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血液流变学对心力衰竭辨证分型的临床观察

时间:2022-10-10 06:33:55

【前言】应用血液流变学对心力衰竭辨证分型的临床观察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1.1 一般资料 按卫生部1993年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选择住院病例。122例中男69例,女33例;最大年龄84岁,最小年龄20岁,平均65.2岁。原发病中肺心病44例,风心病31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6例,扩张性心肌病12例,肥厚性心肌病7例,陈...

应用血液流变学对心力衰竭辨证分型的临床观察

[摘 要]通过对122例心力衰竭及中医证型、不同程度心衰、不同原发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的分析,认为中医证型与心衰程度、血液流变学呈正相关,随着证型加重、心衰加重、血液流变学改变亦加重,而血液流变学改变则反映了虚与瘀的内在联系和微观变化。

关键词:心力衰竭 中医证型 血液流变学

中图分类号:R54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3-0130-03

高粘血症是心衰的重要病理改变,为进一步探讨其中医证型的血液粘度变化,本文分析了122例心力衰竭的中医证型、不同程度心衰、不同原发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报告如下。

1 资料分析

1.1 一般资料

按卫生部1993年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选择住院病例。122例中男69例,女33例;最大年龄84岁,最小年龄20岁,平均65.2岁。原发病中肺心病44例,风心病31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6例,扩张性心肌病12例,肥厚性心肌病7例,陈旧性心肌梗塞8例,冠心病4例;Ⅰ°心衰27例,Ⅱ°心衰43例,Ⅲ°心衰52例。

1.2 中医证型

气虚血瘀型41例;心肾阳虚型35例:阳虚水泛型18例;心气阴虚型28例;心阳虚脱型例数较少未统计。

1.3 血液流变学检测

采用上海医科大学生产的LIANG―100微机显示自动记录血液血浆粘度计,测定全血比粘度(高切变率和低切变率)、血浆比粘度、红细胞压积。

2 结果

统计结果显示心衰以气虚血瘀、心肾阳虚型较多,分别占33.6%和28.7%,其气虚血瘀、心肾阳虚、阳虚水泛型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压积均高于健康者(P

通过不同程度心衰的证型比较,气虚血瘀、心肾阳虚、阳虚水泛均较心气阴虚重(P

原发病中肺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各液变值较健康者增高(P高心病>风心病(见表4)。

3 讨论

中医认为心力衰竭时引起血瘀证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心(气)阳虚、血脉无力、运行迟滞;二是肾阳不足、寒自内生、血失温煦、血寒凝泣。《灵枢•经脉篇》云:“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景岳全书•胁痛》云:“凡人之气血犹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雍滞,故气血不虚不滞,虚则无有不滞者”;《续医随笔》指出:“气虚不足以推血,则血必有瘀”;《医林改错》则认为:“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近代研究则认为气虚、阳虚是心衰的病理基础,血瘀是重要的病理环节[1、2],这三者均有血液流变学改变[3~6]。本文结果也显示心衰以气虚血瘀、心肾阳虚、阳虚水泛型都存在血液粘度增高,其增高的程度为心肾阳虚>气虚血瘀>阳虚水泛>心气阴虚型。还有研究认为心衰程度随中医症候逐渐加重[7、8],本结果也显示出气虚血瘀、心肾阳虚、阳虚水泛等型心衰程度都较重,以Ⅱ°、Ⅲ°心衰为主,血液流变值也随之增高。通过研究笔者认为中医证型与心衰程度、血液流变呈正相关,随着证型加重、心衰加重,血液流变学改变亦加重,而血液流变学改变则反映了虚与瘀的内在联系和微观变化。现代医学表明心衰时心搏出量降低,血流速度减慢,反射性周围小血管收缩;缺氧使红细胞数量增加,其膜功能受损变型能力下降,聚集性增强;肝肾合成溶酶原减少,对纤维蛋白原的降解能力减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等因素均可使血液流变学改变引起高粘血症,高粘血症又可增加血管阻力影响循环而加重心衰,这在肺心病尤为显著,本文结果也表明肺心病血液流变学改变不仅高于健康者也高于其它心脏病,且对血球粘度的影响较大。

参考文献

[1] 屈松柏.湖北中医杂志,1989;(3):34.

[2] 王文涛.湖南中医杂志,1990;6(3):5.

[3] 铁 瑛.临床荟萃,1993,8(17~19):795.

[4] 韩明向.中医杂志,1992;(2):43.

[5] 刘素容.中医研究,1992;5(1):22.

[6] 关继华.四川中医,1994;(2):16.

[7] 石志超.辽宁中医杂志,1992;t9(2):7.

[8] 王毓兰.河北中医,1986;(1):15.

上一篇:社区门诊预防接种安全注射的措施与方法 下一篇:联合用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80例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