投”公司申请的货款又未到位。时间紧迫,怎么办?文国林毫不犹豫:“我来想办法!”他立即赶回成都,瞒着家人用房屋作抵押,向朋友借了20万元的贷款,作为公司前期运营的经费,帮助公司渡过难关。

有人问文国林:“公司又不是你的,何必冒这么大风险?”文国林说:“如果20万元资金不能到位,农民土地流转不起来,韭黄种植又将回到以前的老路上去,农民朋友的致富愿望将再次落空,我没有办法向农民交代,没有办法向市委交代!”

有了公司,再加上原有的韭黄协会和基地,双埝村采取“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模式,不断扩大韭黄种植规模,提高韭黄知名度,带动村民致富。为全力打造“龙王贡韭”品牌,文国林通过各种渠道向市、区领导汇报,不辞辛劳地奔走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宣传“龙王贡韭”,村民们亲切地称他为“文大哥”、“文韭黄”。

村上有关韭黄方面的书籍、资料很少,文国林就自费购买了许多关于韭黄种植方面的书籍。经过努力,他促成了成都市第一家移动书屋在双埝村落户。长期与工业打交道的文国林从此把精力全部投入到韭黄的研究中,现在一说起韭黄,文国林总是侃侃而谈,具有丰富种植韭黄经验的村民们对他充满了敬佩之情,称文国林是双埝村的“韭黄专家”。

为推动韭黄产业的发展,引导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文国林决定按照现代工业企业制度,进行规模化、市场化运作,以双埝村流转出来的500亩土地作示范,使韭黄种植实现科学化、集约化、产业化、商品化,做大做强双埝村的韭黄产业。届时双埝村的韭黄种植面积将达到1700亩,并带动全镇发展韭黄3000亩。目前,双埝村的韭黄产业已初具规模,注册了“龙堰”牌商标,并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在文国林的努力下,双埝村的水渠、提灌站、塘堰等农业水利基础设施也已竣工;龙泰路已成为全镇质量最好、最漂亮的村级水泥道路。

“组建龙王贡韭公司,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为了组建公司,增加村集体收入和带富村民,不知文书记跑了多少路,耗了多少心血,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我们非常感谢他!”村文书刘良荣深有感触地说。

一个人感动了一个村

每天早上,李志华挎着黑色背包,穿着一身充满乡土气息的衣服,走进简阳市丹景乡辛家咀村。42岁的李志华是资阳市以工代赈办的干部,被下派到丹景乡任党委委员、辛家嘴村村支书。辛家嘴村很偏僻,距丹景乡8公里,几乎是个“死角”。要下乡,没有交通工具,李志华自己掏钱买了一辆摩托车。不会骑,就临时学,手肘上那块大伤疤就是学骑摩托车时留下的。更苦的是他回趟家太不容易,要转3次车,才能回到资阳。

第一次到农村工作,李志华面临的是这样的现实:辛家嘴村连续几届村委会留下一大笔欠款,“几十年面貌依旧”,村里土墙草屋占90%,去年实施扶贫开发项目后,基础条件虽然有所改善,但几十户人的危房,仍然是压在李志华心上的一块石头。他跑上跑下从民政部门争取到12户危房改造安居工程指标,每户补助6000元,已有5户建好新房。“还有很多需要补助的人家,我不敢轻易答应,一旦答应,就得兑现。”李志华一脸疲态。

辛家嘴村共有266户村民,一到村里,李志华就给每户一张“名片”――“服务连心卡”,上面印着他的联系电话,村民有事随时可以找他。他走遍全村每个组,调查后得出结论:村民太穷,观念落后。全村经济没有支柱产业,种的柑橘是10多年前的品种。要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现状,还得从产业上“做文章”。村里柠檬基础好,如果形成产业,对经济将是一个大的提升。

去年9月下旬,李志华请来一个业主,意欲在村里大面积发展柠檬。业主出种苗、技术、包收购,村民只需腾出土地进行种植。这本是好事,李志华以为村民们会和他一样兴奋。然而,几天下来,许多人瞪大了眼睛:“是不是想骗我们哦?”李志华哭笑不得:“我都和你们拴在一起了,还有什么可怕的?”

随后,他自掏腰包,包了三辆面包车,带上19名村干部和村民到安岳考察柠檬产业。回来后调查摸底,88%的人投了赞成票。

“几十年面貌依旧”的辛家嘴村突然变样了,李志华又有了新的打算:维修改造提灌站、发展“养羊家园”工程,修建沼气池……

贫困村里来了个研究生

早上7点,上班高峰期,当人们都向成都市区聚集时,段小军的行程正好相反:他驾驶着奥拓车离开市区,先在成(成都)南(南充)高速公路上奔驰,再爬上山路,蜿蜒行驶10公里,下雨时还要绕过几处塌方,最后在山林深处的金堂县淮口镇帽顶村村委会门口停下。

“刚来这里时,心里冰凉冰凉的。”段小军回忆说。帽顶村是成都市的114个贫困村中的一个,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去年1月30日,段小军作为成都市首批下派干部,从成都市教育局下派到冒顶村。他是四川师范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在工作期间又攻读了四川大学的MBA(工商管理硕士)。到村后,他被任命为村党支部副书记。

村支书带着段小军跑遍了整个山村。段小军发现从村民到村干部,观念都比较落后,村干部不懂怎么找市场,没品牌意识,要注册个商标,连找哪个部门都不知道。村民的活动半径就是村子周围的五六公里,普遍认为能吃饱饭就不错了。

下村之前,市教育局定下的任务是:一年之后,帽顶村村民的人均年纯收入要增加800元。段小军认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发展产业。”

村里的经济作物只有蔬菜和沙参,但村民都不敢出钱发展产业,他们担心有投入没产出。几年前,由镇里补贴帽顶村试点种植芦笋,后来镇里加工厂的资金链出了问题,没钱收购芦笋,芦笋全部烂在村民手里。从此,村民对镇上的项目不信任,对发展产业也有了畏惧感。

究竟该如何发展产业?段小军请来成都市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的专家,实地进行考察。根据山区村的特点,最后决定指导农户在山上分层种植水果、花椒和核桃,并推广每家农户养殖100只以上麻脚鸡,这是段小军的“果园养鸡”计划。

段小军组织召开了几次村民大会,把专家的看法向村民交了底。他还从市教育局申请来30万元资金,以降低农户投入的风险。终于,有个别农户愿意尝试了。

除了果园养鸡,段小军还帮助村里注册成立了一个沙参加工厂。段小军说,有了项目才能向县里和镇里申请资金,县里基础设施的配套资金都是跟着项目走的。段小军通过项目,向市里、县里申请到了100多万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目前,段小军的“百鸡行动”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全村330户村民已有90%以上的农户登记参加,50%的农户已经开始养殖。按一只鸡净赚10元计算,已有四五户出售鸡的村民得到了2000―3000元的收益。对完成局里下达的目标任务,段小军充满了信心。

文国林、李志华、段小军只是全省7600名下派干部中的代表,他们为农村带去新的项目、新的技术和资金的同时,也带去了新的发展理念、新的思维方式。他们在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用实际行动书写着自己的人生!

上一篇:竹笋的三种加工方法 下一篇:农家奏响“和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