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诱思探究教学”模式的构建

时间:2022-10-10 06:23:18

生物“诱思探究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序或阶段。随着教学论的发展,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从时代的发展看,新模式在教学思想上应注重启发式教学,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学生科技素质。据此,笔者所在的东营职业学院构建了生物“诱思探究教学”模式。该模式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观察实验,阅读理解教材,独立解决问题,探究规律,来有效地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尤其是科学探究能力。

一、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1.哲学理论依据。事物发展的根据在于事物自身的内因。学生的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发展的内因和根据在于学生学的内因,教师的教则是上述过程的外因和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才能产生效果。

2.思维科学理论依据。诱思探究教学能不断增强学生思维过程的因素,加速顿悟灵感和思维自组现象的出现,有利于学生在主动进行的观察实验、阅读、探索与解答问题过程中,尽快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3.系统科学理论依据。学生个体和群体各自构成相对独立的系统,同外界环境(主要是以教师为指导的教学环境)进行以知识、信息为主要形式的能量交换,从而使学生个体和群体的能量――智能开发的水平不断提高,不断优化,进而体现出学可促导,达到教、学双方这个更大系统的发展过程的优化。

4.教育心理学理论依据。诱思探究教学槟弃“保姆式”和单纯的“学生中心”,既让学生积极主动参加获得知识的过程,靠自己努力去解答问题,又要教师适时启发诱导和归纳讲解,做到“学”、“导”结合。

二、模式运作解决的主要问题

1.主体作用和主导作用的问题。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教学则是达到这一发展的最佳途径。因此,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的内因为依据,创造外因,以激发和完善学生的内因为宗旨。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过程,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纯粹发现式,而是在媒体,特别是教师导向性信息的诱导下的主动探究式。在学生探索研究过程中,教师导向性信息受到注意选择,从而与原来的认识结构建立联系,相互作用,得到同化或顺应。而教师的导向性信息则在于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参与感,促进学生真正成为主体。因此,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主体作用,必须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发挥主导作用,则是为了转化为发挥主体作用,本模式正是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2.重结论,轻过程和方法的问题。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从理论方面阐述了探究学习的必要性。他认为,传统理科教学的特点是大量灌输权威性的事实或有关科学原则的教条,学生学习理科只是了解这类学科的事实与结论。然而这些科学事实与结论是怎样产生的,学生掌握探究的态度和方法被忽视了。诱思探究教学模式不仅重视结论的获得,而且重视结论获得的过程,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学。教学中教师不只是让学生知道一个科学的结论,而是让学生领略到科学家发明与创造的过程。这样学生经过多方面的探究,既能形成积极的探究态度端正,又能学到学习方法。

3.重知识,轻智能的问题。诱思探究教学模式具有时代特点。它适应知识激增和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时代要求,把教学从传授知识为主转移到通过掌握知识重在开发学生智力的新轨道,使学生不仅能提高书本知识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新编生物学(师范或中学)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讲述结论之前一般都安排观察与实验的内容,诱思探究教学模式适应新教材这种教学思想的转变,即变过去的验证性试验为探索性实验,变过去的被动接受学习为探索学习,着力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能力。

三、模式特点和操作说明

1.模式特点

第一,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克服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弊端,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指导思想。

第二,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强调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突出教学的师范性和示范性。

第三,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开发了学生的智力,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2.操作说明

第一,情景激疑。是整个过程的开始,通过设置一些问题情景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和进行多方面的思考,使外来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主动状态,以迅速进入主动探究学习过程。须注意的是,所提问题既要体现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又要难易适度,形式新颖,并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第二,诱导探究。是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最关键的一步,又可分为以下四个小步骤:其一,指明方法。教师指明所提问题的解决方法,包括提供生物直观教具(如挂图、模型、标本、实物、幻灯片、投影片、电影片、电视录相片、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等)或实验教材及用具等,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实验指导。其二,学生探索。学生按照教师指明的方法进行阅读教材、观察或探索试验。学生在或地生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思考,对所探究的问题尝试作出解答,获得初步认识。同时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观察方法,掌握实验的技能和技巧,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注意启发学生和诱导学生对已获得的感性认识进行认真的分析和归纳。其三,学生讨论。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在观察探索过程中获得初步知识,使之对观察试验结果的分析,对概念和原理的认识更趋于标准、完整和深化。教师注意给学生以恰当的启发和引导,鼓励学生对不同的看法进行讨论,不断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提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其四,师生归纳。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归纳整理,最后再由教师归纳总结,使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同时注意指导学生掌握归纳和总结的方法。

第三,迁移运用。此是对学生已初步获取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运用和及时强化的一步,目的在于巩固所学知识,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和灵活运用,强化记忆,提高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课业负担。同时也是一项很好的学生自我反馈,使其对学习效果有一个鲜明的自我评价,及时弥补学习上的漏洞。教师巡回观察,初步获得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安排。

第四,检查反馈。此是对整个教学效果的系统反馈,以测验的形式及时了解学生的达标程度,并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修正或调整教学活动。其目的不是单纯为了考查学生进行记分,而是为了调控教学过程,完成教学目标。

笔者研究构建生物学学科课堂教学优化模式的过程中,首先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学习,先后学习了哲学、思维科学、系统科学、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现代教学理论,学习论的基本知识,还学习了中外模式范例等,大胆借鉴了其中一些已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模式的基本构建方法,并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创新。该模式还须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检查,还有待进一步修改完善,以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作者单位:东营职业学院教育系)

上一篇:高职高专语文教学中心理问题的探讨 下一篇:高职院校“通信系统原理”课程教学改革问题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