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众体育的文化价值取向探微

时间:2022-10-10 03:52:54

我国大众体育的文化价值取向探微

摘要:我国大众体育反映了中国五千余年的文化积淀,崇尚自然的文化特征极为鲜明。自然养生所依赖的是一种积极健康的体育保健养生观念,自然环境所强化的“天人合一”环境意识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自然消费所表现的黜奢崇检消费理念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自然组织搭建了人与人和谐沟通的社会平台,自然承传方式则以成本低廉、贴近生活而且便捷成为大众体育的传播和普及的重要通道。

关键词:大众体育 自然 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1-0008-04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我国大众体育反映了中国五千余年的文化积淀,有着鲜明的文化特征。“中国体育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目标是修身养性,主张内外兼修。中国体育文化更具有业余的性质,对不同性别、年龄、职业都具有极强的适应性”。我国大众体育的文化特征可以用五个“自然”来概括:即自然养生、自然环境、自然消费、自然组织和自然承传。分析研究和大力弘扬我国大众体育崇尚自然的文化特征,有利于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进而促进我国大众体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1 自然养生――积极的体育保健养生观念

相对于药物养生,自然养生是指通过体育运动达到延年益寿之功效。我国的养生文化由来已久,早在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就初步形成了养生理论。《黄帝内经》全面论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体自身、病理病因、疾病预防等有关生死寿夭的基本向题,强调“防患于未然”,从生理、心理等方面提出了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建构了古代养生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重整体,所谓“天人合一”、“情景合一”,将矛盾对立面融通为一体,以和谐统一为依归。中医的“四诊”、“八纲”理论,就是从整体出发研究人体和疾病,充满了辩证法。《周易系辞》有言:“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天人合一”实际上是一个天道内在化和人道外在化的统一和谐过程。儒家认为这个过程的内在依据就是人可与天地参,“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地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春秋繁露・同类相动》)在董仲舒看来天与人是同类的,“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所以“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

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运动保健养生意识已深入人心。诸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一类的民间谚语虽然并不一定十分科学,但充分说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运动和保健养生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生命在于运动”一语从外国传入中国后很快就能家喻户晓并生根开花,其根本原因在于其植根于中国保健养生文化的沃土里。“研究表明,适度强度的体育运动可刺激和加强免疫系统的功能,而高强度运动却会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没有任何一种药物能代替体育活动对人体身体健康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体育活动是一种自然的身体自我修复过程,是一种以身养身的过程。体育活动对身体的积极健康作用恰恰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修身养性”的哲学思想。大众体育是人们在业余时间进行的身体运动,带有休闲和娱乐性质,其对抗性和活动强度一般都比较小,对于增进身心健康有极其明显的功效。“以至于使许多人把体育运动当作当代人的一种新宗教”,越来越多的人以极大的热情和兴趣投入到体育的各种活动,如健身、消费、旅游、欣赏、阅读中去,形成一股巨大的大众体育文化潮流。滥觞于知识教育、社会规范、动作技能和劳动实践的体育,在中华文化的孕育中产生了保健养生功能,到现代成为中国大众的共识和实践,反映了体育大众化、生活化的必然走向,体现了体育的历史性进步,宣示了体育文化对人的生命的终极关爱。

2 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意识

中国文化对自然有着特别的亲和倾向,并常常在艺术文化中表现出依恋自然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甲骨文中“山”“水”两字就极具自然审美特征,《卫风・竹竿》中描绘:“淇水悠悠,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从孔子对“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春游生活赞许,到庄子对“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的生活情境的向往,都表现了崇尚自然的审美意识深入人心。而这种特色的形成显然直接和间接得益于我国地理环境中“江山如画”,“江山如此多娇”的客观存在以及大陆农业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

人类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逐步创造和拥有了巨大物质文明,同时也承受着与自然关系日益紧张的代价。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就意味深长地告诫人们:“我们不要过分地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处理天人关系问题时,不是把天人关系简单地对立起来,而是在力求寻找二者内在联系的同时,把天人视作同源的和谐关系,“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就是这种和谐关系的精辟表达。

当前我国人众体育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大众体育所表现出来的“天人合一”思想比比皆是。城乡居民参加的体育娱乐项目内容简便易行、小型多样,易于掌握和便于活动,在晚上、双休日、假期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形成风气,参加的人群基本上涵盖了社会中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在体育场馆、社区、公园、单位、家里基本上都可以看到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人们参加的运动涉及到散步、跑步、秧歌舞、武术、健身操、登山等各种适宜的体育文化活动。城镇中的公园、绿化带、社区广场等,是现代城市建设中保持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设置,也是我国城镇居民进行体育活动的基本空间。广场公园和山野湖泊成为人与自然结合的通道和纽带,使每个体育参与者感受到环境之美,感受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身心从异化劳动状态或其他活动中解放出来,人的生存本质更加彰显,使自然人化,人自然化,“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并由此达到生命的强化和心智的陶冶。大众体育我国亲近自然的文化特征,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与自然关系平衡有序的认识,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的依赖和钟爱,反映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3 自然消费――黜奢崇俭的消费理念

西方文化重视对立,强调征服自然。儒家主张人应自觉地保护自然资源。《论语》记载:“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反对用网捕鱼、偷猎归林的宿鸟。孟子也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下》)在我国漫长的农业社会中,身体锻炼是在自然空间进行的。进入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发展,各种经营性体育运动场馆雨后春笋殷出现,也着实吸引厂一些商业体育消费者,但绝大多数体育消费者,仍然会选择在公共的和自然的空间进行自然性的身体消费。即便经济条件较好的人,也会以自然性消费为主,个中原因在于黜奢崇俭的传统美德深深地融入我国大众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规范。“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从孔子对颜回的评价里,我们能窥探到中国大众体育崇尚自然消费的文化渊源。

自然消费及折射了现代人的体育心理,也反映出当今社会体育生活化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在开始中国泛滥起来,体育消费市场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消费文化的休闲化、时尚化和符号化,已经渗透到大众体育消费领域,走进高档的体育消费场馆成了经济成功人士的身份象征。“在美国,每4万人拥有1家健身房,有4000万人在跑步机上流汗。在香港每25000人拥有一家健身房,每天有近30万人活跃在健身房里。”我国有13亿人口,试想,如果我国达到发达国家那样的体育场馆人均拥有水平,健身房和健身俱乐部遍地开花,每个城市都有高尔夫球场,许多家庭都有游泳池和高档健身器械,将对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造成巨大的破坏和压力,可能不仅对中国说是一种灾难了。换言之,消费主义盛行之下的豪华奢侈体育消费,或将给地球的有限环境资源增加更沉重的负担。

在当今改革开放的中国,社会分层与财富的不合理分配是一个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都会存在的客观现实。居民贫富差别表现在体育消费中的差别最显见的往往是运动形式。从身体社会学的视角审视,身体往往成为居民贫富差别与体育消费差别的物理表现,而身份往往成为居民贫富差别与体育消费差别作的文化表现,在豪华的高尔夫球场休闲的官员、富商与社会精英和在公园广场健身的普通民众就是这种差别的最好例证。“贵族运动”、体育活动的高投入、高消费不是我国大众体育发展的根本途径,也不符合中国的实际国情。我国历部宪法明文规定:“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当休闲娱乐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时,政府就必须承担相关的责任。当前,党和政府正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政府应加大基础体育设施的投入与建设,重点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与健康,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体和农村大众体育发展,让全社会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人人都能享受休闲体育带来的健康、快乐与幸福,使体育权益的公平性得以实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追求的目标。

4 自然组织――有利于社会和谐的“草根”群体

中国的精神文明,积几千年的深厚,深邃而多姿,这种文明的核心是重人伦,尚仁爱,提倡中和,创造了以“仁爱”维社会凝聚的纽带,以“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法则的人生智慧。中国人的最高文化理想是对“中和”的追求,极力主张与自然融而为一的“大同”。社会向往的是和谐安宁的“大同”世界。持中贵和,作为东方文明的精髓,它对我们民族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深刻的。由于全民族在中和观念上的认同,使得中国人特别注重创造并维护和谐的局面,极力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群体的利益,求大同存小异,也成为人们普遍的思维原则。在道德伦理上,中国人则表现一种“圆通性”。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是个体融入群体之中,凝聚在一起而不离散;在人际交往中,则倡导忍为高,和为贵,如此等等,都是中国文化“圆融”精神的具体表现。

中国文化来源于古老的农耕文明,农耕社会养成了人们之间相互偎依的心理需求,这种心理需求在老年人中尤为强烈。表现在大众体育活动中的“扎堆”现象,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相互偎依的心理特质,成为中国古老文明中个体对集体的记忆和自我认同的重构,并造就了我国大众体育中许多“草根”体育群体和团队组织。犹如古老集市式的晨练,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有着紧密的连续性,充分实现着体育保健、强体健身、愉悦身心的功能。北京天坛公园、上海鲁迅公园、广州白云山公园等许许多多大中城市的公园,成为展演我国大众体育文化特殊魅力的广阔舞台。中国的群体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是一种感化人心的伦理道德型的管理模式,它重视情谊和正义等朴素观念,遵礼守法和奉行各种伦常关系,强调人们在管理中的和谐。中国广场公园中的体育群体,远远超越了强身健体的目的,具备了一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功能。

例如,上海鲁迅公园就像一个体育文化博览会和健身活动展示会,对人们产生着强烈的辐射、集聚、示范和教育效应。从众心理促使单个的人聚合成团队,又促使单个的团队汇聚成“鲁迅公园现象”。众多团队形成的磅礴气势,因而也更能促进人们健身行为的持续性和团队发展的稳定性。这也是我国大众体育能够吸引和动员更多的参与者,并保持活力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中国城镇涌现出许多由“草根”体育群体和团队组织扩展而成的大众体育组织,如武术协会下的众多太极拳辅导站、自行车协会、冬泳协会、健身舞(操)协会等,显示了自然组织逐步规范化的趋势。尽管如此,自然性的大众体育群体和组织仍然是大众体育的主体和主流。遍布于中国城镇公园广场的“草根”锻炼群体,相对缺少行政支持的政策、经费、设施等资源,但却更具有自立、自足、自强的独特活力。这些“草根”体育群体和团队组织是推进全民健身深入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扩大和稳定体育人口的有效途径。对于处于这种自然状态的自发体育群体组织,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应对其进行“适度疏导”和“远距离观察”,这对社会稳定和大众体育的健康发展都是有利的。

5 自然承传――大众体育传播与发展的重要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行为文化是指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定势――或叫行为模式、规范。“习惯定势”是约定俗成的,即由社会成员长时间的社会心理、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逐渐凝聚而成的,是大众共同的“自律”,主动性的欲求。一种习惯定势,往往是一定范围内的全体人们,经过较长时间的共同努力而逐渐养成的,它既服务于大众,也将在大众中继续传承。行为文化的传承,向着空间和时间,即横向和纵向展开,表现为内容与形式上的连续与稳定。例如端午节里的“龙舟竞渡”,据说是为纪念屈原投江报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了。纪念屈原的意义今天并非人人清楚,但吃粽子和划龙船的习俗继承了下来。

大众体育是由个体的人或地域上的个体的点等单元组成,需要从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不断延伸成为越来越多的“大众”的意识和行为,其本质是一种意识、行为和文化的传播。中国大众体育的自然传承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中找到印记,一个社会团体和组织自发形成的行为规范和社会规范,是一个民族特定的观念形态文化积淀的结果,它一旦形成制度,就具有一定的保守型和持续性,因为它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不断优化的产物。归根到底,它受制于并服务于天人和谐统一的传统文化观念,维系内陆农业文明和宗法社会的稳定发展。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社区体育团队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依靠自我运作。鲁迅公园体育团队基本上都是依靠自我运作而发展的,具体有三种运作方式:一是无偿运作,成员之间没有任何经济来往;二是“AA制”运作,经费由全体成员平均分担;三是有偿运作,学员根据约定向指导者支付一定的费用。依靠自我运作,不依赖政府“输血”,是鲁迅公园团队蓬勃发展的基本保障。在漫长的农耕社会,我国大众体育的承传体制是师徒相传、世代相袭。到了现代社会,体育教育得到了普及,大众体育形式也有了很大变化,许多人通过学校教育获得了西方现代体育形式的知识和技能,但是自然承传方式仍然是大众体育传播和普及的一个重要通道。这是因为:第一,大众体育的休闲和娱乐性质,使广大参与者主要通过经常对练与体验,获得提高并享受体育运动的愉悦(虽然其中不乏有人通过学校或教练的初步传授)。第二,我国大众体育中的许多传统运动形式,如太极拳、踢毽子、抖空竹、划龙舟等等,依然以自然承传为主。第三,流行文化派生出来的流行体育,如呼拉圈、两轮滑板等,能够迅速风靡一时,其中有商业介入的成分,但基本上也是依靠自然承传的。

《体育运动国际》中界定:体育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易经》有云:“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应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大众体育,事关国民的体育人权和身心健康、国家的繁荣富强、社会和经济发展。党和政府及全社会要积极完善软硬件设施建设,推动和实现大众体育的自我运作、自我传承、自我发展,全面促进我国大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和大繁荣。

上一篇:大学生网球技术推广跟步式发球的优势 下一篇:健身气功·五禽戏的意、劲、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