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督导会议讲话

时间:2022-10-08 09:46:14

教育局督导会议讲话

一、认真学习“**”精神,深刻领会教育肩负的重任

最近,我参加了教育部、中组部举办的全国分管基础教育厅长、市长学习班。举办这个班的目的是学习“**”精神、学习领会我国教育发展所处的新的历史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教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十天的学习收获很大,我认为教育新阶段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理解:

第一,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目前,我国正处于人力资源大国阶段,今后我们要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中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少,但潜在的人力资源丰富,关键是要实现人口负担向人力资源的转化。通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终于从人口大国转变成人力资源大国,标志就是实现了全国“普九”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现在,中国的老百姓都能接受起码九年的义务教育,**的老百姓还能普遍接受十五年的基础教育。但是,仅实现了人力资源大国还不行,现在还有许多因素制约着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以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不断扩大再生产的“铺摊子”式的发展模式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我们的GDP上去了,而可利用的资源却越来越少,环境的承载能力也到了极限。中国的污染已经引起世人的关注,大自然已经发出了警告,我们必须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过去的几十年,通过改革开放,我们不但没有被边缘化,而是融入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循环中。但是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分得的主要是“加工业”,是原材料消耗最大、拿到利润份额最薄的那一部分,挣的是辛苦钱,靠的是廉价劳动力。但单靠出卖廉价劳动力不是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这对人才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能培养一批有原创、具有开发自主知识产权能力的人才,也就是创新型人才;要培养一批懂经营、善于开拓市场的人才,也就是创业型人才。

我省的“创新、创业”的口号提得非常好。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理应是现代教育的追求目标,也是迈入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标志,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任务。最近,有一位在中国生活了十几年的美国记者,回到美国写了一篇《美国人不要急》的文章在网上广为流传。文章仅从中国教育现状出发,对所谓的“中国”进行反驳,提请美国人“不要急”。理由很简单,第一,他所看到的中国的中小学都是五、六十个人一个班,有的班额更大,还“停留”在上世纪中叶“批量生产”的阶段。第二,孩子只关注如何做题,关注的是解题技巧的培养,缺乏研究能力、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论的培养。第三,北大、清华学生在某一专业就读,并不是他喜欢这个专业,往往是因为他的高考分数刚好够到那个专业。其它大学也存在这种情况。第四,许多中国高校的优秀毕业生都把美国作为继续深造的首选之地。因此,“美国人不要急”。

如何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教育是实现中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唯一途径——教育工作者应该有这样的责任感。教育光有漂亮的校舍还不行,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手段、教育方式,培养孩子的核心价值取向等都还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差距。如果我们还继续用老一套的方法来教育我们的孩子,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任务就会落空——对此我们要有紧迫感。

第二,从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迈进。经过三十年的努力,我们全面普及了基础教育十五年,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基本完成了量的扩张,解决了“有书读”的问题,对大多数县(市、区)来说急风暴雨式的外延的扩张或硬件建设任务已经基本告一段落。当然各地还有一些布局调整的尾巴,主要是城镇的教育布局;山区应该根据实际保留一些必要的教学点,农村的布局调整应该已经基本到位。各地要尽快对布局调整进行“收口”,适时转移资金的投入方向,政府要把有限的资金更多的投入到事关学校长远发展的设备设施上去,投入到内涵发展上去,投入到软件上去。要把领导人的精力更多地引导到关注学生、关注教师、关注课改、关注教育教学改革上去,引导到关注“读好书”的问题上去。

第三、从精英主义教育向全民的、普及的、大众的教育迈进。教育发展得很快,不知不觉我们的教育已经进入了全民的、普及的、大众的教育阶段,但我们的思想没有跟上,还停留在“精英主义”的教育阶段。我们对所谓“好教育”、“优质教育”的理解很片面,衡量一所学校就看考上上一级“名牌”学校学生的多少。对每一个孩子来讲,其实没有最好的学校,只有最适合的学校。我们要为孩子提供不同的适合孩子发展的教育,要鼓励学生做最好的自己,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和“闪光点”,让他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

教育是培养人的,全民的、普及的教育阶段的重要标志,是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受教育的权利,使他们得到最好的发展。我很赞成陶西平同志对教育公平的论述:第一是机会公平或起点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相对优质的教育,解决“有教无类”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们始终没解决好,学校之间拼命地抢生源,所谓“差生”得不到更多的关照,甚至被赶出校门。第二是过程公平,过程公平就是为不同的孩子提供适合他们自己的教育,解决“因材施教”的问题。第三是结果公平,让孩子的潜质得到最大的发展,解决“人尽其才”的问题。孩子的潜质是有差异的,但没有高低之分,理想的教育应该让每一个孩子的潜质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我省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38%,高校的录取率已超过70%。从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来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左右时,学术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就会越来越困难。一旦进入到这样一个时代,文凭将不再是最重要的,而能力和人品会变得更有竞争力。

二、积极发挥教育督导的作用,努力为创建“教育强省”服务

近年来,教育督导运用各种载体和手段,积极实施对地方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教育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指导”,对促进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推动**省教育改革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各市、县积极创新教育督导新机制、新抓手,教育督导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富有成效。教育督导既要“督政”,也要“督学”;既要“督”,又要“导”,“导”就是要有目标,有导向。

“督政”,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要确立基础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指导思想。城乡均衡,首先是县域内的均衡,我们要按照“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要求,把督政的重点放在县级人民政府。虽然这几年县级财政承受了越来越多的刚性支出压力,但**地方财政的增长速度还是可观的,只要党政主要领导重视,新增财政能按比例用于教育,保证教育的健康发展还是可能的。我们要督促县级财政继续加大投入力度,依法做到“三个增长,两个提高”,保证财政性教育支出所占比例不缩水;督促县级财政确保生均公用经费落实到位、按时拨付并不断增长,不能因为取消了服务性收费(如柴火费等),而取消应有的服务;督促政府保障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的正当收入,进一步缩小城乡教师的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教师与公务员的收入差距;督促政府建立合理的城乡教师和干部的流动机制,逐步提高农村师资队伍的质量。今后一段时间,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责应放在发展幼儿教育、成人教育上,以及搞好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当然有财力的乡镇还要继续在学校建设和教师待遇提高等方面给予支持。

2、重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均衡首先要抓县域内的均衡,核心是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目前,硬件均衡正在推进中,要抓紧不放。除了学校设施设备条件均衡外,一是要看城乡教师待遇是否均衡。据了解,现在我省很多地方农村教师的待遇普遍比较低,包括职称比例、实际收入和住房条件,这不利于农村教育的发展。县域内教师的调动也还在向不均衡方向发展,许多农村优秀教师都向城关流动,造成了教师队伍新的不均衡。成都市的做法很值得借鉴,他们以县为单位,统一规划教师住房,大多建在城区或大集镇,按成本价出售给教师,使教师安心在农村学校教书。新大学毕业生直接分到农村的做法,可能不是加强而是削弱了农村教育,而且还错过了教师的最佳发展期。近几年我们一些地方的做法很好,就是把新招聘的大学毕业生在城区优质学校实践、锻炼两年再下去,正如有些县(市)提出的“定位在农村,先在城市学校锻炼学习一、两年”的做法非常值得推广。

二是要看这个区域内择校现象是愈来愈热还是趋于平缓。生源是引起校际差异的主要原因,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防止义务教育阶段优质生源的过度集聚,因为它不利于办好每一所学校,不利于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其实我们的好多政策就是针对它提出来的,譬如“摇号”的政策,譬如重点中学30%名额分配到初中的政策。政府不应做老百姓的尾巴,要主动引导,主动干预;不能推波助澜,盲目炒作。

三是要看各类教育发展是否均衡。县域内15年教育中幼儿教育、职业教育还相对薄弱。今年省里准备召开幼儿教育工作会议,对我省幼儿教育,尤其是农村幼儿教育进行全面布置。各类教育殊教育应引起我们进一步的重视,省残联向我厅通报全省残疾儿童的入学率只有74%(经户口抽样调查),这个数字同教育行政部门的统计数据出入很大。我们要寻找原因,问题出在哪里。我估计,可能是“中重度智残儿童”学校花名册上有,但实际上没有也不可能真正跟班就读。这就牵涉到特殊学校的布局问题,我们也强调过以县为主进行智障儿童教育的布局,要保留一批专门为中重度智障儿童学习的学校或班级,现在看来落实情况并不好。

3、重视有利于教育发展的机制建设。基础教育要可持续发展,重要的是机制建设。现在起码有几篇文章要做,第一,教育规划布局和学校建设。到底是按现有户籍人口,还是按城市发展规划进行,这两个数字的差距往往是倍数的关系。一些地级市如金华、台州和一大批县城,在向大、中、小城市迈进过程中,中心城区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现象已充分显现出来。因此,在城市建设中如何留足教育用地,如何与开发商分担学校建设成本,这些问题必须尽快提到议事日程。杭州、宁波已经有现成的经验,各地要把这个机制完善起来,只有这样,城市教育的发展才有后续力。第二,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建设。如何让教育经费进预算,真正依法建立起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和使用监督机制,保障政府经费足额及时到位,保障使用效率不断提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个大课题。

4、进一步完善“督政”机制。近十年的实践表明,创建教育强县作为“督政”的重要抓手对促进县域教育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要继续抓住不放。目前“创强”工作已近尾声,全省先后有69个县(市、区)成为省的教育强县,我们希望各地要抓紧做好还未“创强”县的创强规划,争取再通过两年的努力,使所有的县都成为省的教育强县。今年,对第四批省教育强县的复查工作要认真组织,不走过场。要利用复查这个契机争取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引导教育发展的方向,真正使教育“创强”成为政府行为。

同时,我们将根据**教育发展的实际,与同志们一起,研究制定新一轮的“督政”方案,引导今后一段时期我省教育的发展,作为新一轮教育督政工作的新抓手。

关于“督学”工作,要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推进:

1、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是“督学”工作的重要任务。在对学校的督导评估工作中,推进素质教育有很多事可做,我们至少要把握好三条底线。一是规范招生秩序,学校之间不能抢生源。省等级重点中学尤其是一些知名的省一级重点中学要做好规范招生秩序的示范带头作用。二是要按照课程大纲要求,把课程开齐开足,学校搞两张课表是对教育的亵渎。不能开齐开足课程有两方面的原因,有些学校是教育思想不端正,应该开的课程被挤占,要考试的科目却加班加点;有些农村学校则是由于师资短缺等原因而开不齐课程。这两种情况都要给予关注,采取措施予以解决。三是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精神负担,给学生足够的休息时间,确保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各级督导要不留情面地指出各地违反教育规律和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行为,进行批评通报并督促整改;同时又要不断地发现各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好典型,加以褒奖和推广。

2.总结推广学校发展性评价。要研究、总结省内外一些地方开展的学校发展性评价,并加以总结推广。发展性评价是重过程的以自我评价为主的一种学校评价方式,意在鼓励每一所学校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确定目标并向目标逼近。引导不同的学校确立自己不同的发展目标,办适合学生的教育;引导学校自己与自己纵向比,重在评价学校的成长和发展。教育督导部门的责任是指导学校确立自己的发展目标,明确为什么选择这样的目标,如何达到目标,经过努力目标的达成度如何。

3.完善对高中段学校的督导评估。重点高中的评估曾经对我省高中段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新时期,我们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调研,对现有方案进行一些调整,特别是要增加对新课改执行情况的评价,更重视学校的软实力。我多次说过,评是为了不评,让更多的学校进入重点的行列,也就没有重点了,但是我们的教育却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三、加强队伍自身建设,规范教育督导行为

各地要建好三大体系,即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体系、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和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

要加强教育督导法制、队伍、科研建设。一是要结合学习、宣传、贯彻即将出台的国务院《教育督导条例》这一契机,加强教育督导法制意识,依法开展教育督导工作;二是要根据《**省兼职督学聘任条件》做好第八届省督学换届工作,各地要把有经验、有威信、能做事的人选推荐上来。各地都要建好督学责任区,加强随机督导力度,把随机督导、专项督导和综合性督导有机地结合起来,要运用通报、公报、嘉奖、责令整改等手段,加强督导权威和教育的执行力。

各级督学和教育督导干部,要珍惜督学这个崇高的荣誉,做洁身自好的表率,树立教育督导良好的社会形象,为建设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国作出新贡献。

上一篇:农行员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心得体会 下一篇:农经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