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10-10 12:21:49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内部控制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已历经百年沧桑,其理论和实践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内部控制得到中国企业的重视,只是近几年的事情,近年来中国政府相继出台了许多有关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以解决当前一些企业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混乱,控制弱化并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但由于中国企业的管理基础比较薄弱,存在控制环境不良、风险意识不强、内部控制执行不力、信息沟通不畅、内部监督不力等,所以中国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主要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研究。

关键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3-0175-02

收稿日期:2013-08-19

作者简介:刘丹(1977-),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会计师,从事企事业单位财务成本管理研究。

一、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环境和监督机制不完善。内部控制环境是指一个企业的基调和氛围,对内部控制形成外部约束,并直接影响员工的控制意识。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的第一要素,被视为其他控制要素的基础。控制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管理层的经营理念和经营风格,企业员工的道德价值观和工作胜任能力,管理当局的授权和职责分工方法等。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和控制制度的有效运行,有赖于企业内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COSO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把控制环境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从目前中国情况看,特别是大多数国有企业改制后,虽然形式上也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但由于产权不明晰,未能形成有效的内部权力制衡机制,从而使内部控制制度不能有效运行,权力失去监督,出现了会计信息失真、管理者专权独断和内部人相互勾结、等问题,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2.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企业在业务流程内部控制方面,资产控制和授权控制的漏洞较大。从中国企业的现状来看,企业风险意识并没有提高到应有的高度,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卖方市场的水平上,没有形成风险意识,更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在实际工作中,管理层在制定各项内部控制制度时往往就事论事,注重每一业务活动的具体细节,忽视各业务环节的关联性及风险的交互影响,更缺乏站在企业战略和整体风险的高度来考虑各制度的具体内容。不少被投资企业没有建立健全必要的财务管理制度,客户评价制度,合同管理制度等用以防范经营风险的内部控制程序,有的企业虽然制定了一些内部控制程序,但常将其作为一种摆设,内部控制体系流于形式。

3.企业文化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制度依存于企业而存在的共同价值观念的组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执行有赖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支持和维护。因为企业文化是培养诚信,忠于职守、乐于助人、刻苦钻研、勤勉尽责的一种制度约束。在良好的企业文化基础上所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必然会成为人们行为规范,从而才能很好地解决因制度失灵而产生的种种问题。长期以来,中国企业形成了重人情、重过程、多变通的管理文化,使主要依靠制度、程序、记录和标准化的内部控制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国有企业的内在文化弱化了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

二、国有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对策

1.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规范的董事会制度。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健全决策机制的客观要求。从2004年起,国务院国资委连续组织开展了19家中央企业建立规范的董事会试点工作,通过试点,促使企业通过建立规范的董事会结构,完善了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探索决策权和经营权分离机制,有效解决了“内部人控制”问题,构建科学的决策体系,明显地改善了内部控制环境,初步形成了内部制衡体系。同时,董事会试点工作也带动了中央企业整体积极完善治理结构、改善内部控制环境、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在中央企业的带动下,国有企业整体在推进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方面也取得了积极成效。

2.构筑严密的内控体系。严密的内控体系,可以包括相对独立的三个控制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企业一线“销”全过程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有关人员在从事业务时,必须明确业务授权和应承担的责任。第二个层次是在业务执行过程中,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查防线,对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复核和周期性核查;对重要业务,内部审计部门等要亲临现场并交流;会计部门设立一个复核专业岗位,配以责任心强、工作能力全面的人员担任,将监督结果直接反馈给财务部门负责人。第三个层次是以现有的稽核、审计、监察部门为基础,建立以“查”为主的监督防线。这三个层次构筑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于及时发现问题、防范和化解企业经营风险,具有重要的作用。企业因人为判断、串通舞弊、越权管理、执行不力、权衡成本与效益等可能导致内部控制失效。由于内部控制存在上述固有局限,在进行内部控制评价时,应当立足于“合理保证”的概念,不应不切实际期望内部控制能够绝对保证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内部控制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对评价人员素质有严格的要求。企业应根据自身条件,建立长效内部控制评价培训机制,提高评价人员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保证评价工作质量。

3.推行有效奖惩机制,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定期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及其奖惩是一种实现上述目标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对于严格执行内部控制的,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并且与职务提升相结合;对于违规违章的,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并且与其职务降撤挂起钩来。最终建立一个不因随着总经理人选的更换而更换的高层次、高效率、各方联动的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好企业文化也是提升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企业文化在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一个好的企业文化,可以给企业员工带来一种昂扬的精神和持久的活力,使企业员工在愉悦的企业文化氛围中努力工作。有了这样的企业文化环境,就可以催生出企业员工对企业的真心热爱和用心做事。有了这样的员工,就可以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阻止企业的衰败发生。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高级会计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责任编辑 吴 迪]

上一篇:如何健全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 下一篇:新时期中国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