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分析

时间:2022-07-19 11:29:33

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分析

【摘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要素是知识,而人力资源是现代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和最终决定因素。所以在当前形势下,要实现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大力推进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文章主要从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及落后原因,以及为此而提出的完善对策等问题来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 西部 人力资源开发 现状 原因 对策

一、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1、人力资源规模潜力巨大,但质量偏低

西部十二省土地面积占全国的2/3,而总人口仅占全国的1/4,但人口绝对数还是较大(达3亿多)。有关资料表明,2000年我国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14.03‰、6.45‰、7.5‰,从整体上说,已经完成了传统意义上的人口转变,进入“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现代人口再生类型。但西部地区的人口增长仍然很快。据国家统计局2001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第二号公报显示,我国西部地区,如新疆10年里人口增长27%,宁夏为20.6%,青海为16.1%,为19.1%,云南为16%。与西部地区人口增长不相匹配的则是人力资源的素质的极其低下。在西部地区人口中,文盲、半文盲比重大,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根据2002年的统计,15岁以上人口中文盲、半文盲所占比例,全国为11.36%,为43.82%,贵州为18.74%,宁夏为17.49%,青海为24.77%,云南为23.10%。按照《2003-2005全国人才队伍规划纲要》要求来看,每10万人口中,大专学历以上的人数,全国平均水平要求达到3700人,而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西部地区平均水平为2965人,仅达到要求的80%。根据2007年度全国每十万人口高等学校在校人数平均为1924人,甘肃为1548人,青海为930人,宁夏为1518人,新疆为1414人,西部地区人才状况与全国人才规划要求及全国高校在校生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由此可见,西部地区的人口素质状况是令人担忧的。

2、人力资源与产业结构配置不协调

西部地区人力资源配置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的配置比例差异较大,农村劳动力资源是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的主要构成。根据《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2003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04790.6亿元,西部国内生产总值仅有20080.9亿元,占全国的19.2%,在其经济结构构成中,第一产业比例过高,超过全国平均数的5%;第二产业比例过低,低于全国平均数的10%。至2006年,从事第一产业人员占全国总人口的67.47%,而西部地区,如甘肃从事第一产业人口占当地人口比重76.20%,陕西占72.96%,广西占80.11%,贵州占84.02%。这种人员配置情况反映了西部人力资源在产业结构中不平衡性和不协调性。

3、高文盲率和较高的人才密度并存,人力资源构成不合理

西部地区人口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文盲和半文盲比例高是一个突出特点。2001年,西部地区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人口所占比例为24.99%,而同期的全国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人口所占比例为15.78%。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陕西、贵州、四川等,其技术人才的数量及占总人口的比例均在全国居于前列。就目前来说,成都、西安、兰州这三个城市的人才密度仍仅次于北京、上海,而陕西省的综合科技实力则高居全国第三。

二、造成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落后的原因分析

1、地理自然条件恶劣,生产生活条件落后

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客观上存在着区位劣势。这一客观事实给西部地区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带来一定的困难。我国东部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优越,人口稠密,经过长期的开发建设,已经形成了较好的区位优势,而且东部地区城市发达,交通和通讯设施便利。而西部大部分地区处于干旱地区、高寒区和沙漠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且交通不便,各种基础设施也相对落后。

2、薪酬水平相对较低,福利待遇难以满足高层次人才要求

少数民族人口相对集中的西12省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东部地区人均GDP在2002年已达到16490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倍多,而西部地区人均GDP则低于全国水平的30%。经济的差距势必会带来收入的差距。据统计,2003年我国东部地区人均收入是西部地区的2.26倍,最高的省与最低的省差距超过了3倍,另一统计数字显示,2007年,中部六省、西部十二省区市和东北三省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14754元、13137元和21506元,而东部10个省市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则高达32257元。如此悬殊的收入差距使得西部欲想留住人才是非常困难的。

3、教育投入不足,导致人力资源开发能力不足

教育投资是积累人力资本,提高人口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但就目前来看,西部地区各类教育水平不同程度的低于全国水平,其原因之一就在于对教育的投入不足。早在1993年,我国政府就提出,到2000年政府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要达到4%,但这一目标直到2007年都没有实现。1996年开始实施的教育法,对政府教育经费投入有两项重要规定:(1)全国各级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2)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1996-2007年的12年中,1996年全国财政总支出中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为18.29%,是历年来的最高水平,2007年这个比例为16.26%。这个比例在12年中有6年是下降的。第二项规定也没有很好落实。2006年,全国有12个省、自治区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这种全国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使得相对落后的西部在教育的普及水平、办学条件、教学质量等方面的更是处于落后状况。

4、人力资源开发思想观念落后,尊重人才落实不足

人力资源的开发不仅是一个经济过程,更是一个社会过程。它不仅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人才,还要培养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而西部地区的思想观念却滞后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相对缺乏人力资源的经营意识,一些单位忽视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没有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在应有的位置。更缺乏相应的人才管理方面的政策措施,人才观念陈旧,论资排辈,拉关系,走后门等现象严重,大量的专业人才因缺乏发展的机会不被重用而闲置浪费。

三、促进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加快人力资源培养

(1)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事业的政策支持。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的教育事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就以教师工资待遇而言,我国农村尤其是西部,中小学教师队伍,待遇低且不说,拖欠工资问题也很普遍,此外还有教育经费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教育投资的效率,致使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中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成效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影响了人力资源质量的提高。为此,2005年度教育部提出两个方面措施。一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农村家庭贫困学生实施“两免一补”,即是免除杂费、免除书本费,并对住宿生生活补贴;二是加大对高校贫困学生的扶持力度。目前,该措施已取得一定成果,但是,西部教育事业建设是个长期的工程,国家还需加快西部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继续采取倾斜政策,加大西部地区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以提高教学质量,为西部地区输送合格的人才。

(2)创新人力资源开发制度,改革人才管理模式。大学老师是为国家为地区培养优秀人才,促进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生力军。作为大学教师,必须不断的更新知识,始终处于专业知识的前沿,方能担负起高校的教学任务。目前,西部地区教师“身份制”和“终身制”的观念,阻碍了西部地区高校教师队伍不断更新、提高和结构的优化,不利于激励教师队伍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为此必须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激励机制,教师通过平等竞争、择优上岗、由岗位决定职位、级别和各项经济补贴待遇,要建立真正体现“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优劳优酬”的激励机制,以此来调动教师搞好教学及各项工作工作积极性,为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3)创新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新生一代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我国以往采取的是应试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它使得教学过程失去生机和活力,忽视了有效的促进学生知识向素养和能力的转化。这种缺乏创新性的人才已不能适应当今知识经济的发展,不利于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所以有必要改革创新教育模式,这种创新教育模式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它直接关注个性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发现、优选、创业”的能力。创新型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大量的具有开发创新能力的人才,以此来提高西部地区人力资源质量的总体水平。

2、发展人力资源市场,完善人力资源开发的体制建设

(1)构建人力资本投资与回报的循环机制。对人力资源开发所进行的投资称为人力资本投资。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投资行为是一种经济行为,投资主体要求以经济利益的形式对投资给予回报。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是有高回报率的投资。事实证明,人力资源投资收益率的确要高于单纯的物资投资。要想充分调动人力资源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就必须建立合理的回报机制。回报机制的完善是开发人力资源,形成人力资本,留住人力资本的重要环节。如果人力资源的回报机制不完善,不仅人力资源的形成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就是引进了人才,也会因得不到充分利用而再度大量外流。

(2)深化西部地区人事管理改革,促进人力资源市场繁荣。要逐步打破西部地区人才流动中的种种限制,逐步建立起与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的人事管理新体制。把人事管理的重点转到西部地区整体性人力资源开发上来。通过深化改革,形成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要完善西部地区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强化聘后考核;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管理的社会化程度。同时要进一步落实、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政策,逐步建立有利于西部人力资源宏观布局和人才资源结构调整的激励机制,促进西部人力资源市场的繁荣。

【参考文献】

[1] 申亚楠、郭春明: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的现状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7).

[2] 刘当远:浅谈西部人力资源开发[J].经济众横,2000(12).

[3] 刘进才:论西部大开发中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J].中国行政管理,2002(12).

[4] 高佩华:论西部大开发中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J].技术经济,2004(10).

[5] 贾温性:论西部大开发中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思路[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4(4).

[6] 陈晖涛: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对策初探[J].闽江职业大学学报,2000(4).

[7] 卿卫平:西部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主要障碍及对策[J].财经科学,2000(12).

[8] 宋才发、夏桂霞:西部地区的素质教育必须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J].民族教育研究,2005(2).

[9] 焉松超:浅谈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及其战略首选[J].决策与探索,2005(3).

[10] 于咏梅:国家投入与西部地区的教育发展[J].理论导刊,2006(9).

上一篇:纳税服务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下一篇:浅析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