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课是学生接触社会的入门课

时间:2022-10-09 06:58:19

品德课是学生接触社会的入门课

品德课程目标比较宏大,教师在教学上必须将品德教育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内涵,理解并掌握实际生活中一些公共行为准则和规则,从而达到适应社会要求。

一、接触,是认识社会的切入点

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应从认识社会开始。当今的小学生,独生子女占了大部分,父母关爱的程度高,从进入幼儿园开始,基本上是两点成一线的生活,对家的周围环境、社区情况了解不多。一二年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可以说几乎是空白的。进入三年级以后,如何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这是一个难点。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也许是一知半解。我的做法是找准切入点,从课本中走出来,让学生去接触社会,认识社会。

社区是社会的缩影。如我教三年级下册“画画我们成长的地方”一节前发现,学生连自己住的方位搞不清楚,住的小区周围有什么设施、街道的名称也不知道。课上,我将学生按区分组,以学校为中心,分成东南西北分成四个小组,先是同一组的同学交流,了解同一片区的大概情况。然后我带着学生走出校门,介绍各个方位的具置、主要街道的名称。再带学生到主要街上仔细观察,搞清楚行进路线,仔细留意街道途中的特点的建筑,小区周围的公共活动场所、绿化景观等,并要求学生利用上学放学时间仔细观察,课下和同组的成员认真交流,在第二次课上共同完成社区街道图这幅画。经过几天的观察,许多学生大为感慨:原来我们的社区真美,真热闹,并且对社区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第二节课上画图部分就比较具体逼真了,完成得很好。画完成后,我把讲台交给学生,让大家作简单介绍。这样一来,既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也让学生对社区有了一定的认识。

二、参与,是认识社会的主渠道

真正认识社区,还得让学生参与进来。例如我在教五年级下册“社区民主生活的启示”一课时,就带领学生参观了辖区的社区居委会。适逢我县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居委会公告栏中张贴有选民公示、候选人公示等内容,为下一节课“人民的代表”作了很好的指引。参观后我们请居委会主任为学生介绍了居委会的人员的遴选机制、工作内容,使学生真正懂得社区组织的内涵。

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创造文明的环境”时,我带领学生积极参与,社区公共场所捡垃圾,清洗街头小广告,上街打扫卫生,发放宣传单,向市民宣传创建文明县城的意义等。这些亲身经历,,让学生感受自己所做事情的意义,懂得了自己是社会的一份子,有义务也有责任为社会出一点力。

又如我在教四年级上册“走进美丽的家乡”及“家乡的故事”这两个主题时,我先布置学生做好调查访问,向长辈询问、了解家乡的环境、地理位置、特别建筑、出名特产、风俗习惯等。教第二个主题时,主要让学生调查访问以前家乡的样子,让学生了解计划经济时代的情况,同时跟现在生活相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党的富民政策带来的社会进步。调查访问后的读短文交流活动,大家听得津津有味,有很大的满足感,对社会的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三、适应,是认识社会的升华

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是过程目标,终极目标是让学生适应社会。在教三年级上册“我们守规则”一节时,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一些平时游戏中的“规矩”,如跳绳规矩、下棋规矩等。课上,我引导学生从这些游戏的“规矩”扩展到“规则”,让他们讨论: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单位有什么规则吗?暗示可以说我们学校的或者交通方面的,这样一来,学生的话题就多了。在课堂上通过交流、分析对比,让学生对学校中的规则有了了解,如垃圾要倒在指定的地方、上下楼梯慢步轻声靠右行、上课要聚精会神等。又谈到交通规则,如不在马路上玩、12岁以下不能在马路上骑自行车、不翻越栏杆等,懂得了遵守这些规则的重要性。如此种种,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在社会生活中,为了让生活更方便、更安全,人们制定了各种各样的规则,它是由人们共同制定的,有大有小,单位有自己的规则,那是小规则;国家也有规则,即法律,法律是最大的规则。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是寓教育于社会生活中,引导学生通过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从中观察、感受、体验、分析自己的生活以及公众观念,在正确的导向中形成对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自己的情感潜移默化,逐步达到与公众相适应,这就是这门课的最终目的。

上一篇:探究式教学模式下提高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路... 下一篇:中高职衔接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