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语境中的农民工子女

时间:2022-08-13 05:09:17

【前言】媒体语境中的农民工子女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中国掀起了数量庞大的人口迁移浪潮。农民工是指具有农业户口身份却在城镇从事非农生产活动的群体,其自身具有农民和工人的两种属性。农民工在流入地和流出地间的双向流迁状态和他们对流入地城镇和流出地乡村的...

媒体语境中的农民工子女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城市中的农民工随迁子女数量大幅增加。近年来,农民工随迁子女在社会融入过程中遇到不少问题,这一群体的教育问题、生存状况、心理健康日益引起公众和媒体的关注。媒体对于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与报道,对于维持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重庆媒体中对农民工子女的新闻报道进行定量和内容分析,概括了当前报纸对农民工子女生存现状报道的不足,并对农民工子女报道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新闻报道;媒体角色;生存现状

中图分类号:G2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13)06010003

一、引言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历史上列强的侵略造成了沿海与内陆地区城市化不均衡,20世纪50年代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反城市化趋势,以及庞大的人口压力,注定我国的城市化是一个漫长又复杂的过程,而农民工和农民工子女正是这一过程中的特殊产物。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中国掀起了数量庞大的人口迁移浪潮。农民工是指具有农业户口身份却在城镇从事非农生产活动的群体,其自身具有农民和工人的两种属性。农民工在流入地和流出地间的双向流迁状态和他们对流入地城镇和流出地乡村的双重归属,使其在人口分类中既有别于其迁出地的乡村人口,也难以归入其迁入地的城市人口,成为我国当今社会一个既跨越城乡界限,又与城乡有着密切联系的人口类型。近年来,这一群体在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其边缘化的生存状态已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1]。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国流动人口规模已达到261 386 075人。2010年,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联)、全国心系好儿童系列活动组委会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显示,目前内地农村留守儿童已达5 800万人,14岁以下的约有4 000万。但是,中国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和户籍制度却使得这一特殊群体遭遇到入学难等实际问题,社会问题日渐凸显[2]。

随着城市人口的持续增长,有限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就业机会都成为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的壁垒。城市的高速发展离不开辛勤工作的农民工,但其子女的未来却是未知数――随农民工入城的子女能顺利融入城市,享受公平教育和医疗服务吗?留守儿童如何面对成长中的父亲或母亲的角色缺失?都说别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现实却极有可能是,农民工的子女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这些现实的矛盾,我们既不能阻止它们的出现,又不能忽视它们的存在,它们就像一根坚硬而柔韧的刺,扎进这个日益富饶的国度,无形中影响着城市里生活着的每一个人。

作为社会公器的新闻媒体,理应是为农民工子女搭建话语平台,帮助他们全方位融入城市的工具。在现实生活中,新闻媒体的作为如何?《重庆晚报》的网站中收录了《重庆日报》、《重庆晨报》、《重庆晚报》、华龙网、新华网等重庆主流媒体中的新闻报道,内容比较全面。我们在《重庆晚报》网站中,以“农民工子女”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搜索出发表于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新闻报道,将其作为研究对象。笔者以定量分析和内容分析的方式,主要抽样考察了重庆的5家报纸(《重庆晚报》、《重庆晨报》、《重庆时报》、《重庆日报》、《重庆商报》)关于农民工子女的新闻报道,发现以报纸为例的新闻媒体在报道农民工子女这一特殊群体时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二、新闻媒体在报道农民工子女时存在的问题(一)面目模糊的农民工子女群体

以农民工子女为关键词,以2010年到2012年为搜索限定时间,这5家报纸共抽阅到162篇相关报道。从报道时间来看,主要集中在新学期开学、六一儿童节、农民工日、学生寒暑假及两会期间等时段,媒体的议程设置基本与政府议程相符合。

从报道选题来看,对教育公平的关注占绝对地位。关于教育公平的报道共64篇,占总报道数的39.5%。近年来,教育公平问题一直是社会热点话题,农民工子女随迁中面临的择校费、学费等问题亦为新闻媒体所关注。特别是十报告提出的“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反映出我们政府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视。由政府、志愿者或企事业单位组织的关爱农民工的公益活动是另一个报道热点,如《重庆晚报》报道的《工行重庆市分行“关爱农民工子女”活动启幕》。此类报道共47篇,占到统计数据的29%。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一些重要议题,各家媒体显示出重合趋势,如对全市妇女儿童工作会议这一议题,各家媒体分别从不同角度给予了报道。

从新闻体裁看,本次抽取的新闻报道中新闻体裁大多为消息,少有深入性的评论或人物访谈,没有一篇属于通讯或调查性报道。许多新闻只是简单的教育政策或解读,关于农民工子女的部分更是占很小的篇幅,不少报道中只是一句话带过。

从报道对象看,对于流动儿童的报道占绝对优势。进城农民工子女大致分为三类:(1)夫妻分居型,即夫妻中一方进城打工,另一方留守农村照顾子女;(2)夫妻子女分居型,即夫妻双方进城打工,孩子成为留守儿童;(3)全家外出型,即夫妻双方带着孩子进城打工,孩子成为流动儿童。在本次抽取的162篇报道中,关于留守儿童的报道只有17篇。总体而言,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明显少于流动儿童。

综上所述,由重庆这5家报纸近3年关于农民工子女报道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我市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新闻报道比较单一,新闻报道多选择从党和政府以及城市居民的视角与话语出发,难以见到农民工子女的具体形象,缺乏农民工子女主观感受的表达。农民工子女被塑造成为受到政府和社会关注、需要帮助的弱势形象,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诸如社会融入情况、医疗保健体制的不完整、未来的出路、成长中的监护人角色缺失以及城乡物质条件带来的心理落差等问题却鲜有提及,而这些也是需要被关注、讨论与解决的深层问题[3]。农民工子女作为面目模糊的群体被笼统表述,这些报道中的诸多盲点理应引起反思。

(二)被忽略的精神需求

对农民工子女面临的问题进行细分,“流动儿童”主要面对的是社会融入问题,“留守儿童”则主要面临监护人角色缺失的问题。

农民工子女随父母流动至城市,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同时经历着社会化和城市化两个过程,大众传媒则在这两个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些报道中,媒体反复强调农民工子女作为被帮助对象,努力融入城市的过程,却难以觅得任何对农村社会价值观、社会亲情关系等乡土文化的再现与表述,融入被简单定义为单向度的同化过程,城乡文化的多元性与差异性被忽视与抑制[4]。

社会融合是个体和个体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或不同文化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并以构筑良性和谐的社会为目标[5] 。社会融合是一个复杂的多方面的过程,包括外来移民的身份认同、社会融入、社区融入等。首先,作为外来人口的农民工子女群体,他们跟随父母迁移到城市,变化的生活环境带来了身份认同的困惑,即到底自己是城里人还是农村人。其次,在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中,同辈群体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这些孩子与家庭以外的同龄伙伴交往状态、交往过程中的主动性、感情状态都是值得探究的问题。最后,农民工子女对流入地是否存在社会认同,是否对所居住的社区有归属感,居住社区是否将其当作成员看待,这些农民工子女的社会融入情况在本次抽样的新闻媒体的报道中却鲜有提及。

社会融入中还应当引起关注的是大龄流动儿童的出路问题。流动儿童随农民工父母迁徙至城市,在长期的城市生活中,他们没有在故乡生活的经历,对故乡的感情日渐生疏。但曾在城市生活的经历又让他们几乎不可能回到故乡,重新过相对贫穷落后的生活,这种夹缝中的生活状态以及其引起的相关问题也未曾引起媒体的关注。

留守儿童面临的主要是监护人角色的缺失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在父母外出时有失落感,社会交往出现困难,性格上自卑、内向、胆小,产生厌学情绪等。这些心理问题在本次抽样的新闻报道中没有提及。此次抽样调查的新闻媒体似乎倾向于将留守儿童群体塑造成为仅仅需要社会在物质上进行援助的群体,对于其精神需求却避而不谈。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此次抽样调查的新闻媒体对于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报道角度较为狭小,强调其对物质援助的渴望,忽略了其精神上的需求。对于进城农民工子女这一特殊群体来说,新闻记者应当有一个全面综合的观察视角,全方位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

(三)值得思考的媒体角色

作为社会变迁的记录者和参与者, 新闻媒体通过新闻报道记录农民工及其子女的生存状况, 同时通过自身的话语体系构建起受众对于这一群体的主观印象,影响这一群体与所谓“城里人”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媒体在对这一议题的报道中,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首先,在报道中应该打破思维定势,不要仅仅把农民工子女置于接受“城里人”物质帮助的弱势地位。应该看到,通过勤奋和努力,农民工及其子女可以改变他们自己的命运,过上物质优渥的生活。新闻媒体过度关注对农民工子女的物质援助,极有可能让这一群体的社会弱势变为媒介弱势。“城里人”不断接触类似的信息,不会把农民工子女视为与自己平等的主体,也不会发自内心地尊重和理解他们,更不论提升和改善其地位。传播学中的“镜中我”概念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6]。农民工子女长期从媒体或是“城里人”中接受类似的负面信息,也会得到悲观的自我认知。

其次,无论是留守儿童,还是在城市就读的农民工子女,他们不仅有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而且有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只有兼顾这两方面的报道,才能全面反映他们真实的生存状态。从这次抽样的几家报纸来看,媒体扮演的更像是“恩惠施予者”的角色,而不是“观察记录者”的角色。新闻媒体应当全面观察、记录农民工子女的生存状态,以平等的视角进行报道。

三、结语

针对这些现实问题,笔者认为,新闻媒体要给农民工提供发声平台,例如可以在报纸上开辟相应的栏目反映他们在城市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此次调查中,五家报纸涉及到类似的报道有5篇,问题主要集中在教育公平问题上,如农民工子女是否需要缴纳择校费等[7]。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我党在新闻宣传工作中一贯大力提倡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在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化的当今社会,在工业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坚持新闻的“三贴近”原则,更是新闻媒体践行“三个代表”、促进构建和谐社会的力量源泉和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法宝[8]。如果新闻媒体在农民工子女问题的报道中能够坚守这三个原则,相信新闻报道会更贴近农民工子女的生活,也会更加充满人文关怀的精神。

参考文献:

[1]朱宇.农民工:一个跨越城乡的新兴群体[J].人口研究,2005(4):36.

[2]高宜新,刘海鑫,李腾娟.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管理制度探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7680.

[3]董章琳,张鹏.城市农民工社会融合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重庆市1032名农民工的调查[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925.

[4]罗安平.传播媒介在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过程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记者,2011(7):6869.

[5]吴新慧.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入状态分析――基于杭州的实证调查[J].经济论坛,2009(8):103.

[6]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82.

[7]周晓唯,魏召君. 我国农民市民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2126.

[8]丁山.农民工报道中的人文关怀[J].新闻前哨,2008 (5):6061.

上一篇:杨浦有“民”才稳、有“民”才富、有“民”才... 下一篇:大鳄鱼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