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对人核心素养的基本诉求

时间:2022-10-10 09:35:57

社会发展对人核心素养的基本诉求

【摘要】面向未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是核心素养模型建构的导向。从科技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文化变迁三个角度分析,学会学习、拥有社会责任感、具备信息素养、人际交往能力、拥有文化理解力、认同民族文化将是未来社会对人的基本诉求。

【关键词】社会发展 核心素养 科技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 文化变迁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34-02

近年来,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建构成为推动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建立学生核心素养模型就是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问题。在我国,由于没有学生核心素养模型,因此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养包含在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中,没有统一明晰的阐述,同时被学科化,难以体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这一要求。因此,建构我国的核心素养模型显得尤为重要。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是建构核心素养模型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试从科学技术、社会经济、文化变迁三个角度阐释未来社会对人核心素养的诉求。

一、科技发展的基本诉求

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科学发展引发人类生活观念、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科技革命甚至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变更速度加快、学科融合、全球化的特点,科技发展对人提出了新的要求。

1.学会学习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人类近30年来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占有史以来积累的科学知识总量的90%,而在此之前的几千年中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只占10%。知识总量在以爆炸式的速度急剧增长,旧知识很快过时,知识就像产品一样频繁更新换代。与此同时,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加强。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清晰地展示了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趋势:1901-1940年,单一学科的获奖成果所占比重超过50%;1941-2008年,交叉学科的获奖比重超过50%;1901-2008年,交叉学科成果占总获奖成果的比重约为52%。

伴随着知识的爆炸式增长以及学科交叉融合的加强,人们只有学会学习,保持终身学习,才能够跟上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学会学习,读写算和信息技术的使用是基础,同时个体要了解自己所偏好的学习策略及其优缺点和程度,知道如何获得教育及培训机会和帮助。学会学习,不仅仅指外在的学习,同时还包含了内心的学习――“终身学习的动机和信心,问题解决的积极态度,运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在各种情境中探求新知的好奇心和愿望”。

2.肩负社会责任感

科学技术提高了社会效能、劳动生产率和生活质量,但同时也使得技术解决的办法和技术造成的问题两者间距离加大。科学技术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负面效应及伦理挑战日益显现。培养社会责任感,从人类长远发展的角度处理人与自然、人与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以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和机器人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的运用,引发了伦理挑战。美国总统生命伦理委员会(PCB)发表了《超越治疗:生物技术与对幸福的追求――总统生命伦理委员会的一份报告》,对生命医学领域的新技术提出了质疑与批判,太阳微系统的首席科学家比尔・乔伊发表了《为什么未来不需要我们》的文章,表达了对新技术可能引发人类灭绝的忧思。技术的发展使很多人受益,也带来伤害,需要未来公民能够肩负社会责任感,以整个社会的发展为重,将新技术带来的伤害降到最低。

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诉求

1.具备信息素养

自20世纪中叶以来,新技术革命导致了整个社会从传统的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在这一社会变革中起决定作用的主要不是资本,而是知识和信息,知识、信息成为生产力的主要要素和国家核心能力所在。

1970年,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预言未来是信息世界,并且预言“未来世界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掌握信息的,一种是不掌握信息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区别是知识和信息量的区别。”后工业社会以信息为资源,信息加工是资源的主要处理模式,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生存的基本素养,它要求个体批判地将资讯社会技术应用于工作、休闲和沟通等方面,以信息和通信技术方面的基本能力为基础,接收、评估、存储、生成、呈现和交换信息,应用互联网进行沟通和协作。

2.人际交往能力

经济全球化打破了地域界限的束缚,增强了不同群体间的相互依赖和交往的深度和广度。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人们即时地进行着政治、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全方位交往,“人也就从地域性的存在走向了全球性的存在”。经济全球化下的社会分工不仅表现为国内分工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表现为国际分工的发展,流动人口不断增多。这种全球性的人员流动,使人际间的交往,特别是异质群体间的交往与合作变得更加频繁。

人际交往能力是人们对于社会交往内涵、实质、地位、作用等方面认识和实践程度的决定因素,交往品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们的交往思维和交往实践水平的高低。因此,在新的经济发展趋势下,未来社会公民需要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开展积极的自觉的交往活动,并具有倾听他人观点、从他人角度思考问题、有效控制情绪等人际交往品质。

三、文化变迁的基本诉求

1.拥有文化理解力

伴随着信息革命的不断深入,崭新的文化形式正在形成: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已经打破地域、国别和等级的界限,通过网络倾吐思想、交流感情。

信息文化是产生和发展在信息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和支柱、能同时表达语音、文字、图像的全球性文化。与以往任何形态的文化相比,信息文化超越了地域环境的障碍,实现了文化的全球化。迈克・费瑟斯通认为,全球化进程呈现出一个强劲趋势,即全球差异阶段的出现,它不仅开启了“文化的世界橱窗”,让相距遥远的异域文化直接比肩而存,而且提供了一个场所,让文化的碰撞发出更嘈杂的音调。全球化进程不是在制造文化的单一性,相反,它使我们明了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全球化要求人们以尊重和开放的心态,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和语言,具有文化理解力。

2.认同民族文化

全球化在帮助人们打开“文化的世界橱窗”时,也给地方文化、民族文化的发展带来影响和冲击。在融入多元文化的潮流中,如果没有民族文化的认同追求,就有可能消退自己,甚至丧失自己,这就是为什么“民族主义和民族认同话语在这个愈益全球化的世界上看来仍然会保持其重要性”。认同民族文化,首先是母语的认同,一个民族往往把自己全部的精神生活痕迹都珍藏在语言中,一个民族的语言总是体现着这个民族的精神;其次是对自己文化的深刻理解,热爱民族文化,理解民族文化的价值,保护、开发、使用文化资源。

面向未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是核心素养模型建构的导向。科学技术发展的加速以及科技副作用的日益凸显,使得学会学习、肩负社会责任感变得至关重要;信息素养和人际交往能力是信息时代生存的基本素养;伴随着信息文化的出现以及文化全球化,拥有文化理解力、认同民族文化成为未来社会对公民素养的基本诉求。

参考文献:

[1]刘同昌.网络学习崛起、挑战与应对[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6

[2]何传奇.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裴新宁、刘新阳.为21世纪重建教育――欧盟“核心素养”框架的确立[J].全球展望,2013(12):89-102

[4]马东明、郑勤华、陈丽.国际“终身学习素养”研究综述[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⑴:3-11

[5]杨鲜兰.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人的发展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5

[6]柴庆云等著.信息文化:人类文明的新形态[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

[7]迈克・费瑟斯通(著)、杨渝东(译).消解文化――全球化、后现代主义与认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8]成尚荣.母语教育与民族文化认同[J].教育研究,2007⑵:22-32

上一篇: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教学法的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