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高师院校音乐学专业地方性课程泛论

时间:2022-10-09 07:43:30

西部高师院校音乐学专业地方性课程泛论

摘 要: 西部高师院校音乐学专业地方性课程的教学目标可预设为知识扩展和兴趣培养、观念塑造和技能掌握两个层面,教材建设要注意传统性与现代性兼顾、思想性与艺术性兼顾、广泛性和代表性兼顾、操作性与体验性兼顾、师范性和学术性兼顾,可采用图文影音呈示、分组训练、观摩民俗节日活动、模拟传承和评介交流等方式实施课程教学。

关键词: 西部高师院校 音乐学专业 地方性课程

在传统音乐文化发展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时代”的今天,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意义越来越为更多的人所认识和理解,“保护、传承与发展”成为传统音乐研究者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诸多研究成果和真知灼见中,“传统音乐进课堂”是最为突出的呼声。教育部2004年12月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2004〕12号)中,就有开设“约180学时,10学分”的地方和学校课程的要求。从目前来看,高师院校音乐学专业的地方性课程建设是影响传统音乐能否进入课堂的重要原因。西部各省、市、自治区均为多民族聚居区,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西部各高师院校音乐学专业地方性课程的建设对本地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言,意义尤为重大。

一、目标预设

高师音乐学专业地方性课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门新兴的课程,故课程的教学目标需要不断进行理论论证和实践检验。借鉴音乐人类学(抑或民族音乐学)、音乐教育学等学科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可将其预设为两个层面。

1.知识扩展和兴趣培养。中国传统音乐具有地方性、民族性,在教育部统编教材中,以传统音乐为主要学习内容的课程,即《中国民族音乐》和《中国音乐史》,都不可能过多地涉足某一地方某一民族的传统音乐内容。知识扩展即要求在统编教材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各地方院校服务的主要地域的音乐文化传统、中小学音乐教育实际和社会音乐生活需要,在课程教学中传授地方性、民族性音乐文化知识。从事高师教学的教师都知道,并非所有音乐学专业的学生都会对地方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有兴趣,原因可能很多,但排在第一位的恐怕是“不知道”。由于受到生产生活方式、生活观念、学习内容、知识视野、现代传媒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在音乐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难以接触到地方性音乐文化的内容,不知道肯定就难产生兴趣。所以,传授知识和培养兴趣可作为地方性音乐文化课程教学的第一层目标。

2.观念塑造和技能掌握。音乐具有人文性,常会让人产生强烈的主观情感。在地方性音乐文化教学中,培养对本地区本民族传统音乐的感情是其中的一个目标。但更为重要的是,在提倡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更要通过地方性音乐文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理解和尊重各地区、各民族多元文化的观念,要让学生明白,评价各地区各民族音乐文化的标准是“特色”,而不是“优劣”。同时,音乐又具有技能性。故在多民族地区地方性音乐教学中,要注重传统音乐表演技能的训练与习得,通过过程巩固观念,理解各地区各民族音乐文化、音乐行为、音乐功能、音乐效果,以及音乐技能的特色和一致性。

二、教材建设

西部高师院校音乐学专业地方性课程的教材建设可根据各地各校实际,在地方性文献、集成志书及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基础上选择和编写。建议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传统性与现代性兼顾。地方性课程的教材要注意用现代形式呈示传统内容。“传统是一条河流”,也具有时代性。传统内容是基础,用以扩展学生知识。现代形式是手段,用以培养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

2.思想性与艺术性兼顾。地方性课程的教材要选用既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又具艺术感染力的传统音乐,既能实现传统音乐知识的传授和表演技能的培养,又可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观。

3.广泛性和代表性兼顾。西部各省、市、自治区都是多民族聚居区,各民族音乐文化异彩纷呈,广泛性即要求教材内容尽量涵盖本地区各民族的音乐及相关文化,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理解和尊重多元音乐文化”的观念。代表性则是因为课程教学毕竟是有限的,教材对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介绍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编写时只能选取各民族最有代表性的音乐文化进行介绍。

4.操作性与体验性兼顾。地方性音乐的传授首先要体现操作性,即教学中不能只是“讲授”和“听赏”,还需要安排有代表性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唱、奏练习,通过唱、奏,让学生体会各民族音乐的技巧特色和审美情趣,理解各民族音乐文化、音乐行为的普遍性和音乐功能、音乐技能要求的一致性。

5.师范性和学术性兼顾。高师音乐学专业具有师范性、专业性、基础性的特点,它要求学习者除了应具备较为扎实的音乐专业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外,还必须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具备适应中学和其他学校音乐教学需要的理论、知识、能力和素养”,最终成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因此,在考虑地方性课程内容时,首先要注意基础性、师范性和实用性。但基于教育本身的滞后性特点和当前学术界对各民族音乐研究正不断深入、创新的事实,在地方性课程中及时引进学术界公认的最新研究成果也是需要的。这既可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又可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学术精神,为今后在教学中不断学习创新打好基础。

三、教学方法及实现途径

中国各民族传统音乐往往都具有传承性、民俗性、变易性等特点,故地方性音乐课程的教学也应根据这些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

1.图文影音呈示。无论是文字民族还是无文字民族,其传统音乐总以活态形式存在。为便于教学和传播,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将其图文影音化,通过图文影音呈示,向全体学生传授各民族传统音乐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音乐鉴赏能力。

2.分组训练。由于西部地区各地民族众多,音乐样式丰富,每个学生不可能全部掌握本地区各民族的音乐唱、奏表演技能,依据学生兴趣、身份(主要指性别、族别、出生地、长期生活地)等的不同,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分别重点训练不同民族、不同社区的音乐表演技能。

3.观摩民俗节日活动。西部地区的民族传统节日丰富,各民族传统音乐往往和民俗活动相生相伴。组织学生观摩民俗节日,也是学习地方性音乐的一种可行方法和途径。以贵州为例,苗族有四月八节、姊妹节、吃新节、芦笙节、牯脏节、跳花节,侗族灯节、芦笙节,布依族有六月六节、查白歌节,彝族有火把节,水族有端节,瑶族有王节,等等,均是学生了解和学习相关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可借助的民俗节日。

4.模拟传承。传承方式是西部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各民族传统音乐的形态与发展有决定性作用。对于西部各民族传统音乐来说,现代教学手段不可能替代其传统传承方式的作用。学习者在特定的地域、时空和族群中去学习特定的传统音乐,才可能无限接近传统音乐的精神。故地方性课程教学还应划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走进田野,体会传统音乐的传承方式。以贵州高师院校的学生为例,如学习侗族大歌,就可走进侗寨鼓楼,将学生按要求分组,请民间歌师按传统模式教习;体会苗岭飞歌,则可走进雷公山腹地,体会苗族群众的生活生产方式;学习苗侗芦笙,则可以鼓励学生个人利用自身条件,拜民间艺人为师;理解苗族游方歌,则最好是去考察一下台江姊妹节,等等。总之,要尽量让学生以局内人身份亲自去实践和体验各民族传统音乐的传统传承方式。由于西部高师院校的不少学生均来自西部各地,有不同程度的局内人条件、地域条件和人脉条件,相对而言,模拟传承方式更具可行性。

5.评介与交流。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教师可评介和表演交流,一是提高学生对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鉴赏能力;二是弥补每个人学习条件差异导致的知识空白和技能局限。

总的说来,在西部各高师院校音乐学专业中开设地方性课程,是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下“文化多元化”主张的回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时代”中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发展的应时之举,是西部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辅助手段。它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化战略意义,而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2]王义斌.地方性知识作用于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J].音乐研究,2007,(2).

[3]赵虹元.开发地方性课程资源: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J].民族教育研究,2003,(4).

[4]刘清平.试论乡土音乐在西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J].中国校外教育,2010,(3).

[5]赵全胜.开发利用乡土音乐课程资源的实践探索[J].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2007,(3).

上一篇:论高校和谐图书馆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下一篇:谈初中生语文素养的培养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