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能“秀”教师的团队:教师教育新思路

时间:2022-10-08 03:20:55

训练能“秀”教师的团队:教师教育新思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课程改革要反对“作秀”的教师,但需要能“秀”的教师,更需要能“秀”教师的群体。

一、教育发展呼唤能“秀”的教师

作秀,有三个义项:一是表演、演出;二是指为了销售、竞选等而进行展览、宣传等活动;三是弄虚作假,装样子骗人(《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近几年来人们普遍忽略了作秀的前面两个义项,重在使用贬义的第三个义项。为什么作秀一词出现的频率那么高?这与当今社会浮躁心态蔓延有关。从而也导致了一些该“秀”的行业,该“秀”的场面,该“秀”的时机不敢真正“秀”起来。相反为人低调、夹着尾巴做人成为一些行业的时尚,这是一种失策,一种误导。如,教师就应该能“秀”自己,需要经常在学生面前秀秀自己,这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教学手段和智慧。再说,“秀”的原意是指“特别优异”,引申为在某方面有特别优异的表现。教师对学生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耳濡目染作用,只有教师能“秀”,学生才会“秀”得更好,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快速成长。

教师角色集导演、演员和示范于一体,能“秀”是教师角色的核心。

一是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人文性、开放性、国际性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特征,为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需要有具备个性特长,具有开放思想和有国际视野的教师群体与之相匹配,否则教学改革就会落后于现代化教育发展的步伐。

二是学生对教师的期盼。学生最喜欢怎样的教师?怎样的好教师才会给学生留下终身印象?怎样的教师才会影响甚至决定学生未来的命运?自然是那些有思想、个性、特长,掌握一门或几门绝技的教师。这类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佼佼者,会经常在学生面前“秀”自己。这类教师也是学生心中的偶像与崇拜者。教师能“秀”的外在表现,是有他们内在的个性、智慧在起作用。教师能“秀”的表现最易激活学生模仿教师的激情心理和创新思维。儿童是天生的“创造者”,争强好胜、创新创造、猎奇是他们的天性。教育教学的实质就是以教师的学识、个性、特长、技能、技巧带动学生学识、个性、特长、技能、技巧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这也是培养学生个性,激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的必经之路。“有怎样的教师就能培养出怎样的学生”,个性教师是学生的期盼,也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新挑战。事实上学生在学校或离开学校后,最乐意谈论和最留恋就是有个性特长的教师。

三是教师角色转变的需要。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要求教师自觉实现教师角色的有效转变。传统的教师形象强调谦逊、庄重、内敛,“敏于行,而讷于言”的内秀型的谦谦君子。这类教师充当传统的道德说教,适应应试教育需要是无可挑剔的。留给学生的是必须绝对服从“师道尊严”的形象。这种思想保守、行为拘谨、缺乏特长和技能的教师是不可能履行现代学校教育的义务,更不可能承担起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重任。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造就一支学识渊博,个性特长化、技能型的教师群体势在必行。

所谓大师,是学术之大,个性之大,特长之大,技能之大也。出现在我国近代的一批教育大家,如,胡适、鲁迅、蔡元培、弘一法师等都是个性鲜明、学术专攻、特长鲜明者。短期要想造就类似这样的教育大家是不可能的,但努力培养一批能“秀”,会“秀”的教师群体还是可能的。这是教学改革对教师素质的呼唤与期盼。

二、学校发展需要能“秀”的团队

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引领主体发展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是促进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起顶梁柱的作用。北大精神、清华校风、浙大曾有的辉煌等之所以流芳百世,关键是由这些学校的教师群体造就。“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是有前提条件的,其核心条件就是有一支拿得起的、颇具个性特长的教师队伍,或学术权威,或自由民主的思想,或严谨的科学态度,或爱国创新情怀等。否则,再好的校长也只能是“无米之炊”。能“秀”教师是中小学教师中的骨干分子,借助他们的力量组建具有战斗力的教师团队是明智的选择。

1.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教学改革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学校发展,促进学生成长,促进教师发展,促进学校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中的关键力量在教师。

一是实现办学特色的需要。学校特色是学校的生命力,学校特色至少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学校类型间的不同特色。如,幼儿园、小学、中学、特殊教育、职业中学等有着不同的办学目标以及不同的教学对象,应该各具特色,否则就不能生存。如,职高,若采用的是普高的办学模式,肯定很快就被淘汰。第二个层面是同类学校中的特色。同类学校所处地域环境不同、地方文化不同、教学条件不同等。如果采取大范围内一刀切的做法,显然是违背教学规律,也是行不通的。因此,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从实际出发,在不违背教育方针的前提下,鼓励办学特色,是非常必要的。扬长补短、张扬个性,更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办学特色的选定、启动和持续发展关键要依赖教师的力量、教师的智慧。没有一支有特色特长的教师队伍,办学特色就无从谈起。

二是实现学校创新的需要。创新是学校的灵魂。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离不开教师,教师是课堂主宰,学校创新的核心是教育教学的创新,是课堂教学的创新。因此,只有让一批具有个性特长、创新精神的教师把持主阵地,推动教育教学创新,才能逐步迁移到学校的整体创新,学校才能健康、有效、快速地发展。

三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目标是相一致的,千万不能理解成两个对立的概念。以全面发展来要求每位学生个体是不可能的,也是做不到的。个性发展主要指学生个体而言,只有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和发展,学生的潜能才会得到充分挖掘。全面发展主要是针对一所学校的学生群体而言,一所学校的每位学生个性特长都得到发挥发展,那么各种类型个性特长的学生都有了,这所学校自然也就全面发展了。但一所学校的全面发展仅靠一两位有个性特长的教师显然是不够的,需要有个性特长的教师团队。

2.开发学生潜能的引擎。学校教育仅局限于传授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育人是最主要的。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学生个性的培养,潜能的开发,主要不是靠知识的启迪,关键在于教师言传身教和人格魅力。学生的很多潜能开发,往往是由于教师的某次赞赏,某种尊重,某次点拨,或教师本身的喜好等,这也往往激起学生某方面的兴趣,成为他终身职业的选择。笔者清楚地记得,高中的一位数学老师在讲某道平面几何题解法的时候,慢条斯理地说道:“据说本道题有57种解法,我至今能做出47种”,接着整整用了4节课时间介绍他的47种解法。让学生大开眼界、五体投地,心灵的撞击一下子激起了全班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后来又听说,这位教师所教的班级每次高考数学成绩都名列全市前茅。由此可见,有个性特长的教师在促进学生成长方面是何等的重要,这就是个性特长教师教学优势所在。教师的个性特长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引擎。

3.营造学校文化的资源。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热门话题,但是如何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又是困扰学校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很多学校热衷于墙体布置,热衷于对外宣传,热衷借鉴其他学校,热衷一年一个时髦主题。表面看似热闹,浪费精力花费也不少。这类校园文化建设用于应付检查与考核问题是不大的。但是教师兴趣不大,学生触动不大,存在某种作秀的成分。其原因:一是对校园文化理解太肤浅,做法太浮躁。文化是一种共有的价值观,“无中生有”“小题大做”往往很难奏效。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要从当地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本校实际出发,重点发挥有个性特长的教师团队,挖掘、整理。如,本地的自然资源、传统文化资源和学校优良传统等。校内资源主要指个性特长教师的资源。如,学术特长,朗读、书法、表演等技能特长等,让教师经常在学生面前亮相、展示,激发全体师生兴趣与热情,然后组建社团等,营造气氛,使学生专心投入。二是学校文化建设过于急躁,过于功利性。主要目的是为了宣传,为了获奖,为了获利。没有遵循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律,没有深入学生的心灵。事实上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如,书法练习,不光是学生把字写好,作品能获奖,更主要的是学生在练字过程中形成人格、人品修养,以及良好习惯,如,平心静气、专心致志、富有的责任心等。写字之外的功能能让学生受益终身。

总之,学校有效发展离不开有个性特长,又能“秀”的教师。学校发展也不能光靠几位有个性特长的教师,他们的力量是有限的,难成气候。学校想要快速有效发展,需要从有个性特长教师中整合资源,建成团队,从而确立学校发展的远大目标,使学校发展占领科学和谐的制高点。

三、能“秀”教师群体训练的思路

能“秀”教师作用和地位越来越被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所重视,这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能“秀”教师已成为多数学校、学生、社会和家长期盼的稀缺资源。为了尽快促进更多教师个性特长的发展,除教师自身努力外,需要从训练能“秀”的多头抓起。

1.从源头抓起。所谓从源头抓起,就是要从师范生招生抓起。尽管国家对师范院校招生采取了很多优惠政策,但还不尽人意。一是师范生招生中的短板。在师范生招生过程中没有对学生特长严格的测试和优先招生的政策,主要还是看高考的总分。由于先天不足,师范教育难能有大作为。二是师范教育重视文化课忽视艺术技能课。一种情况是艺术技能学科招生人数偏少,又加上毕业后流失情况严重,所以很多学校难以招到比较满意的艺术技能课教师。第二种情况是师范学校往往把艺术技能课作为选修课。选修课和必修课在要求和考核上差异还是蛮大的。选修课学分低,要求低,通过容易,某种程度上暗示学生其不重要性。毕业后多数是“半桶水”,从事学校工作难以展示个性特长。三是师范教育优良的传统丢失。原有的师范学校或取消或升格为本科院校。在取消和升格的同时,把原师范学校(原有的普师生,毕业后从事小学教师工作)的一套很好的培养培训模式丢弃了。原有的普师生培养模式是要求每位学生琴棋书画、书法、拼音、普通话等人人过关。这是一种很好的师范生教育传统,可惜的是在现今的师范院校已不在沿用了,很多从事过师范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同志都认为这种丢失真太可惜了。

2.学校层面。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视文化科,忽视艺术技能科,艺术技能科让路文化科,艺术技能科教师普遍不被看好,艺术技能科被称为副科等情况在不少学校照样存在。笔者认为,艺术技能科的专业性更强,如,语文或数学等文化科教师请假外出,学校找一位代课教师很简单,尤其是小学。但如果音乐、美术、体育等任课教师外出或请假要找名代课教师就很难。多数学校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但已习以为常,没有引起思想上的重视。一临近考试,就人为地把这些课停掉。据说很多初中和高中学校根本就不上音乐课、美术课。之所以一再强调“开齐开足”所有课程,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不开齐不开足”情况严重。应试教育贻害无穷,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已成顽症。如果真想解决它是否可以从提高艺术技能科的教师地位和作用开始,强化艺术技能科教学,在小学和中学多开设选修课,多组织社团活动。

3.工作层面。在学校层面仅有认识是不够,要确立学校“秀”的具体目标,采取相应的措施,设定相应的项目,展示相应的特色,搭建多种平台。在学校特色发展和教师“秀”能的发挥中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监督、有检查、有评价、有奖励。让教师发挥“秀”的才能,提高“秀”的水准,学生参加艺术技能学习、展示艺术技能、开展艺术技能活动和比赛等可以成为学校的必修课,成为学校的一种文化,要求每位教师和走出校门的每位学生都掌握一至多门过硬的艺术技能或技巧。

4.职后培训。教师的在职培训,即“回炉”培训,在教师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几年的教师培训,国家在政策上、花钱上、机构上,时机时间已经够重视了,但教师就是提不起浓厚的兴趣。除了教师负担过重之外,关键出在教师培训的本身,存在培训机构和教师培训需求的两张皮,出项培训安排与教师培训的严重不对称。一是培训内容与教师内容需求间的不对称。培训内容教师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培训内容往往不对口,或陈旧,或重复,或没新意,自然提不起教师的兴趣,只是为了完成培训任务。二是培训方式与教师渴求的不对称。目前教师的培训方式无非是或听专家讲座,或听课评课,或课题研究,或现场参观。这种方式持续已多年,老调重弹,没有新意,难以激发教师参与培训的兴趣。三是培训学科与学科需求的不对称。因为艺术技能类教师学科培训很少,为了完成培训课时只得参加非本学科的培训,实际上培训并没有多大收获。难怪有教师说,在参加培训前就早已知道培训的结果。这种培训组织要尽快改进,建议有三点:第一点,加强培训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很多的培训机构,如,县级教师进修学校被教师称为“养老院”,多数教师进修学校没有固定能够胜任培训任务的教师。只得临时聘请外援,聘请的外援教师也是比较随意,讲课的主题也是由聘请教师自己确定,内容和方式由外聘教师随意而定。很少有严密的计划、科学的内容。第二点,培训内容与方式要尊重教师愿望。教师教学实践中肯定会遇到发现原有知识或技能储备不适应教学的需要,需要借培训的机会充实与改进。为此培训机构要在广泛征求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培训内容与方式让被培训教师说了算。第三点,教师培训要向个性化培训发展。这是改进教师培训方式的核心要素。教师在职培训有别于师范教育,不是以储备知识技能为主要目的,而是一种解决“问题”式的培训。培训是一个解惑、提能、创新的过程。教师间对培训需求差异是很大的,所以要尽快建立适应于教师个性培训的机制。或个别培训,小组式培训,或菜单式培训。

教师都能“秀”,学校是教师“秀”我的场所。这是教育教学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挑战,任重而道远,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实现。

上一篇:雷军式产融大棋局 下一篇:为学生阅读插上自由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