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发展对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影响

时间:2022-10-10 06:40:40

新媒体发展对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影响

摘 要: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随着全球经济、信息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新媒体发展对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本文旨在分析研究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自身主动运用新媒体平台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自我身份的认知,另一方面,在新媒体作用下社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知也发生了改变。

关键词:新媒体;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

中图分类号:F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2-0018-0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深和社会的大转型,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劳动力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社会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新生代农民工”。2010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第一次出现了“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称谓,学术界把出生在1980年后的农民工称为新生代农民工[1]。这一类人群不具有城市户籍、年龄主要集中在16至30岁之间。目前,在外打工的 1.5 亿农民工群体中有 60% 是新生代农民工,大约有1亿[2]。显然,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当今社会劳动力中的重要力量。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所带来的弊病以及社会资源分配的差异,使得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和现实社会始终存在不少疑惑。我(新生代农民工)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通过对网络、移动通讯、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运用,对自身现实生活的看法和自我身份的认同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另一方面,新媒体也促进了社会效率与公平的发展,通过新媒体的聚变传播和互动,社会普遍形成了宽容、理性和比较客观的评价标准,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较以前相比更容易被城市其他集体和社会认同。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

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老一辈农民工问题的延续与发展,从本质上来讲,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当下我国政治、经济、社会体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性产物,虽然在工业化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今天,城市和乡村边缘不断被弱化,城乡间的交流与互动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乡村城镇化的进程也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由于城市的社区生活融入较为困难,有关新生代农民工的诸多问题仍然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与重视。

相比于老一辈农民工而言,新生代农民工既继承了老一辈农民工的一些传统特质,同时又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比起老一辈农民工,他们接受了更多的基础知识性教育或是职业技能培训,具有更高的劳动和学习能力,能够从事更多样的职业;他们平均年龄较低,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具有更高的市区生活融入能力;他们的思维方式与习惯以城市生活为坐标,成长经历趋近于城市的同龄人,对城市的归属感要高于农村,不同于老一辈农民工的城市过客心理,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追求的是在务工城市长期稳定的居住、生活;外出就业的动机从“改善、提高生活质量”向“体验生活、追求梦想”转变。从这些转变中可以看出,他们无疑比传统农民工更加注重自己在城市生活中的地位以及生活质量,追求更高的身份认同;他们普遍缺乏从小接触农业生产的经历,和城市同龄孩子一样被娇惯,因此缺少父辈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但他们对精神、文化生活上的诉求要远远高于老一辈农民工;他们需要在城市务工期间解决居住、婚姻、生子、教育等一系列生活问题,这无疑就加深了农民工相关问题的复杂程度。

在以往的调查研究中,新生代农民工通常不是被当作一个正常的群体而是被当作一个问题群体来研究,笔者认为这跟“妖魔化”传统农民工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但事实上,与传统农民工不同,新生代农民工外出打工的动机主要是寻求个人发展,并不满足于现实,并不像父兄辈单纯为了解决自身和家庭的温饱问题,更注重个人的发展,呈现由“生存心态”向“发展心态”的转变,其职业发展充满梦想或期待[3]。他们经常主动通过上网、看书、看电视等方式进行学习、积极参加社区各种政治、文化活动。这充分体现出新生代农民工比起传统农民工来讲个人素养更高。同时,新生代农民工有着更高的人生追求和生活理想,在其遭遇到各种不公正的蔑视甚或是被错误标榜时,他们毅然坚定的进行着“为被城市社会正确承认而斗争”的努力。因此,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问题在种种问题之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的现况

身份认同主要指某一文化主体在强势与弱势文化之间进行的集体身份选择,由此产生强烈的思想震荡和巨大的精神磨难,其显著特征可以概括为一种焦虑与希冀、痛苦与欣悦并存的主体体验[4]。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就可以算是一种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间的碰撞,当然后面的部分用来描述这一碰撞并不十分恰当。我们可以从该理论辨析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身份认同”与“社会身份认同”之间的碰撞。

“认同”可以拥有不同的定语,形成多种形态的“认同”。就个人而言,认同同时表现为两种面相,即“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前者指涉“存异”,即“自我证明”和“自我预期”,后者指涉“求同”,即“去个性化”[5]。在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时,我们必定要研究其自我心理状态的生理体验,当然也必须同时研究社会,或者说是城市社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认同感。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包括“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两个方面的内容。自我身份认同是指一个主体主观上对自身的认同程度。在一定意义上,自我认同是对自身社区融入的一种主观满意程度与自我评价;同时,它又包括主体在一段时期之内的自我意识,如自信、自卑等最基本的状态。

(一)自我身份认同

自我认同往往能够通过主体的行为体现出来。在以往研究中,常常提到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等特征。因为其受过更高的教育,对自身就会有更高的要求与期待,因而就具有更高的职业期望值,对自身的就业岗位和单位正规程度有更高要求。新生代农民工多从事于服务业、制造业、纺织业、电子业等第三产业,同时,他们更加注重职业的工资待遇,更加关注员工福利信息,这就说明,他们并非只是追求一份工作,而是追求自身的发展机会。

在对工作各方面追求不断提高的同时,他们的维权意识也较老一代农民工大大增强,维权方式由被动表达逐渐向积极主动的表达方式转变。这恰恰体现了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身份认同的提高,他们认识到了自身对城市建设的重要性,从而更加愿意、也更加期待能够得到更高的待遇。在他们发现所在单位无法满足自身要求或损害了自身利益时,他们不会像老一辈农民工一样选择默默忍受,而更多的倾向于跳槽和寻求法律援助。新生代农民工比起老一代农民工也有着更强的平等意识,他们早已不满足最基本的获得平等就业的权利,而更多地追求劳动和社会保障权、教育和发展权等更高层次的权力。

实际上,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认同提高不仅仅是工作追求的提高与权力意识的增强,还体现在对于金钱之外的事物的追求上。老一辈农民工更多地抱着“养家糊口”的思想进城务工,而如今的新生代农民工则很少有这种想法。他们不仅仅只是注重金钱,还提高了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情感体验的要求以及文化教育的要求。他们有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奋斗。参与更多的社区文化生活,以求更快地融入到城市社会中。对自身的职业发展也充满着更多的期许。

(二)社会身份认同

社会认同就是行动者对其群体资格或范畴资格积极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价值承诺[6]。新生代农民工从农村走向城市所带来的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在主、客观两方面上重新定义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身份,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相关的社会问题,作为城乡二元结构分层多元化的一种特殊体现,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身份认同问题对于其阶层的形成与归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对以往对新生代农民工研究的回顾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研究人员只抓住了社会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等大的社会背景之下对农民工群体身份认同的影响,而较少有抓住社会发展的具体方面对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做具体阐释。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新媒体发展对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有着显著影响,而两者之间极强的相关性也逐渐通过越来越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报道表现出来。

三、新媒体对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影响

媒介是我们的经验世界变革的动因,是我们互动关系变化的动因,也是我们如何使用感知的动因——这里所谓感知是经过媒介延伸的感知[7]。 大众媒体对人们思想观念以及观点态度的形成与改变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是个体价值观念的重要来源之一。

在传统媒体占据大众传播主流的时代,媒体在信息来源空间上的狭窄以及报道比例的失当时而有之。传统媒体我们可称为“城市媒体”,由于其大多为面向城市居民生活的晚报、都市报。真正为农民工所办,替农民工说话的媒体几乎没有,这种媒体报道的失衡使得农民工形象成为了一个固定的形象,称之为“刻板印象”,究其缘由,我想可以归结到以下这一方面:传统媒体过于追求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公正,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看待农民工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只能看到对老一代农民工的各种负面、妖魔化的报道,用一句非常刻薄但却十分真实的话来讲“城市需要的是农民工廉价的劳动力,却不需要农民工参与城市生活”,在这种媒体报道造成的社会认知下,老一代农民工也很难会有更高的自我认知,他们成了单纯的城市工作参与者。

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这个问题也在逐渐被解决,新媒体的即时性、交互性使得信息资源超速流动,使得以传统媒体为主的“城市媒体”变成了真正的大众媒体,在具有客观、真实等特性的同时更具有了人性化的特点,其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报道也愈加丰富、多样。换句话说,新媒体在改变农民工在大众心目中的“刻板形象”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改变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知,虽然还是没有将新生代农民工视作城市生活的参与者,但仍具有巨大进步意义。

新媒体是指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已然成为了社会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讲,它更是一个新型的、重要的社区融入方式。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主动接触新媒体、运用新媒体,新媒体使其能够更快地接受到城市文明的影响,使他们的价值观更加趋于城市同龄人。另一方面,新媒体也提高了他们的话语能力,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将自己的心理表达出来,从而得到更多关注。由于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其对社会的影响不容小觑,它们更加客观正面地报道相关事实,从社会反响角度出发使越来越多的人们重新审视了农民工身份认同问题,并愿意给予尊重和帮助。

新媒体对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影响还体现在社会舆论这一方面。在社会舆论的引导和形成方面,媒体力量无疑是最重要的工具。反观传统媒体缺少群众参与和互动平台,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在这方面做的算是相对不错的。大众媒介所展现的并不是受众的规模,而是人人参与的事实。 自动化条件下的商品产业和娱乐产业的结构特征有共同之处,二者都接近于瞬息万里的信息条件。自动化不只影响生产,它还影响消费和市场机制的每一个阶段。因为在自动化电路中,消费者又成了生产者,他酷似马赛克形态电讯的读者。在读报的过程中,读者自己就在生产新闻,或者说读者自己就是他生产的新闻。由于网络数字化信息时代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百姓也能成为实时报道的自媒体,并且他们的报道更加直接、实时,虽然不可避免主观因素的加入,但为我们正视农民工群体起着不可忽视的舆论影响。同时,新媒体也不断增加与传统媒体的合作,给农民工群体提供更大更广的舞台,促进其良好社会形象的树立。如近年来流行的“草根文化”即说明了新媒体给农民工带来的身份认同的变化。通过网络视频走红的“旭日阳刚”组合,因为“煤球舞”走红的“煤球哥”李新义等等,他们都代表了农民工自强不息努力融入社会生活的积极向上的态度。另一方面,新媒体也逐渐将目光投向农民工等社会弱势群体,例如中央电视台综艺节目《星光大道》,它以“百姓自娱自乐”为宗旨,为大众提供了展现才艺的舞台,还有更加多种多样的电视节目都为农民工提供了诸多展示自己、实现自身理想的平台。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新媒体对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影响正朝着积极的方向变化。

并且我们可以将新旧媒体再做一次比较,传统媒体是通过社会精英的对话和独白来确定农民工形象的,农民工无法公开发出自己的声音。在新媒体中,避开了精英们的对话和独白,农民工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使得媒体对农民工的报道多样化。

新生代农民工学习运用新媒体就如同他们学会说普通话、改变自己的穿着打扮、更加关注社会政策、动态一样,是一种提高其自身身份认同的途径。新生代农民工比起老一辈农民工表现出更强烈的对城市生活的向往,他们渴望被认同,更加积极地参与各种社会活动,而新媒体以其形式丰富、互动性强、性价比高、推广方便等特点迎合了新生代农民工的需要,他们积极地运用新媒体,将新媒体作为他们了解城市生活的一种有效方式,也作为他们融入城市社会、展示自我的舞台。而新媒体反过来同样也通过关注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谋求更深刻、全面的社会反映能力。

四、新媒体在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中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大众媒介是社会的神经中枢和社会力量的源泉,它不仅以其特有的视角和特定的密码报道社会、解释社会、分析社会,还以它独立的意志和价值标准来影响社会、建构社会和引导社会[8]。

新媒体的发展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高度,大众媒介不仅要追求经济利益,还要承担相应的社会教化责任。在这个契机下,农民工阶层逐渐被媒体所关注。新媒体发展对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有着越发重要的作用。

一是从感恩心态向问责心态转变。社会、单位对农民工的福利、待遇刚性化,使新生代农民工的态度从“感恩心态”转变为“问责心态”。新生代农民工将有更强的权利意识,也更加注重自身权益的维护。

二是从话语型媒体向互动型媒体转变。新媒体将是更加亲切,更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一种媒体形态。比起旧媒体缺乏互动的弱点,新媒体可以更多地与新生代农民工交流,更多更好地满足社会现实、广大弱势群体的需求。

三是从赞扬性文化向批评性文化转变。新媒体能够更深刻、更透彻地挖掘现实存在的问题,不再一味地表扬,而是将批判性文化作为主体,发现问题,承认问题,寻求积极的道路解决问题是新媒体的一大特点。而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恰是可以通过新媒体发掘并曝光,最终得到解决的具体问题。

四是更为客观、公正的媒体平台。在传统媒体的报道中,农民工形象更多的是刻板的、负面的。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则逐渐趋于客观、理性。这就为农民工提供了一个公平、公正、客观、全面,没有狭隘成见的新的媒体平台。

参考文献:

[1] 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J].社会学研究,2001(3).

[2] 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N].工人日报,2010-06-21.

[3] 刘启营.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心态及其影响因素[J].当代青年研究,2012(10)

[4] 陶家俊.身份认同导论[J].外国文学,2004(2).

[5] 李友梅.社会认同:一种结构视野的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 方文.学科制度和社会认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7] (加拿大)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0.

[8] 邵培仁.媒介舆论学:通向和谐社会的舆论传播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我国体育明星参与慈善事业现状研究 下一篇:当今影视批评生态现状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