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粘性理论研究综述

时间:2022-10-10 11:49:54

成本粘性理论研究综述

摘 要:随着管理会计学的快速发展,学术界对成本习性的认识不断提高,提出了与成本形态相对应的成本粘性概念--指随着业务量的增加成本增加的速度要高于业务量减少所对应的成本减少速度,即业务量增加时的成本增加量大于业务量等额减少时的成本减少量。通过对成本粘性理论相关研究的综述,对其存在性、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并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提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意义。

关键词:成本习性;成本粘性;研究综述

一、引言

成本习性是贯穿管理会计学研究始终的核心概念,指企业成本总额的变动与其业务量之间的依存关系。这一传统模型认为企业成本只是机械的随当期业务量变化而同时变化,管理者的决策在其中没有明显作用。然而Noreen和Soderstrom在对一组制造业数据研究后发现,管理费用对成本动因进行回归时出现粘性,因此猜测费用与业务量可能不是一种线性和对称变化关系,Anderson等对美国上市公司"商品销售费用"进行研究后,发现销售费用与收入呈现出不同比例变化,从而正式提出了费用粘性的概念。2003年Mark C.Anderson,RajivD.Banker和Suryan.Janakiraman(以下简称ABJ)通过对美国上市公司"销售费用、一般费用和管理费用"(SG&Acosts)的分析,发现销售收入每增加1%,费用增加0.55%;销售收入每减少1%,费用减少0.35%,从而证明了美国上市公司费用的确具有不对称性,自此在国内外掀起一股成本粘性相关研究的热潮。

二、成本粘性的存在性研究

成本粘性的存在性研究最早是ABJ进行费用习性研究时发现的。Chandra Subramaniam和MarciaL.Weidenmier在其研究基础上将销售成本加入到销售、管理费用中,并将其称之为总成本,从Compustat数据库中选取1979年至2000年82118个样本进行检验并发现管理费用、销售成本以及总成本都呈现出粘性特征。以上研究将研究对象由费用扩充至总成本,证明总成本同样存在粘性,奠定了成本粘性这一概念提出的基础。随后,西方关于成本粘性的存在性研究还发展到行业、国家之间的比较。行业差异方面,2003年Subramanian和Weidenmier研究美国制造业、金融业等四个行业的SG&A费用和销货成本(CGS)的粘性时,发现制造业的SG&A费用粘性最强,而金融业的CGS粘性最强。国家差异方面,通过对美、英、法、德3500家公司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Calleja等研究发现四国公司的营业成本存在粘性,其中法德公司的营运成本粘性程度高于英美公司,他们从国家视角进一步获得成本粘性存在的证据。上述实证结果表明,ABJ的成本粘性假设具有普遍性。后续研究者在考察成本粘性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的同时,也都验证了成本粘性的存在。

三、成本粘性影响因素研究

验证了成本粘性的存在性后,国内外学者开始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包括对成本粘性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包括国家差异及行业成本粘性差异。通过研究发现成本粘性主要影响因素可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大方向。

客观因素:2003年Subramaniam和Weidenmier的研究显示,制造业粘性最大,商业的粘性最低,金融业和服务业的粘性居中。2006年Rajiv D.Banker等将不同国家和劳动力密集度这两个因素相结合,以19个OECD国家12666家公司1996年至2005年的数据为大样本,研究国家间劳动力市场特征的不同对公司成本粘性的影响,证明了不同国家的劳动力市场的特征对公司成本粘性有重大影响。刘武以1998年至2005年上、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数据为样本,对我国各行业的企业费用粘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加工业和采掘业费用粘性相对较强,而信息技术等行业有着较弱的费用粘性,有的行业甚至几乎不存在。孔玉生等也证实了成本粘性的水平受时间跨度、业务量变化的幅度、资产负债率、资本密集度等因素的影响。

主观因素:2003年Anderson、Banker、Janakiraman发现当销售收入持续下降时费用粘性水平会有所下降,但当宏观经济增长时,费用粘性水平会有所下降,说明费用粘性的水平可能受管理的主观预期影响。孙铮、刘浩2004年结合经济学的理论从契约论、效率论和机会主义论三方面阐释了费用粘性的成因,并发现可能由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管理水平低下、经理层成本高,中国上市公司向下调整费用时比美国的慢很多。

四、结论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主要围绕成本粘性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而对其动因分析相对较少。因此,在了解国内外对成本粘性初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研究的不足及我国制度背景,从我国企业成本粘性的存在性、影响因素、成因展开系统和深入地研究,对于管理会计学科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1)学术价值方面,弥补国内外现有研究不足的同时可以丰富和深化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交叉研究,拓展相关的研究文献。(2)实践意义方面,有助于揭示企业的成本管理行为,为管理者进行成本管理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此外有助于投资者从成本习性和成本管理的角度来理解会计盈余信息,正确评估公司价值。

参考文献:

[1]朱乃平. 成本粘性对管理会计成本性态假设的挑战[J].财会月刊,2009(3):42-44

[2]Noreen E.Soderstrom N.The Accuracy of Proportional Cost Models: Evidence from Hospital Service Departments[J].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2005(2): 89-114

[3]Michael Steliaros,Kenneth Callejaand Dylan C.Thomas.A note on cost stickiness:Some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J].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eh,2006(3):38-40

[4]Chandra Subramaniam.Conjectures Regarding Emperical Managerial Accounting Research[J].Journal of Accouting and Economics,2003(32): 411-427

[5]Chandra Subramaniam ,Marcia L. Weidenmier.Additional Evidence on the Sticky Behaviour of Costs Working Paper[R].Texas Christian University,2003:45-67

[6]Subramaniam C. and M. Weidenmier. Additional evidence on the sticky behavior of costs, SSRN Working Paper, 2003

[7]Chandra Subramaniam,Marcia L. Weidenmier,Additional Evidence on the Sticky Behaviour of Costs[J].Working Paper,2003:45-47

[8]刘武.企业费用"粘性"行为:基于行业差异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12):24-25

[9]孔玉生,朱乃平,孔庆根.成本粘性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7(11)

[10]孙铮,刘浩.中国上市公司费用'粘性'行为研究[J].经济研究,2004(12)

作者简介:张文军(1989-),女,山东新泰人,西安财经学院商学院2013级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会计学。雷雨(1989-)女,陕西咸阳人,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2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交通运输行政管理。

上一篇:滇中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探析 下一篇:中国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