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对盈利水平及其风险影响

时间:2022-10-10 04:43:44

中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对盈利水平及其风险影响

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和中国加入WTO之后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中国商业银行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国外成熟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吸收其成功经验,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拓宽业务范围。同时,随着银行业的改革和深入的发展,中国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在非利息收入板块上的业务拓展,并逐步改变以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这使非利息收入在商业银行的营业收入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根据中国16家上市银行的财务数据,在2011年年底,中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已超过其营业收入的20.7%,非利息收入与利息收入的比例约为1:4。而在1999年,该比重不到6%。

然而,中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业务在发展的道路中出现了一些争议。部分社会观察员和学者提出的银行业暴利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而在较高利差保护的利润体制下,商业银行在业务转型和创新过程中仍对多项基础服务,特别是个人基础业务进行收费,引起外界热议。中国银监会在2012年3月至4月开展对银行收费的全面整治,提出“不准以贷转存,不准存贷挂钩,不准以贷收费,不准浮利分费,不准一浮到顶,不准借贷搭售,不准转嫁成本”的七不准方针,以求规范银行收费活动,使银行业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目前,中国各商业银行将多元化经营、拓展非利息收入放在了重点发展战略位置。探讨非利息收入对银行绩效的关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非利息收入概念和特点

非利息收入是指除利差收入之外的营业收入。银行的利润由营业利润和营业外净收入构成。在利润表中,营业收入主要分为五部分内容:利息收入、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投资收入、汇兑收入和其他营业收入。其中,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投资收入、汇兑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均属于非利息收入范畴。非利息收入与商业银行传统的由借贷关系带来的利息收入相比,具有以下四个特点:固定成本低,但边际成本高;需要良好且扎实的客户基础;非利息业务市场竞争空间较大;非利息业务种类繁多,风险管理工作繁重。

中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现状分析

1.非利息收入变化趋势

在2003至2011年间,国内众多商业银行对非利息业务给予了重视,积极投入人力物力等资源促进非利息业务的发展。从收入规模上看,非利息收入的绝对额在2003至2011年间有着显著的提升。2003年底,中国商业银行系统的非利息收入不足550亿元,到2011年底,非利息收入已经高达4,628亿元,短短八年时间,非利息收入额已经增长了近8倍。从收入占比上看,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总体向上,在2011年达到了历史高位21%。总体来说,非利息收入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占比上都有较为显著的提升,这对中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的调整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非利息收入构成比例

非利息收入的四个部分在非利息收入中的构成比例如何,反映了银行在非利息业务中分散化的程度以及各部分对商业银行收益的贡献程度。

在2003年,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非利息收入约三分之一,随后该比例缓慢增长,直到2007年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出现下降拐点时,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依然保持强劲的上升势头,甚至超过非利息收入总额,此后虽未再出现手续费佣金收入超过非利息收入的情况,但其在非利息收入的比例一直保持80%以上的水平;从绝对额上看,2003年商业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为187.15亿元,而按2011年全年数据统计,这个数值已上升至4,133.07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近21倍。

3. 外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高

选择美国银行、摩根大通、花旗银行和汇丰银行四大银行集团作为国外商业银行的代表与国内商业银行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在2008年它出现了一个显著向下的拐点,非利息收入占比从53%骤降至39%,降幅超过35%,中国商业银行在2004至2011年表现出稳定且缓慢上升的趋势,即便在2007到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也不曾出现较大的波动。虽然国外非利息业务发展程度高,但相应的对非利息业务的风险管理能力却有待加强。而在金融危机后的三年(2009~2011年),国外商业银行呈现出相当稳定的态势,非利息收入占比均在47%附近,国内商业银行则维持在20%的水平附近,稳中有升。

本文研究了中国15家商业银行2003至2011年共九年的数据,这其中包括了四大国有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十一家股份制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北京银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

商业银行拓展非利息业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加收入,提高盈利,最大化股东收益。如果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的提高能够使银行总资产收益率有所增加,就认为非利息收入在此阶段有助于提高银行收益。另外,如果非利息收入占比的提高对银行净资产收益率的波动性呈正相关,则认为非利息收入的提高增加了银行风险,对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挑战。

非利息收入/营业收入的增加会引起总资产收益率的下降。平均来说,非利息收入/营业收入绝对值上升10%,会导致总资产收益率降低约0.022%,但非利息收入对银行收益的风险影响却不显著,之前所说的收入结构多样化或者非利息收入与利息收入相互依存无法带来的分散化效应在中国数据中无法体现。对这个结论提出以下可能的解释:

(1)非利息收入结构单一

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非利息收入比重逐年上升,2011年该比重已高达90%,风险规避要求投资组合分散化,但如此高比重的费用收入使非利息收入变成结构单一的收入来源,无从分散风险。

(2)非利息收入资费不合理导致资金流失

银行令人咋舌的高额净利润和服务费用引起社会高度关注。2003年,银行收费项目仅300多种,但如今《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列出的收费项目多达3000种,7年之间增加10倍。客户通过各银行之间的比较,将资金转到收费最低的银行,甚至将资金转移到非银行金融机构。

(3)非利息与利息业务相生而非替代

非利息业务相生而非替代的关系使得非利息业务无法明显产生风险分散化的作用,若客户对银行非利息业务高收费产生疑惑或不满,连带很可能会转移资金,降低存款,从而缩小贷款规模,致使银行利息业务受到影响。目前中国一年期存款利率是3.25%,贷款利率是6.15%,息差为2.90%,利息收入利润仍很高,加上银行对贷款客户财务状况和信用记录的严格把关,不良贷款率下降,利息业务收入稳定增加。非利息收入/营业收入的增加可能的情况不仅是非利息收入比利息收入更大幅度的增长,也有可能是非利息收入的微增或微减引起利息收入更大的减幅。(本刊专家孟建波系广东银监局巡视员、广州市政府参事 摄影/SMEIF记者林卓军)

政策建议

首先,规范非利息业务收费标准和收费项目。中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结构单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比重极大,但银行收费项目却林林总总,数量庞大。调整商业银行收费结构,规范非利息业务收费行为成为了非利息业务发展的首要前提工作。2011年7月,银监会、人民银行和发改委联合发通告,免除了人民币个人账户的11类34项服务收费。客观政策法律环境的优化和主观客户关系管理双管齐下,相信能够改变非利息收入对总资产收益率负贡献的状况。其次,注重技术开发,降低人力成本。近年来,互联网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使银行的众多业务从柜台转到了手机、ATM机和网络上。第三,分类讨论银行利息业务和非利息业务的风险,针对其特征进行风险管理。第四,促进金融创新,提高非利息业务技术含量。第五,区分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的管理重点。

上一篇:曾经商海探祸水 下一篇:融资宝典全国银行中小企业融资产品总揽(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