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音乐文化理念下的视唱练耳教学刍议

时间:2022-10-09 02:45:36

多元音乐文化理念下的视唱练耳教学刍议

基金项目:三明学院重点教改项目(项目编号:w1022/Q)

摘要:多元音乐文化已经成为时展的潮流。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引入多元音乐文化理念,就是要在内容、方法、模式上具有明显改变,这不仅能够弥补音乐学科与学科之间、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界限,又能超越视唱练耳学科的局限性,增添视唱练耳教学的灵活性,以适应高校音乐教育现代化视唱练耳教学的需要。

关键词:多元;音乐文化;视唱练耳

0 引言

文化的多样性导致了音乐的多元性,不同的音乐存在于各种各样的文化中。在当代世界范围内存在着诸多不同但却平等的音乐体系,且各自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体现了多元化的性质。而音乐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一项重要的文化教育活动,从根本上也应具有多元文化的意义,应跳出单一的教学思路,多学科、多方法、多侧面、多思路地来设计教学。视唱练耳作为高校音乐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它通过视唱练习和听音训练等途径和手段,培养音乐听觉能力和读谱能力,从而掌握正确的音准、节奏和基本的乐谱视唱能力,既是进行音乐学习的基础,同时又是学生音乐能力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保障。因此,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不仅为高校音乐基础课教学的改革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对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多方位的视角,以适应高校音乐教育现代化视唱练耳教学的需要。

1 多元化的视唱练耳教学内容

从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广阔的人类音乐文化必然导致视唱练耳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多元文化的音乐的和声、调式、节奏、风格都是各不相同的,在教学中对不同类型的音乐反复推敲,通过系统设计方案把已经掌握的没有针对性的音乐记忆,转化成音乐能力训练,从而提高音乐的内心听觉,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把多元文化的内容与视唱练耳教学的融合,是非常合适的。它“既可弥补音乐学科与学科之间、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独立分割的状况,又能超越视唱练耳学科的局限性,增添了视唱练耳教学内容的灵活性,有利于音乐学科新知识的引进和应用。”[1]视唱练耳的教学应该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使教学渗透更多的文化。音乐文化的多元化本身也说明了多学科的融合性,使视唱练耳的教学学科的涉及面更宽、教学内容更多、范围更广。

音乐文化是构成音乐学科的主体,在视唱练耳教学中也需要注意另一方面,即多元文化的内容。音乐美学家贝内特・雷默说:“在最深的层次上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在感情特征的层次上――需要尊重人们自己的本土文化,并和自己的学生分享丰富的这种文化,同时也要和他们分享其他种类的文化风味。忽视哪一方面都会铸成大错,要么使学生领略不到自己遗产的特殊性,要么则使他们领略不到其他遗产的普遍性。”[2]在视唱练耳教学中融入多元化的音乐文化内容,可以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人类音乐宝库中的珍品并从中受益。而且,音乐作为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文学、地理、历史、戏剧、舞蹈、绘画、社会生活等有着紧密的联系,视唱练耳的教学中需要涉及到以上相关的文化知识。当前正处于改革的音乐教学环境中,需要更多的探索音乐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广泛研究中、外音乐文化的纵横关系,把视唱练耳的教学放在多元音乐文化的比较之中展开,使学生对中外音乐文化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以便学生在学习当中,增加多元的思考和多维的视角,识别各种不同风格以及不同文化传统下的音乐特色,认识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形态下的音乐异同,体会中西音乐文化的区别。

2 多元化的视唱练耳教学方法

多元化的思维方法,为视唱练耳课的改革提供了一个十分广阔的平台,但改革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待教师的不断探索、创新、实践,从而形成一定的规模。由于教学内容的扩展,必将带来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改革。随着音乐的不断发展以及对音乐认识的深化,视唱练耳中音乐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即在传统的基本音准、节奏的听觉训练、各种谱表的读谱以及多声部音乐视唱能力的综合培养之中,用多样化的手段进行引导,并融入情感性和文化性。由于音乐内容的增加,实际教学中难以面面俱到,可以在以往训练上进行扩展,采用精听(唱)与泛听(唱)的模式进行练习。此外,在实际的教学中,还需要教师从音乐的审美性、实践性以及学生的接受程度来对课程进度、教学速度等方面合理安排。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并使其音乐思维得到锻炼。教学形式是整体教学得以实施的途径,是实际教学的重要一环。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有助于建立知识结构的完整性、音乐思维的灵活性以及和音乐实践的连贯性。

在视唱练耳的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目前,计算机多媒体的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已基本成熟,其网络化也在逐渐改变视唱练耳教学的内容及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声音技术的多样化、形象化、直观化等特点,形成丰富的教学资源系统,通过音频视频转化、MIDI 技术、声音分析技术等方式让学生通过大量音乐信息资料的读取获得丰富的听觉积累,并可以通过图片、音响、影片等不同形式使学生在理解音乐和文化的同时,对音乐的不同形态接触,尽量融入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表现形式和体裁的音乐作品,教学方式上向念、唱、听、读、打、弹等多样的方法扩展,这样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也提高了教学质量。运用多媒体的手段进行教学,从钢琴到声乐,从中国民族乐曲到西洋管弦乐曲,其时期、地域、风格的选择都有了很大的空间,曲目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多媒体的教学模式能够使所听的音色更为丰富,如西洋管弦乐队中的弦乐、木管、铜管、打击乐器等,中国民族管弦乐队中的吹奏、弹拨、拉弦、打击等乐器,在教学中可以把一段旋律用不同的乐器音色进行制作让学生体验。由于多媒体的音乐在音色上更加丰富,层次感更强,学生能够直观的对其感受,拉近了基础训练和实际音乐作品的距离。

3 多元化的视唱练耳能力训练

视唱练耳的学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审美标准,同时他们会把这样的标准运用到实际的音乐活动中。“当你第一次唱出一个音阶的时候,你所接触到的那个音乐体系的音乐概念就开始在你的音乐世界里萌芽;当你能够准确、流利、近于下意识既可演唱某种类型的音乐时,它的‘音乐’概念已经渗透了你血液之中、心灵深处,成为你欣赏、评价、表演音乐的内置的指令性操作系统”。[3]视唱练耳课是音乐基础课,目的是训练和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使其运用到音乐实践中去,具备良好的内心听觉能力、良好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准确表现音乐的能力。长期以来,视唱练耳所具有严密逻辑性和技能性被人们所承认,它对创作、表演、理论等艺术实践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视唱练耳学习过程是一个由低到高、逐渐加深的过程,当学生具有了一定的技术能力后,对其进行音乐风格、音乐内涵方面的理解。常规视唱练耳教学注重将音乐各要素从音乐中提炼出来逐一对学生进行训练,这无疑有助于学生对每一项音乐要素和音乐技术更扎实、更系统地掌握,但是,过于强调单个音乐要素的训练容易使学生忽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不利于他们对音乐整体的掌握。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以来,网络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大量的实际音乐作品在课堂上得以展现。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扩展了视唱练耳的听觉模式,缩短了学生和实际音乐间的距离。视唱练耳教学不再局限于音准、节奏、和弦、旋律等音乐元素的理解,而是在以技能训练为主的基础训练之上进行延伸,更倾向于审美性、音乐性、应用性,从而达到体验、理解、表现音乐、服务音乐的目的。视唱练耳中利用多媒体丰富的音源优势,把不同的乐器的音色以及实际音乐作品纳入到教学实践中。在实际作品中,同一个音程、和弦、甚至同一条旋律,在不同的乐器上演奏,音响、感受由于紧张度的不同,连、跳等演奏法的不同可给人带来的音响、感受是迥然不同的。因此,将多媒体技术引进到教学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以声音、文字、图片、音响等多种手段使传统单一的技能训练在内容上更为丰富,在方法上更为多样,并能充分和实际音乐作品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多元音乐感觉的培养。而且其技术网络化也使教学既能提高效率又能提高质量。

4 视唱练耳教学中民族音乐的融入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是一个具有“多元音乐文化”的国家。古人认为“音乐达天地之和而与人之气相接”。[4]民族音乐作为一种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综合艺术形式,地位是不容质疑的,它不仅起着塑造人格,与传统文化相互联系、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同创辉煌的主要特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镜子,它在折射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画面的同时,透视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情感世界和人文精神。“在中国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首先必须确保我国民族音乐在音乐课程中的基础地位。要充分认识中国本身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尊重,既要首先体现在对待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上,也要同时体现在对待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上。”[5]樊祖荫教授在谈及少数民族音乐时如是说。就民族音乐的发展而言,多元共存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视唱练耳课堂教学中引入少数民族的音乐,可以培养学生对本民族音乐的感知力,积累本土音乐语言,扩展以往单一的以欧洲古典音乐作为视唱练耳的主要教学内容,造成了学生片面的音乐感知力和单一的音乐语言。运用少数民族的音乐素材进行视唱练耳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多种独具特点的音乐语汇、调式及节拍节奏等新鲜内容还可以接触一些与以往不同的多声音乐语言,使教师摸索出一套新的训练方式。

只有把多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放在首位,使之成为构建母语音乐思维、多元文化教育思维的核心。明确了这一理念,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民族音乐的精髓,使其屹立于世界民族音乐之林。通过多年来的实践证实,加强中国民族音乐的教与学,引导学生从多元文化音乐的角度重新审视本土的音乐文化,不仅可以使学生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提高艺术审美层面,使其产生兴趣,建立民族的、多元的审美观,形成正确的听觉模式,增强音乐感受能力和音乐感知能力,还可以同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音乐、民族传统文化、从而起到增强民族意识,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音乐文化特征的审美观及价值取向,其教育意义是深远的、不仅仅局限于音乐教育本身。

5 结束语

在面临教育全面改革的情况下,音乐教育应该着眼于建立更具开放性、互动性、包容性的课程模式。随着音乐人类学的发展,视唱练耳一基础学科已逐渐被完善,并在音乐教育领域中对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不能用一种单一保守陈旧的眼光去看待视唱练耳课程教学,因为多元音乐文化已经成为时展的潮流,多元音乐教育也已经成为视唱练耳课程的改革方向。本文探讨的初衷也就是将多元音乐文化融入视唱练耳课程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这样才能真正跟上时代的发展,真正为其他的音乐学科提供支持,进而达到体验、理解、感悟表现以及服务于音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雅先.视唱练耳教学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423.

[2] 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熊蕾,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 孟凡玉.除了技术还有什么――视唱练耳文化属性谈[J].人民音乐,2007(11).

[4] 孔立夫.论孔子[M].中国教育出版社.

[5] 樊祖荫.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及其在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J].中国音乐,2004(02).

上一篇: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考究 下一篇:浅析高职院校《居室空间设计》课程教学与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