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是可以避免的

时间:2022-10-17 11:51:16

癌症是可以避免的

或许该从坏消息说起,而最坏的消息莫过于统计数据。目前我国每年有超过150万人死于癌症,每死亡5人中,就有1人是因为癌症。近30年来,世界癌症发病率以年均3%~5%的速度递增,已经成为夺去人类生命的第一死因。据数据预测,在未来几十年,全球范围内癌症的发病率将从2008年的1270万增加到2030年的2220万人。

此外,坏消息还包括:近10年、20年,中国癌症的总体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在明显上升,其中女性上升的幅度大于男性。与此同时,我国的癌症谱系也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局面,常常出现在不发达国家因生活水平低、环境与卫生条件差而引发的“穷癌”比例未能得到抑制,发达国家常见的因营养过度、生活优裕、生活方式不健康而引发的“富癌”也呈频发趋势。

一个国家的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高低,与综合的社会保障和公共卫生水平有关。它不仅考验整个社会的生活水平、环境与卫生条件,也考验着整个社会的知识理解与认知能力,考验着由此产生的整个社会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

41年前,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对癌宣战”。在当时各种社会力量的推动下,尼克松曾经发出激情洋溢的宣言:“时机到了,之前全国同心协力分裂原子、将人送上月球,现在我们该将这份心力用在对抗这可怕之症上了!”对癌症宣战意味着国家癌症所成立,意味着癌症研究者可以动用大量联邦资源,也意味着900亿美元的资本投入。但这一切并没有换来人们期待的那种神奇药丸,甚至困扰研究者的种种问题至今也依然未能解决。

抗癌之战带来的是另外一种胜利。美国各地研究机构与医院癌症中心得以广泛建设,为癌症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学术基础;美国某些癌症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持续下降,为攻克癌症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还有什么比降低国民死亡率更重要的指标吗?

为了理清癌症的本质,科学家经过漫长的努力,终于发现癌症是一种基因病,源自基因损伤、突变累积的结果。年龄越大,基因损伤累积越多,出现癌症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所以癌症在某种程度上又被称为一种老年病。这说起来矛盾——正因为人们活得更加富裕、更少受到其他疾病的威胁,反而更容易患癌。

事实上,我们的健康反映了我们生活经历的总和,大部分癌症的发生是因为我们经历了什么——我们在哪里出生、有没有接种疫苗、我们吃了什么、住在哪里、在哪里从事何种工作、那里的环境有没有被污染,生了病能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有没有遗留下病患?我们DNA的链条如果受到了过多的伤害,就会像橡皮筋一样“砰”地断裂。从某种角度来看,我们的身体是社会和生活方式的一面镜子,癌症是我们生活中好事情和坏事情综合起来的结果。

除了不可避免的衰老和衰老所累积的基因突变之外,流行病学家把癌症的发生和风险归因于文化变量。这样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由感染引起的癌症在公共卫生欠佳的不发达国家是22.9%,而在发达国家是7.4%;为什么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感染相关的癌症在逐步减少,但与生殖、饮食和激素等因素有关的癌症逐渐增多。

正是在逐年累积的认识论的基础上,我们开始觉得,癌症是可以避免的——只要能摆脱贫困与落后,重新拥有洁净的空气、纯净的水和健康无害的食物链,拥有安全的社会生态与公共卫生环境;只要能持续减轻社会生活对人类生活的压力,享有更多的医疗保障与科学投入,就可以避免很大一部分癌症的发生。从进化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我们所有的疾病都是自身的基因遗传与飞速发展的社会及生活习惯极度不匹配的结果。如果人类决定努力应对,那么很多债务真的可以被豁免。

按照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流行病学研究室主任乔友林的说法,我国总体癌症死亡中的57.4%其实都是可预防与避免的,明显高于全球35%的平均水平。“与慢性感染和烟草有关的癌症风险分别是29%和22%,这两个风险如果能够得以控制,就能减少51%的风险。”而慢性感染中,我国最常见的感染致癌因子是幽门螺杆菌、乙型/丙型肝炎病毒和人瘤病毒,它们有可能分别导致胃癌、肝癌与乳腺癌。预防感染,不仅取决于普遍的疫苗接种、公共医疗保障与公共卫生水平的提高,还取决于每人每天实际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态度。

(摘自《三联生活周刊》)

上一篇:男人为什么会秃顶 下一篇:摩罗街 边处开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