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审计: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时间:2022-10-09 04:21:09

绩效审计: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绩效审计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内部审计工作中所占比重只有5%左右,内审项目仍大多为合规性审计。这是因为,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重点是查错纠弊,对于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决策和执行不当造成的损失和浪费则关注较少。事实上,根据2005年6月审计署向全国人大提交的审计报告,审计署对10户中央企业的审计共查出转移挪用、贪污受贿等涉嫌经济犯罪金额16亿元,而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却高达145亿元,由此可见经营管理不当所带来的损失更为惊人。近几年来,随着各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逐步从片面追求规模转为追求综合效益最大化,传统的财务审计、经营审计、舞弊审计和遵循性审计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商业银行内审机构也逐步意识到原有合规性审计在这一经济形势下的局限性,纷纷转变思路,积极探索绩效审计等增值性审计项目的发展之路。

何谓商业银行绩效审计

商业银行绩效审计是众多绩效审计实践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指由商业银行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按照一定的标准,运用审计程序和方法,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经济活动的“三性”即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eient)、效果性(Effectiveness)进行综合、系统的审查、分析,评价经济效益的现状和潜力,提出审计建议,促进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审计活动。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或人员所承担的绩效责任(如经营目标的完成情况,资金运用、项目、政策的期望目标的实现是否达到或超过既定标准或要求,以及实现的手段和方式方法)是否经济、有效所进行的检查、监督和评价,并寻求改进途径,帮助其尽可能地尽善尽美。

绩效审计是现代审计的重要标志,也是从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型的重要内容。目前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的绩效审计已经占其审计资源的一半以上,其中有些国家的比重较高,几乎涵盖了经济领域的所有层面。绩效审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对于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而言,开展绩效审计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催化剂,能否不失时机地选择并接受绩效审计,是衡量一个企业内部审计是否具有活力的标志。随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制的变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得到不断健全,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以及监督、检查的力度得到进一步增强,原来那种粗放经营的模式得到改变,集约化经营的程度和水平不断提高。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绩效管理、价值管理、精细化管理等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经验,对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果以及资本的回报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商业银行各职能部门工作的“问责”,对业务管理、项目投资资金使用的“问效”,已成为现代审计的主要趋势。

当前商业银行开展绩效审计的难点

绩效审计是一项涉及面广、内容繁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围绕商业银行的工作特性去评判业务开展、项目执行、组织管理、机构营运、预算执行以及政策期望目标的实现是否达到或超过既定标准或要求,以及实现的手段和方式方法是否经济、有效,当前还面临。不少困难。

第一,受传统观念影响,绩效审计的理念还没有引起相关管理机构和人员的重视。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重点是查错纠弊,对于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决策和执行不当造成的损失和浪费则关注很少。管理层对经济、效率、效果的关注主要放在了财务会计的报表数字之上,对于开展绩效审计以及绩效审计可能给组织带来的客观评价缺乏认识和理解。而内部审计机构在选取审计项目时,更多时间习惯于选取是合规性审计项目,甚至会刻意回避审计风险很大但审计效果比较滞后的绩效审计项目。审计人员在开展绩效审计工作时,受思维定势影响,也不能跳出就事论事的传统审计思维模式的束缚。

第二,开展绩效审计项目缺乏评价和衡量标准。审计准则是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审计项目的标准和尺度,是作出审计结论和处理决定的重要依据。但是,当前各商业银并没有制定出适合各自实际情况、具有实际可操作性、规范的绩效审计准则和操作规程。绩效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难以统一。即便是同一项目,也会有多种不同的衡量标准。衡量标准的不确定,给绩效审计人员客观公正地提出评价意见造成了困难。

第三,“三性”之间的关系界定比较困难,项目实施难度较大。绩效审计是对一个组织利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的评价。三要素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算术比,相互之间通常没有明显的界定区间,实际操作中也不可能把各方之间的关系完全割裂开来,单独来检查和评价其中的某一项,存在较大困难。

笫四,绩效审计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绩效审计的专业性与审计人员业务素质相对低下的矛盾比较突出。开展绩效审计,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懂财务、审计业务,而且要熟悉法律法规、工程技术、经济决策和行政管理、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要具备相应的独立性和工作胜任能力,这对内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现状看,部分商业银行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工作能力等方面与开展绩效审计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对现代审计技术较陌生;现场作业经验丰富,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专业人才较多,而复合型人才匮乏等。审计队伍整体知识结构还比较单一,难以满足绩效审计。

第五,从商业银行自身来说,绩效管理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这也给在商业银行内部实施绩效审计带来一定困难。商业银行绩效审计是和商业银行的绩效管理相联系的。绩效管理是使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在持续交流的过程中能够为银行持续创造价值作出可预见和可评价贡献的一套程序,它是综合管理组织和雇员绩效的系统。绩效审计是对一个组织及其经营管理者利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的评价。但绩效管理体系本身的完善程度是决定绩效审计能否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前提。

如何完善商业银行绩效审计

绩效审计是现代审计的方向,各商业银行应大胆实践,努力拓展内部审计空间,积极借鉴国内外效益审计的先进经验,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商业银行实际的绩效审计模式,有效地履行内部审计的建设和评价职能。

第一,转变经营管理理念,提高对绩效审计的认识。绩效审计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一部分,作为银行管理层,应在管理活动中贯彻以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分析为基础的业务决策原则;各级部门也应将管理效益理念融入到日常职能工作中去,在合规操作、防范业务风险的同时,严格区别各项费用支出和特殊职能费用的支出,注重提升各项业务的水准、内部管理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也

应及时转变审计观念,加强宣传和学习力度,一方面使审计人员学习并运用好绩效审计的理论;另一方面,使被审计对象了解绩效审计、接受绩效审计,并利用好绩效审计结果,从而为绩效审计的全面推广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二,完善规章制度和评价体系,明确绩效审计依据。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要在认真总结专项审计和任期审计中取得的绩效评价方面的经验基础上,结合实际进行研究并制定系统性、可操作性较强的绩效审计工作制度和内审评价指南,逐步建立起符合各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体制的绩效审计准则和制度依据,明确内审部门开展绩效审计的审计标准和绩效评价办法,以指导绩效审计的顺利开展。

第三,加强对绩效审计的学习和实践,提高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优化审计队伍结构。对于绩效审计人员而言,不但要求其具有较强的审计工作能力,更需要具有相当的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为此,各商业银行内审部门应根据各自实际情况,积极广泛地组织业务培训,努力提高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是通过以审代训的形式提高内审人员的感性认识,拓宽思路;二是进行绩效审计方法和技术的培训,重点提高审计人员绩效审计的能力和经验;三是进行具体绩效审计项目的技能培训,提高审计人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培训,锻造一支高素质、具备综合分析能力的复合型、学习型、知识型审计干部队伍,为开展绩效审计提供充分的人力资源保障。

第四,加强理论研究,积极探索适合商业银行绩效审计的方式和方法,充分体现商业银行绩效审计的增值性作用。一是大力开展商业银行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在进行绩效审计理论研究时,要注重立足于各级机构的实际,将规范研究与经验研究结合起来,及时总结试点过程中的宝贵经验,为审计实践提供指引。要将研究重点放在审计方式方法、审计证据的收集和评价、审计结果的沟通以及审计报告的撰写等方面,努力解决绩效审计操作层面的问题。二是开展绩效审计时,应更多地找出阻碍商业银行盈利的瓶颈,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化建议,帮助银行减少损失或提高收益。三是在进行绩效审计时,应当采取定性与定量、纵向与横向、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法,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作为辅助,以增强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可信性。四是在开展合规性审计的同时,充分关注涉及绩效方面的问题,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研究。

上一篇:新会计准则下递延所得税如何确认 下一篇:探索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