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新闻评论话语的嬗变

时间:2022-10-09 06:17:11

改革开放以来新闻评论话语的嬗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历史性变迁,中国新闻事业无疑在中国历史上写下生动而深刻的一页,而作为具有“灵魂”和“旗帜”意义的新闻评论,在这历史的一页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社会经历深刻转型的30多年中,新闻评论经历了从内容到形式、从功能到格局的全方位变化,这些巨大变化既是社会变动的产物,也是时代变迁的缩影。

中国人民大学涂光晋教授将改革开放以来新闻评论的发展与变化概括为“多媒体生存(报纸评论、广播评论、电视评论、网络评论)、多功能延伸(舆论引导、舆论监督、舆论集散、舆论整合)、多主体参与(编辑记者评论、公众评论、专家评论)”。①笔者发现在新闻评论发展与变化的背后,亦隐含着新闻评论话语从官方话语、精英话语到民生话语的嬗变。当然,这样的嬗变过程并不是简单的、线性的替代关系,而是各种话语共同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博弈与整合的过程。

舆论引导:官方话语的主导地位

从1978年到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的十多年间,中国的新闻评论在题材选择上具有明显的政治化特征,即侧重重大的政治问题,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文章发表后也往往能够产生重大的政治影响,不仅在当时产生过轰动效应,甚至在若干年后仍然让人记忆犹新。②以《人民日报》的社论和评论员文章为代表的党报评论,以重大方针政策或重大社会问题为评论对象,以思想解放、舆论引导为主导功能,充当了开启民智、为改革摇旗呐喊的思想启蒙者的角色。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党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评论。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正拉开了思想解放运动的大幕,引发了全国范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由新闻评论推动的这场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倡导了科学精神,推动了思想解放运动,在党和国家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新闻评论再次站在了引领时代的制高点。

由于新闻评论的政治性和敏感性,当时新闻评论的话语权牢牢掌握在党的新闻评论工作者手中。新闻评论的话语主体构成相对单一,主要是各类媒体中具有较强政治性和较高理论素养的专业新闻评论员,也有党政领导写作重要评论的传统,表现为“来论”、“代论”、“特约评论员文章”等形式。群众参与媒体评论的机会较少,仅有一些评论专栏和读者来信栏目刊发群众来论。

因此,这一时期的新闻评论具有明显的政治背景和官方色彩,主要是官方话语占据主导地位。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新闻评论重点发挥舆论引导的功能,着力引导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贯彻。

舆论监督:精英话语的理性思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人们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新闻评论的题材、内容、形式也在不断地拓展和丰富,并涌现出一批敢于直面群众关注的热点和疑点问题的评论栏目和评论名家,新闻评论“代民立言”的特点进一步明确,其舆论监督的功能得以不断彰显。

最具代表性的栏目就是中央电视台1994年4月1日开播的《焦点访谈》,标志着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崛起,更是将新闻评论的舆论监督功能推向高潮。《焦点访谈》主要采取曝光批评式的舆论监督模式,涉及内容多为关注度高的社会热点问题或现象,评论方式主要采取用事实说话、专家评说、当事人发言等群言模式,改变了以往官方话语主导的权力话语模式。

这一时期的新闻评论,强调更加深刻和理性地思考社会现象,更加犀利地表达新闻评论的整体内容,这在另一个层面反映出在官方话语主导之下,理性思辨的媒介精英话语的成长与发展。而这与“深度报道浪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媒体产生了一轮全国性的“深度报道浪潮”,深度报道浪潮所展示的是媒介视角投向社会现实的“精英/理性思辨话语”,掀开了中国媒介话语全新的篇章,形成前所未有的媒介“精英话语”冲击波,对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图景进行了全方位透视。③从中国媒介话语发展史的角度讲,“精英/理性思辨话语”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其蕴涵的创新性新闻思维也被新闻评论所吸收,集中体现在新闻评论舆论监督功能的彰显上。

舆论集散:民生话语的“众声喧哗”

伴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新旧观念的交锋、新旧体制的摩擦、利益阶层的博弈与冲突常常令人有眼花缭乱、措手不及之感。在这样的进程中,人们迫切需要了解各种事件及其背后的原因,需要有人给他们解疑释惑,需要从纷繁复杂的新闻世界中寻求观点,寻找解释,指导行为。而这种对意见表达平台的渴望,逐渐汇聚成某种舆论诉求和市场需要,推动了中国新一轮“时评热”的兴起,让“众声喧哗”的民生话语得以崛起和发展。

这一时期,随着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和新闻改革的深化,新闻观念由“为百姓说话”向“让百姓说话”转变,媒体评论从“代民立言”向“让群众开口说话”转变,新闻评论的作者也逐步扩大到公共知识分子及广大群众。民生话语的崛起拓展了新闻评论的群众性特征,以往笼罩在新闻评论头上的神秘光环,在评论数量的空前集纳中,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消解。新闻评论不再是为党和政府立言的特许经营,而成为大众皆可自由参与的普遍社会活动。言论版和时评的价值,或许就在于能够正视这一现实,将过去神圣的表达、言说、议论的权利,交还到普通民众手中。④

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崛起,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自由开放的评论平台。在网络舆论的推动下,群众对于知情权和话语权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和迫切,各类媒体的新闻评论逐渐成为他们发表自己意见的园地,并逐步过渡为可以自由交换意见的平台。通过各类评论反映出的观点的多元与碰撞,真实地折射出当今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与冲突,以及多元言论空间的现实图景。⑤新闻评论在继续发挥舆论引导、舆论监督等功能的同时,其舆论集散的功能也愈加凸显出来。

舆论整合:官方话语、精英话语和民生话语的平衡

当代中国的改革是一场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在内的全方位的改革,改革使社会资本和权力进行重新排列和分配,在此背景下,新闻评论的话语空间得以不断拓展。

市场化媒体在向主流媒体转型的过程中,选择新闻评论作为核心策略,让新闻评论的发展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给新闻评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媒体受众观的转变和市民文化的兴起,则增强了评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了其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态度;Web2.0自媒体的兴起,代表着草根话语权的释放,改变了整个评论表达的环境,重新建构了新闻评论的话语格局,为多元意见提供了自由表达、竞争和碰撞的平台。在这些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评论作为一种新的理论话语,已经渗透到中国新闻界,悄悄契入当代社会文化进程中,并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报纸开辟的评论专栏、专版,到门户网站、专业网站设立的评论频道,我们已经感觉到一种浓烈的自由表达氛围正在形成,呈现出以新闻评论为主要特征的“观点市场”的兴旺发达,展现出舆论多元、观点杂陈、百家争鸣的“爆炸式繁荣”景象。⑥可以说,官方话语、精英话语和民生话语在这多元话语空间中不断交互影响、相互博弈,实现了舆论整合的功能。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警惕新闻评论的发展偏离方向,由“平衡”走向另一种“垄断”。在现实中,媒体编辑利用“把关人”的角色,往往在无意识状态下剥夺了公众发言的权利,培养出新一代的“话语权贵族”。新闻评论领域内的“话语权贵族”意味着新闻评论作者群体的精英化,新闻评论可能越来越成为少数人垄断的权利,这将导致新闻评论“窄众化”时代的出现。⑦而新闻评论一旦“窄众化”,将会导致官方话语、精英话语和民生话语的失衡。

注释:

①⑤涂光晋:《多媒体生存・多功能延伸・多主体参与――改革开放30年新闻评论的发展与变化》,《现代传播》,2008年第6期

②吴静:《报纸新闻评论舆论功能的嬗变》,《新闻实践》,2008年第11期

③黄晓钟:《中国媒介话语秩序的重构》,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④刘学义:《话语权转移――转型时期媒体言论话语权实践的社会路径分析》,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版,第86页

⑥李蕾:《评论的“爆炸式繁荣”》,《新闻与写作》,2009年第11期

⑦马龙:《论新闻评论的话语权垄断倾向》,《新闻知识》,2009年第6期

(作者单位:武警政治学院)

上一篇:“三姑六婆”不是“三亲六故” 下一篇:危机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