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复习方法攻略

时间:2022-10-10 09:19:30

中考化学复习方法攻略

〔关键词〕 中考;化学;复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3—0091—01

初中化学复习备考时间紧、任务重,大量的资料、高密度的考试让学生喘不过气来,由此产生这样一种怪现象:时间投入了,但复习的效果却不怎样好,学生反而多了一种厌烦心理。如何才能使复习变得轻松而有效呢?我个人有以下几点做法可供参考。

一、夯实基础,制作“归纳本”

分析近些年中考试卷就不难发现,许多试题都能在课本中找到它们的“影子”,不少中考题就是对课本原题的变形、改造及综合。由此可见,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对学生来说都是不可忽视的,在复习过程中必须紧扣课本,让每一位学生亲手制作“归纳本”,让学生全面看每一章、每一节的内容,然后相互交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整合、归纳出这一节的知识点、考点并写在自己准备的笔记本上。“归纳本”的使用有多种方法,有例举法、提纲法、比较法、数轴法、列表法、问题讨论法等,师生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复习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归纳O2、CO2的实验室制法时可采用对比法;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的概念,可以通过列表法归纳;对某个知识点的分析、理解可以采用问题讨论法等。“归纳本”可以弥补学生平时的很多课堂遗憾,可以查漏补缺,而且是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总结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二、利用专题,滚动复习

“专题”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否则就无所谓“专”,必须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提高复习效率。专题应以一个知识点为重点,有些专题之间也要环环相扣。我将初三化学内容按课标的五个主题分成十四个小专题,分别是专题一:空气、氧气、水;专题二:碳和碳的氧化物;专题三:金属和金属矿物 ;专题四:溶液;专题五:酸碱盐;专题六:元素和物质分类;专题七:微粒构成的物质;专题八:化学式、化合价;专题九: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专题十: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专题十一:化学与能源、环境、人体健康;专题十二:化学实验基础;专题十三:常见气体制取;专题十四: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以专题十二和十三实验的复习为例,中考化学实验题基本上是两种题型,一是考查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实验基本知识;二是综合实验,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如2013年兰州市中考化学试题第33题、35题。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还要训练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如会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气体或检验某气体的性质。再以专题十一的复习为例,从新课程要求看,新课程编写的理念是“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根据新课程理念,近几年的中考试题特别注重考查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基础内容,如2012年山西省化学中考题第5题:小丽最近腹泻,医生建议她暂时不要吃富含蛋白质和油脂食物,小丽应该选择的早餐是:A.油条和豆浆;B.馒头和稀饭;C.鸡蛋和牛奶;D.炸鸡腿和酸奶。化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例如,在复习灭火原理时,可引导学生思考:家里炒菜时油锅着火,最好的灭火方法是什么?电线发生短路而着火应如何处理?火灾意外发生时,如何自救和求救?建立专题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拾遗补缺,使复习得以升华。

三、反复练习,认真改错

在中考复习的过程中,一是每一节复习课都应设计一些练习题,习题的选择要有目的性,提高学生哪一方面的素养,深化学生对哪一个知识点的理解,教师都要了然于心,不能漫无目的地做题,否则很容易造成无效训练。二是容量要适度,片面追求大容量会导致学生消化不良、心生厌倦等问题,难以保持旺盛的求知欲。三是难度要适当,难度太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难度太大偏离了学习主题,会给学生造成负担,学生的自信心受到挑战,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效果。四是讲评要到位,习题训练时,让学生多讲讲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随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表扬、鼓励,善待学生的错误。教师讲评的语言要精确,用简洁的语言指出学生的薄弱环节,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和纠正错误。五要认真改错,不是简单地将A改成C,而是要弄清楚A、B、D为什么都不对,而C为什么就对,并找出错误的根本原因,最好找相似的题再强化训练。在错题的旁边作出记录,每周抽一点时间把错题再过一遍。六要规范训练,每年化学试卷中都会有化学用语考查,包括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许多学生审题不仔细、疏忽,简单试题也没能得分。所以平时练习时不仅要注意解题方法,更要注意答题语言的准确性,培养学生良好的答题习惯。

以上是我在中考复习过程中所积累的一些经验与心得,愿与大家分享。总而言之,我认为中考复习虽然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但只要注重基础,抓住重点,方法得当,就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上一篇:谈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运用 下一篇: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