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专题片主题的提炼

时间:2022-10-09 02:00:01

电视专题片主题的提炼

一般地说,文学艺术作品都有主题。人类的每一种想法,都可以构成作品的主题。电视专题片也和其他艺术样式一样,对主题的要求是没有限制的,唯一的着眼点,是看它对观众是否有价值。有人讲,音乐中的无标题音乐、诗歌中的朦胧诗、小说中的意识流、绘画中的抽象派,是没有主题的。其实不然,这类作品的思想体现不管多么朦胧、模糊,其中也总有一种思想,乃至一种意念的表达和流露,而这种思想和意念,就是它的主题。

电视专题片的主题实际上也就是创作者在作品中所提出的主要问题,亦即创作者在作品中对生活本身所表达出的态度、看法和主张。创作者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对许多具体的、活生生的社会现实、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命运和遭遇有所触动,意识到这些生活事实反映着某些深刻的社会问题,具有强烈的思想意义,并感到有责任在电视专题片中加以反映,以影响和教育广大电视观众,这些引起创作者创作冲动的基本事实和问题,也就升华为作品的主题。我们已经知道:题材是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出来的。那么主题呢?主题是从题材中提炼出来的。因此,对于电视专题片的创作来说:题材是第一性的,主题是第二性的,但是主题反过来又影响着题材的选择。不仅如此,主题一旦确定之后,它还制约着创作者的整体构思,乃至素材的剪裁取舍。所以说,主题是电视片的统帅和灵魂。那么,主题如何从题材中提炼呢?

主题是题材思想意义的某种概括

主题的提炼,离不开题材本身。所谓“提炼”,就是从大量的原始材料中熔炼、提取思想的精华。由此可知,题材是主题提炼的基础和依据。题材本身所能显示的思想意义是客观的。一定的材料只能提炼一定的主题。所以,这种提炼是有限度的,它不能超出事物所具有的思想蕴涵范围。从根本上说,题材对主题的提炼起着制约、规定作用。

《的诱惑》以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宗教艺术为题材,以四代僧人和四位艺术家虔诚地跋涉在艺术的朝圣之途为表现对象。创作者没有简单化地展现的自然风光之美、的民风民俗之独特,而是从更高的意向上揭示了民族的性格、精神和气质。从生活的题材之中,挖掘了“人人心中有真神,不是真神不显圣,只怕是半心半意的人”这一深刻的思想主题。试想,如果根本没有的生活作题材,那么它的主题又何处产生呢?《沙与海》表现了生活在沙漠中的牧民的生存形态和生活在海洋里的渔民的生存境况。如果创作者真的像有些人评论的那样“表现了我国牧民渔民在改革开放之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的话,那么只是浅层次的。创作者对这一题材的挖掘要比这深刻得多,他是从更高的角度来把握这一题材的。那就是:无论是在沙里还是在海里,只要是想活下来,就需要和自己的生存环境作顽强的抗争。这样,便深刻揭示了自然、社会、人生中具有普遍规律性的东西,使得这一题材有了人类的意义、人生的意义。

主题是创作者思想意念的实际烛照

创作者的思想意念,对主题的提炼起着重要的“烛照”作用。从现实生活中提炼的主题,自始至终受着创作者的思想意念的影响和制约,是主客观相统一的产物。同一生活形态,同一创作题材,会由不同的创作者作出不同的判断和评价,提炼出不同的主题,由此可以看出创作者的思想意念对作品主题的烛照作用。主题的提炼事实上是创作者对题材本身从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的一种“飞跃”。主题作为一种思想意念,反映了创作者对客观事物,也就是题材本身的理性认识。主题的深刻与否,反映了创作者对题材本身的认识程度。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内部规律,揭示了题材本质特征的电视专题片,才能完成提炼主题的任务。

《明天的浮雕》以新疆12组个人与集体的先进事迹为题材,创作者根据题材本身所提供的思想内涵,又有创作者个人思想意念的渗透和烛照,这就是创作者对青年和人生的深沉的哲理思辨。创作者说:“在人生的旅途中,青年时期是最灿烂的阶段。青年人最少保守,勇于开拓;他们往往将自己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们在改造社会的同时,也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敏锐,但不稳定;他们自信,但不成熟。人类永不枯竭的力量在他们身上,理解他们、讴歌他们,显示他们强烈的生命力,塑造他们奋发向上的群像,就是本片对青年和人生的思辨,也就是所要表达的主题。”

纪录片《人与兽》讲述了一位猎人为了私欲捕杀了一只幼狮,母狮要为幼狮报仇,终日寻找这位杀其子的猎人。一天,母狮终于发现了他,疯狂地向他追来。他慌不择路,竟逃到一处山崖的绝壁上。走投无路的他对着张开血盆大口扑上来的母狮,本能地绝望地抱住了头,等待死亡的来临,母狮看着这位吓得魂不附体的人,似乎想到了什么,扭转身体下了山。猎人似从梦中醒来,慢慢地抬起头来,睁大眼睛,他不敢相信眼前所发生的一切,用手拍打了一下自己还有知觉的脑袋,望着母狮远去的方向,眼泪夺眶而出,双膝跪地,把头狠狠地抵在地下,久久不起……创作者没有泛泛地展现生活的表象,而是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深刻揭示了人有“兽性”,兽却有“人性”这一主题。

主题是时代精神的历史产物

马克思说:“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就是说,时代不同了,“社会存在”必然会发生变化,那么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的“人们的意识”,也不能不随之改变。电视专题片的主题,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当然也和时代的思想、时代的精神、时代的脉搏有着密切关系,凡是优秀的专题片,无不渗透着鲜明的时代精神。所以创作者应该站在时代的前列,感应着时代的气息,迎合着时代的脉搏,及时而准确地提出并回答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使自己作品的主题强烈地焕发出时代精神。

纪录片《平衡》则讲述了“人”为了保护自然界中的另一种生命而与人类自身斗争的故事。自上世纪80年代起,一批批盗猎分子在利益的驱动下拥入可可西里,疯狂捕杀藏羚羊。10年间,一种生命即一种世界珍稀物种锐减三分之二。为保护另一种生命,杰桑・索南达杰在一次抓捕盗猎分子的行动中却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曾经也是打猎能手,索南达杰的妹夫奇卡・扎巴多杰毅然辞官,成立了保护野生动物的“西部野牦牛队”。后来,奇卡・扎巴多杰在与捕猎分子的斗争中也英勇牺牲。长达100多分钟的纪录片让我们看到关于用生命捍卫生命的历史实证。两个鲜活的生命似乎在我们眼前跳跃,成为我们的永恒记忆。

总体来说,电视专题片的主题是创作者对生活本身的一种感悟,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回答了人们所普遍关心的问题,体现了时代的思想,感应着时代的气息,迎合着时代的脉搏。

(作者单位:襄城县广播电视局)

编校:郑艳

上一篇:网络发展对广播的要求 下一篇:浅议电视制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