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应坚持“综合”的理念

时间:2022-10-09 08:53:10

综合性学习应坚持“综合”的理念

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里,“综合性学习”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共同组成语文学习的五大板块。“综合性学习”单元的设置,是立足于语文和人文素养层面设计的整合训练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动起来,以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有所发现创新。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教学领域,首次成为我国语文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成为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那么,如何理解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特征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综合是听说读写、探索创造能力的综合。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从学习功能上看,不再单纯追求智育目标,而是要特别注重兴趣爱好、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合作精神的培养,促成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身心诸因素的和谐发展,强调的是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与整体推进。对于情感态度的培养可以说是综合性学习的重中之重。在能力的培养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综合性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综合性学习,还是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结合,也是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结合,课内的学习与课外学习的结合。学生在语文课上学到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了运用,课内的学习在课外得到延伸。

2.综合是指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以某种程度的学科的学习作为基本条件,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在新的语文课本里,语文与历史、地理、生物、自然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综合性学习可以说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语文人补充数学素养、信息素养及其它各种有益于其终身发展的素养的场所与机会,其终极目标是“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从此不再是游离于其它学科之外的一门独立学科,它既是其它各学科的基础,同时其它学科的知识又为丰富语文教学,拓展语文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提供了保证。

3.学习途径与活动方式、成果展示要综合。在综合性学习中,学习环境不再拘泥于课堂、图书馆、实验室等学习场所,而是所有可利用的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组合。其中既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又有人际互动的因素。因此,我们要改掉传统意义上的单单通过语文活动或情境模拟来达成某项能力的提高,而是想方设法,广开渠道来获取信息和资料,例如:互联网、图书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人际交往,包括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社会各类群体的交往。这意味着学生从此要走出象牙塔,广泛地接触社会,感知时代的气息。

至于成果展示,这是综合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学生的一切努力想从中得到印证。教师要千方百计让学生体验感受成功和收获的乐趣。在成果展示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呈现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可以是一副剪贴画、一份报告,也可以是一场主题演讲、一份小报,只要能够呈现学生的过程和结果即可,不必拘泥于单一、固定的形式。

4.教师有效管理、有度放手与学生自主发展的综合。综合性学习一般只提供活动的主题和少数参考资料,大量的具体的学习任务则由学生自主完成,这就给了老师和学生一个自主设计与活动的平台。新课程标准中的实施建议就明确提出:“综合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 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为,在综合性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转变,由原来的被动、机械的学习转变为自主的学习;由原来的个体学习转变为合作学习;由原来过于强调接受学习转变为探究性学习。教师要想真正尽到职责,就应考虑到放手与有效指导的问题。

5.考察评价的综合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生在活动后有完美的作品,固然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之一,但对于学生在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过程更值得关注。关注的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以利于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乐观进取的人生观和富有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它强调的是学生会学,而不一定要学会。学生哪怕有一点点进步,一点点成效,都要充分给予肯定的评价。同时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不同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力求使评价成为激发学生兴趣和调动积极性的手段。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应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旨在实现语文学习对学生素质的整体优化、全面提高。我相信,只有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能孜孜不倦地追索下去,总会有一个完美的答案的。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李 芒:《论培养学生的综合性能力》,《中国教育学刊》,2000.1。

仝菊芳:河北艺术职业学院。

上一篇:浅谈中国钢琴改编曲的教学 下一篇:拳风与人格的关系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