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钢琴改编曲的教学

时间:2022-10-10 10:59:06

浅谈中国钢琴改编曲的教学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一些中国作曲家根据民族器乐曲、民歌或创作歌曲的旋律为素材,写出了许多钢琴编曲。这些中国钢琴改编曲,大多是以中国民族调式为基础,对中国民族和声、织体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在追求民族风格和模仿民族乐器音响方面,在追求新的钢琴音乐民族风格和音乐效果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在音乐教学中,经常听到学生说不会弹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和理解中国钢琴作品,我想这不仅仅是钢琴演奏的技巧问题,而是存在一个认识和教学的误区。许多教师和学生都认为,钢琴是西方乐器,因此,非常注重西方钢琴音乐作品的理解和弹奏技巧的把握,而对本民族的音乐往往不重视。造成了中国人不知道怎么弹中国钢琴作品的尴尬。下面,谈谈我我在中国钢琴改编曲教学中的体会。

一、注意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感知、感悟能力

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世界民族音乐之林的一棵古老而常青的参天大树,是当今世界上最悠久而又经久不衰的东方古老音乐文化的代表。中国民族音乐风格讲究作品的“气韵”和“意境”,强调创作的“风骨”和“神貌”,注重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交流,追求艺术表述中的情感、伦理的结合与渗透,推崇艺术表现的内涵,喜好艺术形态的协调、简约与中和。具有强大的内聚力和适应力,有着共同的美学追求和内在统一性。许多学生的演奏技术很好,但他们弹出来的中国乐曲简直就是练习曲的“变奏”,根本没有表现出音乐作品的灵魂和思想,原因在于缺少民族文化与艺术的根基。

要想学好中国钢琴改编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中国音乐的感知、感悟能力,培养敏锐的乐感。乐感大致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技术性的诸如对音高、节奏、速度、力度、音色、调式、调性等要素的把握能力,这方面素质可以通过综合训练得以提高;另一方面,是对音乐本身深层次的理解、把握和表现。它是诸多因素综合的结果,是人们在相对固定的文化环境和相同文化的群体中长期不断达到地接受某种刺激和熏陶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感觉,一种审美习惯。这种非技术性的感觉,是音乐作品的隐性特色得以深刻揭示的关键。为获取和形成这种“感觉”,演奏者必须善于从中国传统音乐中汲取养分,多听,多演奏民族传统乐曲,不断琢磨,反复体会。

二、注意弹奏中国钢琴改编曲技术、技能的学习

由于我们学生从小学习的大多是西方钢琴音乐教材,接触比较多的也是西方钢琴音乐,西方钢琴音乐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和演奏技法的长期积淀,必然影响他们对中国民族钢琴曲的准确理解和演奏。因此,虽然有的学生的钢琴演奏水平已经很高了,但弹奏起中国钢琴作品,还是不得要领,不能很好的完成作品的演奏。其原因是中国的钢琴教学体制,一向是以西方的钢琴教材为主体,以表现西方钢琴作品的弹奏技巧训练为主线,没有在“中国化”方面下工夫。所以,弹起中国作品就会存在技术障碍。

如果想弹好中国改编曲,应注意让学生把中国练习曲和乐曲作为钢琴演奏技能训练的重要内容,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像:黎英海的《五声音调钢琴指法练习》、周正健的《中国民族五声调式钢琴指法练习50例》、薛维恩的《中国五声音阶钢琴练习曲》等,在这些练习曲中基本包括了弹奏中国钢琴作品所需要的各种技术。

三、注意中国钢琴改编曲中对民族乐器的模仿

中国钢琴改编曲大多是以古典民族器乐曲改编,或是以民歌或创作歌曲的旋律为素材改编的。要想弹好中国钢琴改编曲,首先,要了解中国传统乐器的音色,学会模仿传统乐器发出的音色,如:箫的暗淡悠远 ,琵琶的结实挺拔 ,古筝的清亮高远、清高淡雅 ,古琴的虚实有别 ,笙的甜美、明亮,二胡的柔和、优美。要表现这些音色,就必须充分挖掘钢琴表现力丰富的优势,注重进行模拟声音技巧技能的练习与积累。

如:《百鸟朝凤》,原为一首唢呐曲,钢琴改编曲保留了原唢呐曲的旋律特点。演奏这支曲子,要善于运用钢琴的装饰音、琶音、刮奏等技巧模仿鸟鸣和自然界的各种音响。《夕阳箫鼓》是根据民族器乐合奏曲改编而成,改编后的钢琴曲中保留了鼓、琵琶、古筝、古琴、木鱼、笛子、笙等多种乐器的声音。演奏时,要运用模拟各种器乐声音练习积累的技巧,才能表达出作品的韵味。

四、注意培养学生的演奏心理

心理因素是一切音乐表演艺术的一个重要因素,任何一种音乐表演,任何一个表演者,要取得表演的成功,都需要深入到作品当中去,达到“忘我”,甚至“无我”的境界。演奏者在演奏时必须做到中正、平和,专注于一种超越音乐本身的思想、人生的演奏境界。

进入演奏过程后,要做到“守静”。按着中正平和的要求而自然发展。要做到“精神形貌,鼓时不得外张”。即使“指下重如击石”也要“用力不绝”,即使“大速贵急”,也要“依然安闲之气象”,无“形迹之忙”。做到“重而不硬,急而不燥,高而不尖……”充分体现作品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思想。

总之,在演奏中国钢琴改编曲时,时时都要处于自控性的理性状态,时时都要把握相应的分寸感。使音乐表现中的轻、重、缓、急这些相对对立的因素相互中和、淡化,在整个演奏过程中心理上能够始终保持清净平和的状态。

董 茉、湛 洋:唐山师范学院。

上一篇:高师舞蹈基本功训练教材建设初探 下一篇:综合性学习应坚持“综合”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