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在艺术类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上的应用研究与探讨

时间:2022-10-09 08:06:21

PBL在艺术类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上的应用研究与探讨

结合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特点,分析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状、教学难点后,提出将PBL教学模式引入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进行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艺术类 PBL 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的冲击,计算机基础作为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的课程,也应跟随计算机的发展速度,不断改革创新,使计算机基础的教学适应国家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艺术类高职院校,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和学生的特殊性,其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艺术人才,所以教学中不能像对待文科或者理工科学生一样,在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意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提升学生整体的艺术素质,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灵感。如何改提升艺术类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已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教学经验,对我院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探索。

一、艺术类高职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艺术类学生的现状

新生入学时所具备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在中学时已熟练掌握了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能力较强,也容易接受上课的内容;有的学生,入学时连鼠标、键盘该如何正确使用都不知道,指法也不规范。

艺术类学生个性突出、自我表现欲强,比较重视个人在专业以及其它领域的突出能力,对计算机类基础课程的要求存在误区:许多学生认为,计算机基础课程只要会打字,会收发邮件、能上网聊天、看视频,就是掌握计算机了,而这些在中学阶段早已学过;也有学生认为自己是学艺术的,只要专业课学好就行,至于通识课特别是像计算机基础课学不学都无所谓,能应付过关就可以。学生的求知欲低,使计算机教学变成了应试教。对该课程认识的不足,导致学习兴趣的降低和学习动力的减弱。

2.教学方法及手段

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有的还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上,即教师讲授每一个知识点,并进行演示教学,学生跟着演练。这种以讲授和演示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虽然讲解细致,学生能理解知识点,但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兴趣、创作欲望都没有被激发出来,整个教学过程没有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理念陈旧,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3.教学内容单一,与专业课的教学和应用衔接不够

目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设置大多为计算机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使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基础应用等,这些内容理论性较强,在实际操作讲解方面略显不足,对于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的艺术类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枯燥无味,并且难以掌握。另外,这些基本的教学内容与许多艺术类院校的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应用联系不够紧密,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下降,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PBL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

“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指通过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共同解决一些模拟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其正式的定义可以概括为:“一种让学生面对情景性的、结构不良的问题去试图找到有意义的解答的教学策略”。PBL强调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PBL于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Howard Barrows在加拿大的MeMaster大学医学院首创以后,不断得到精炼和发展,到目前已经被应用到包括医学、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工程教育、商业教育、社会工作教育等多个学科领域。

三、PBL教学方法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是内容多、方法多、技巧性强、实践性强,这些都决定了教学难度较大,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以分层次、分组教学为手段,引入PBL教学方法。

由于PBL是以“问题”为核心的学习,按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演示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授课。所以,在课程设计上,通过整合形成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选择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遇到的计算机实际问题。例如,如何连接我院无线网络;在学习EXCEL时,怎样筛选出满足指定条件的记录等问题。在教学中通过真实的任务,把计算机学习设置到这些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做到以学生为本,在自主协同学习阶段,教师不仅要监督指导,还要与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按座位就近的原则,将不同层次的学生交叉分成若干小组,用基础好的学生带动基础相对差的学生,学生之间互相补充、互相修正,加深每个人对知识、问题的意义建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这是PBL教学模式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四、PBL模式教学实践效果

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很大不同,PBL将学习知识与任务或问题挂钩,使学生投入于问题中。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活动应该中引入PBL方法,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

1.集趣味性和互动参与为一体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己探索解决问题为主,学生始终是带着问题去听课并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从而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了实用的技能。

2.丰富的实用性和浓烈的科技感

PBL是基于真实情景的问题,这些问题非常接近现实世界或真实情景。这样就能确保在将来的工作和学习中学生解决计算机相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迁移到实际工作问题的解决中。如学生在校园复印社进行材料的打印时经常会遇到U盘中病毒的问题,在授课时就向学生传授如何通过杀毒软件来解决此类问题,同时让学生了解学院多媒体教室是如何来限制病毒的运行方法。这样设置了问题情境,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艺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既有和其他普通高等院校的共性,又有艺术类院校独有的特征,积极探讨艺术类高职计算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结合艺术类学生特点进行计算机教学的改革是一项深入而持久的任务。我们要围绕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在开放、多元的文化背景下,科学合理地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努力培养艺术类学生的综合素养及良好的计算机使用能力、创新能力,使学生掌握更多、更新、更实用的知识和技术,为学生后继课程和职业能力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海燕,陈坤健.高职艺术类专业计算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08,(12):100-102.

[2]况湘玲.PBL方法在电子商务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研究,2006,(5):420-426.

[3]谭萍等.PBL教学方法在数据库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1,(3):92-95.

[4]张倩.艺术类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计算机,2012,(3):42-44.

上一篇:德国房屋建筑对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启示 下一篇:制度与人性一体化的教学管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