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美学初探

时间:2022-10-09 05:14:50

电视新闻美学初探

一、 引言

电视新闻有其独特的美学及审美意义。电视新闻是新闻的一种,是20世纪以来一种新型的通过运用摄像机和电视来报道新闻及传播新闻的方式。电视新闻区别于报刊和广播新闻的显著标志在于声画结合、现场感强,那么这一特点决定了电视新闻比报刊和广播新闻具有较强的美学特征。如果说,报刊新闻的美学特征集中体现在版面的编排美化,广播新闻的美学特征集中在声音及音响的效果上,那么电视新闻则给美学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电视新闻以独特的魅力和前所未有的感染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赢得广大观众的喜爱。因此,电视新闻美学的研究将有助于电视新闻报道和传播水平的提高。

二、 电视新闻的美学规律

1电视新闻的主题美

电视新闻作品的主题思想范畴极为广阔,反映国家、民族发展,各行各业,各项具体工作,反映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某一事件、某一先进人物等,都可以提炼为电视新闻作品的主题。电视新闻作品的主题美是作者审美追求的结果。但是电视新闻主题美的前提是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辩证唯物主义的美学观认为,美是客观的,是以“真”为基础的。电视新闻的真,它的思想必须正确反映客观规律,要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要求每个环节都必须真实。它只能对现实美进行选择、提炼、集中、概括,不能任意拔高,虚构臆造,移花接木,合理想象。

电视新闻的主题美也要求电视新闻报道符合人类生活的目的,符合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人类变革现实世界,是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电视新闻报道的主题美,也必须具有人类所专有的生活的目的性的特征。电视新闻报道的主题美,还必须具有进步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美的主题思想的显著特点之一。在人类生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种生活现象都有两种趋势,即肯定的趋势和否定的趋势。肯定趋势的生活就是美,否定趋势的生活就是丑。电视新闻报道应当赞美前一种趋势,鞭挞后一种趋势。电视新闻要从各个层面反映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反映他的思想、精神,反映他们的呼声、愿望、风格、情操。只有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指出的反映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反映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始终站在现实生活最前列的主题,才具备了美的基本条件。

2电视新闻的形式美

电视新闻作品的形象美离不开作者的审美追求。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特定形象。拍摄得富有形象性才能传神,才能让受众印象深刻。离开了形象,美感便无从谈起。电视新闻作品的形象美不同于艺术形象美,它只能对客观存在的形象做出忠实的拍摄,并必须反映形象本质,突出特点。

3电视新闻的语言美

语言,作为电视媒介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是彰显电视特色和增强画面表现力的重要补充。优美、鲜明的电视语言,不但会给广大电视观众带来美的体验,同时也会引发他们深深的思考和无尽的想象,作为依托电视的主要特征播出的新闻来说,在语言上做一番推敲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里讨论的电视新闻语言的外延是较为宽泛的,它既包括文字符号,也是指主持人、记者的语言,还包括一部分除主持人、记者之外的被采访者的言语,字幕和同期声是其中最鲜明的表现。

三、 电视新闻的审美价值的提高

前面我们讨论了电视新闻的美学规律,电视新闻美学特征,现在就要利用电视新闻的美学规律及其特点来讨论如何来提高电视新闻的审美价值。应该说, 提高电视新闻审美价值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遵循美的规律,增强电视新闻的可视性和感染力,把电视新闻的摄制作为提高其审美价值的手段。有些艺术原则、美学规律是可以运用到电视的摄制中来,这并不妨碍电视新闻的本质属性,假如运用得当,不但可以加强其审美价值,而且也会强化其他方面的价值。

1电视新闻要准确无误地传递社会信息,避免“两张皮”现象。电视新闻的美学特征既然是传递社会信息的确定性,那么我们应当尽可能增强其确定性。首先,要增强准确性,避免任何失实现象。尽管人们老生常谈这个问题,但新闻失实时有发生。有的是政治性差错,有的是知识或技术性差错。要避免这种现象,记者编辑必须深入采访严格把关,确保新闻的准确无误。其次,要消除“两张皮”现象。画面和解说相互干扰则会削弱信息的确定性。消除这一现象的具体办法有:结构的有序性和传播符号组合的有机性。结构又称信息的组织化程度。在传播中任何通向人脑的渠道像只有一条车道的公路,杂乱无章的信息一起涌到信息的出口,便产生“拥塞”。因此,在新闻的编辑时,要使电视新闻的结构排列有序。

2电视新闻的表达要含蓄。含蓄与直露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般地说新闻要求真实自然,这在手法上容易形成直露,也容易被人误解,好像不直露就不足以显示其真,其实这种认识是肤浅的。含蓄作为一种表现手法,并不妨碍其真,而效果往往高过直道其详十倍。举个例子来说吧,拍摄一场火灾,群众奋身抢救,受灾户老太太见此情景,破涕为笑,向抢救的人道谢。如果抓住这一瞬间的表情,来个特写镜头,加以“定格”处理,而不作任何说明,我认为这比记者拿着话筒请老太太发表感想,或者由解说员在画外剖析她的心情有力得多,真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要把观众的联想能力包罗在我们拍摄的构思之中,不要把观众当傻瓜。含蓄,这条艺术规律适用于一切文学艺术创作,同样适用于电视新闻。

3电视新闻拍摄巧用“蒙太奇”手法,从拍摄到编辑,都应该注意运用“蒙太奇”手法。现在有些电视新闻的画面剪接很不讲究,如综合新闻的画面常常是东拼西凑,不讲究逻辑性;有的新闻为了短,解说词完了,画面也就掐断,往往把完整的镜头剪成半拉子。这些都使人看了不理解,不舒服。如果我们大家都能很好地把电影中的蒙太奇技巧,运用到电视新闻的摄制中,无疑能对电视新闻的新鲜感、艺术感起到良好的作用,而且能加强结构美。

4电视新闻记事要运用象征手法。有人认为新闻既然是真实的,象征手法似乎不应运用,这当然有一定的道理。然而象征手法是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是从大地上放飞的想像的风筝,和大地依然是一脉相通的。不过要运用得当,否则不是不易被人迅速理解,就是形象陈旧,令人生厌。讲到烈士,就是挺拔的青松,讲到母亲,就是馨香的泥土,讲到愤怒,就是大海狂涛,讲到志气,就是鹰击长空。象征手法要运用得好,需要记者加强文学修养,培养自己的形象联想能力。比喻确当,鲜明的形象胜过一百句解说词,而且对主题的诗化、哲理化会起到更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蒋孔阳,朱立元主编.《美学原理》.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2]孟建,祁林.《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中广出版社,2000年8月版

[3]李元授,陈扬明.《新闻传播学》.新华出版社

[4]赵凤翔,吴炜华,薛华.《电视艺术文化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1月版

[5]季水河.《新闻美学》新华出版社,2001年12月

上一篇:对新课程下化学探究性实验的认识 下一篇:高校教学质量评估问题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