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河道堤防防护林管理现状及模式

时间:2022-10-09 06:34:34

我国河道堤防防护林管理现状及模式

发达稳定的林业对于改善环境、统筹城乡一体化、提高社会综合竞争力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优化产业结构、增强森林系统整体、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现代林业建设的重大使命。河道堤防防护林的建设是其中必需且重要的一部分[1-2]。

1河道堤防防护林建设的内容及意义

在我国,从作用和目的划分,防护林主要包括水土保持林、护路林、防风固沙林、堤防防护林等。防护林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为目的而建设的森林系统。其是森林生态系统中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保护生态环境、防止自然灾害、促进生产、改善环境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河道堤防防护林建设,是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是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措施;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必需条件;是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是改善环境、气候变化以及增强碳汇的必要条件。

2河道堤防防护林建设现状

按国家总体规划,计划从1978―2050年,8期工程,分3个阶段进行,计划造林3 560万hm2。同时,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多项措施,建设完备稳定的大型防护林森林体系。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森林覆盖率达到20.36%,林地面积达到国土面积的31.6%。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封山育林等重点工程的实施,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的林业建设取得了重大发展:林业发展外部环境不断优化;林业生态体系逐渐完备;林业产业迅猛发展。但发展的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森林资源总量偏小、森林质量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等。

3河道堤防防护林的管理模式

3.1管理原则

一是生态第一,效益其次。生态优先,把生态建设作为首要任务,作为改善气候变化的战略决策;积极建设防护林,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绿色产业,使生态、经济与社会协调统一发展。二是注重质量,优化升级。数量与质量提高并重。努力实现“四个转变”:①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②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③产业由大向强转变;④在保护方面由行政手段向法律经济等综合治理手段转变。三是因地制宜,科学发展。立足各地自然经济地质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科学发展。不同地区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对覆盖率低的地区,找到落后原因,以扩大覆盖面积为工作重心;对基础较好的地区,要着重提升质量,做到“四个转变”;对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地区,要注重整体均衡性,促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要注重绿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的互动性。

3.2管理任务

一是构建绿色屏障。在沿村、沿海、沿河、沿湖等生态脆弱地区,构筑完善的森林生态体系作为绿色屏障,发挥堤防林的保护生态、防灾抗灾、改善环境等多种功能,促进生态经济可持续循环发展,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绿色屏障。二是增加绿色碳汇。在林木加工、资源再造等多个领域,贯穿消费、流通、生产各个环节,增加碳汇,减少碳源,研究新技术,发现新能源,节约现有资源,保护环境,探索新型产业结构,改变林业消费模式。三是发展绿色产业。现阶段,通过花卉、特色林产品、森林旅游以及经济林等产业的发展,提高林业建设的积极性,促进新型资源培育和开发,提高如林纸等加工业的附加收益;通过绿色化改造,促进林业绿色化以及结构集约化,从而促进了生态与经济的共同发展。

3.3管理系统

一是政府措施。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到堤防林建设对于我国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把林业建设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并组织协调多方力量,具体的政策建议如下[3-4]: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财政扶持以及各种补贴制度都要贯彻落实;创新林权管理体制;依法行政,使林业法制化,严格执法,打击破坏林业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二是林业信息化。完善林业信息体系,实现信息技术在监测、评价、保护以及规划等方面的应用,建设完善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以林业信息为基础,以林业信息的存储、查询、以及分析为功能,以服务林业管理部门为目的;进一步拓展电子政务传输网络,实现区域间信息传输无阻碍;健全林业信息化管理,以基础设施、数据库、林业数据中心以及信息门户系统建设为主要内容。

4参考文献

[1] 何姨娜,李卫忠,于丽政.陕西省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现状、问题及展望[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23(3):85-89.

[2] 梁宝君.三北农田防护林建设与更新改造[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3] 李俊,颜福彬,林雪锋,等.营造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沿海防护林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0(12):216.

[4] 李宝章,张桂萍.湟中县农田防护林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4):256.

上一篇:合肥市大蜀山森林公园建设措施 下一篇:宁陕县林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