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4 09:03:58

训练管理论文

训练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新课程标准指出中年段的作文教学,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作为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怎样做好中低年段的衔接,我们做了以下的尝试:一、培养习作的兴趣。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过:“儿童学习任何事情,最好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趣高,心里想做的时候。”学生有了兴趣,就能能使注意力集中,积极思维。习作也不例外,学生如果有了习作的兴趣,就能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三年级的学生是学习习作起步阶段,课标已经降低了习作的难度,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引导学生写自己想写的事,抒自己想抒的情,写出自己的快乐,写出自己的烦恼,也就是心情作文,生活作文,想写多少就写多少,这样起步作文,让孩子觉得作文并不可怕,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与写作热情。二、阅读中积累语言。新课标强调了积累语言的重要性,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是第一位的,也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手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阅读是学生学习和积累祖国语言的重要手段,厚积才能博发。三年级的学生积累的素材有限,要想提高三年级学生的习作水平,就必须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教材中的因素,通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背诵,在朗读中积累语言素材,增强语感。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第11课《秋天的雨》,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课文描写的画面很美,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描绘乐意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表演读、比赛读、配乐朗诵等多种形式地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句子,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秋天的美好和祖国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从而积累优美的词句,为今后的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书目,把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课内迁移到课外,让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不断增加自己的词汇量,并在积累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如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可以让学生认真阅读《小学语文报》、《唐诗三百首》、《名言警句》、《安徒生童话》、《成语故事》等,摘抄优美段落,背诵名诗名篇,不仅能开拓视野,增知启智,更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的有效途径。三、生活中积淀素材。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写作素材,学生习作,就是用笔描述生活中的事,歌颂生活中的人,抒发生活中的情。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往往不知道应该怎样去运用生活中的材料。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积淀素材。1、捕捉镜头,生活中积淀。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教师就要经常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镜头,以及在学校、家庭、社会出现的丰富多彩并具有典型意义的场景、事件和人物,用随笔的形式把这些材料记录下来,如课堂中随机发生的事情,校园、班级里开展的各项活动,邻里间的故事等。一天我正在上语文课,突然从窗外飞来一只麻雀,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已经转移,麻雀飞进教室后,学生都抬头看这只麻雀,麻雀也非常惊慌,到处逃窜,如果我按照课前设计好的思路继续讲,效果肯定不好,我就停下来,对学生说:“这只麻雀看见同学们学习非常认真,所以也想进教室来听听课,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这只麻雀有什么特点,等会请大家来说一说。”我的话音刚落,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同学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那只麻雀在教室里转了几个回合以后,终于从窗口飞了出去。我给了学生10分钟相互交流的时间,然后请同学在全班讲。有一个同学讲到:“今天第一节语文课,老师正在给我们上《金色的草地》,大家都被谭简冬同学的朗读吸引住了,我们仿佛看到了那望不到边的草地上开满了金黄的蒲公英花,也许是因为她读的太美了,连窗外的一只小麻雀也飞了进来,小麻雀尖尖的嘴巴,身上的羽毛是灰色的,胸脯是白色的。小麻雀看见教室里的人太多,一下子受惊了,就扑腾着翅膀飞了起来,可能是太惊慌,一下子撞到了墙,好象撞晕了,就在教室里不停地飞,飞地晕头转向,我仿佛看见它惊慌的眼神,痛苦的表情,我多么想帮助它啊,就在这时,它一下子又冲出了窗外,教室里响起了一阵掌声,我也松了一口气。”我又让学生把刚才看见的,自己想到的记下来,学生因为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亲自体验的,所以都写的很好。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生活中有数不尽的新鲜事,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去观察生活,去发现生活。2、综合训练,活动中积淀。中年段学生年龄小,好胜心强,特别喜欢参加活动。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组织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快乐,在活动中获得情感,以活动促积淀,以活动促发展。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素材值得去写。人教版第五册第三单元都是描写秋天的文章,在语文园地三中,口语交际和习作中要求学生说秋天的快乐,写秋天的美丽,就可以组织学生去郊游,寻找秋天的足迹,让学生走出教室,在生活中观察,参与活动中,积淀习作的素材。我们每周周四只有一节语文课,我把这节课给学生开展综合性活动,如成语接龙、新闻会、古诗背诵大比拼、读书笔记展示、课外收集展示等,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拓展了思维,既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又提高了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也为习作积累了素材。

训练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戴芳老师执教的《一次课外活动》的作文指导,在《省小学作文教学观摩会》上获得与会者的一致好评。这节课之所以获得成功,我想除教师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外,主要是这节课具有紧扣要求,训练有方的特点。

审题是作文的一项基本功,也是培养学生掌握正确思维方法的一种基础训练。教师十分重视作文的第一道程序,引导学生对作文题目做一番研究分析,弄清题目的要求、范围和重点,使学生知道这次习作是写一次课外活动,具体要求有三点,即:1、要按活动的先后顺序写;2、重点是把活动过程写具体;3、要注意用词准确,语句通顺。通过师生共同审题,使习作要求更清晰明白,便于学生操作。

一节作文指导课涉及的训练点是多方面的,然而指导最忌蜻蜓点水,面面俱到。只有抓住每次习作要求的重点,集中力量突出训练重点,才能保证学生学有所得,提高教学效率。这节课教师恰当地处理好了重点与一般的关系。把活动过程写具体是这次习作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分两步解决怎么写具体的问题:一是在课前教师有组织有目的地带领学生开展了一次小制作活动。由于活动是学生亲自参加过的,所以学生就有内容可写,解决了言之有物的问题。二是教师把自己参加过的一次用蔬菜做小制作———辣椒“鞭炮”的过程重新演示,同时边带领学生说制作过程,然后出示了下水文,紧扣习作的三个要求,让学生找出表示活动先后顺序的词语,说出哪些地方写具体,同时进行板书,从而使学生知道要抓住人物的动作才能把活动过程写具体,并及时地告诉了学生如何把词语用准确。

在优化作文指导的教学程序上,这节课的总体设计做了可喜的探索。整个教学过程安排了审、导、说、写、评五个环节,环环紧扣,步步提高。一节课内,教师给了将近三分之二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口头和书面的练习,教师引导说,同位互相说,发现问题及时说,真正做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最后学生花了十二分钟写完了制作过程的片断。从课堂反馈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轻松,都能紧扣习作要求,抓住人物动作把活动过程写具体。

训练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一、感知阶段──读通课文

读通课文要做到:激发兴趣,多读几遍,加强指导,及时检查。在初读阶段要让学生感知语言材料,扫除阅读障碍,了解课文内容和脉络,为深入学习语言打下基础。

二、领悟阶段──读懂课文

读懂课文是培养语感能力的基础。既要自觉地运用语言学习的规律,又要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为此,教师必须优化课堂提问的设计。如在引导学生读《小猫种鱼》的第三自然段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1)小猫把鱼种到地里,能收到很多鱼吗?(2)课文里哪个词说明他没收到鱼?(3)想一想,小猫怎样才能获得很多鱼?通过这样的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语言和思维得到同步发展。

三、积累阶段──读熟课文

熟读成诵才能积累语言。儿童机械记忆非常出色,可是他们好动、好玩,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针对儿童这一心理特点,我采用其喜闻乐见的形式,指导他们积累课文中优美、规范的语句。(1)可借助插图练习背诵。如《小猫种鱼》一课,共有三个自然段,每段两句话,各配有两幅图。我让学生合上书,按照图的顺序,分别背出六句话。(2)可借助表演练习背诵。让学生演示课文情节,边演边背。引导学生变死记为活记,在愉快教学中积累语言。(3)对于内容、形式比较特殊的课文,还可采用列表比较、引背等方法。采用这些方法,目的是通过“读”,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成有声的口语言,通过“读”,把不熟悉的语文变成熟悉的语文,领会遣词造句的精妙,从而积累大量的语文材料。

四、运用阶段──读好课文

训练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为了进一步使获奖的课题成果转化为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能力,湖南省电教馆于去年在桃源县召开了湖南省小学语文自能作文推广应用会。推广了小学自能作文的电教模式:“激趣导向----拓思激情----表达融情”。在提供给教师观摩的九堂自能作文示范课中都体现了这一模式。从这九堂课中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我省小学语文自能作文的现状。

一、声像并举,注重感知的主体性心理学实践表明:多方式地为学生提供感知的多种形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展开想象与联想。

小学生作文往往缺乏真清实感,说套话、空话的现象比较普遍。究其原因,小学生虽然置身于现实生活,却往往对周围的人和事、景和物视而不见,打不开思路,无从下手。

自能作文训练针对这一情况设计了运用电教媒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清境,较好地渲染了入景入情入境的作文氛围,使学生在有意无意之间,自觉与不自觉之中被深深吸引,注意力集中在教师的目标捐向上,调动了写作文的情绪。

如一堂《介绍一种动物》作文训练课,上课伊始,“汪汪汪----,喵----,哞----呱呱呱----”当录音机播放出各种小动物的叫声,小学生立即瞪大了眼睛,努力去辨别这是什么动物的叫声,开始全身心地投入,一下子把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调动起来。而当电视----展示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小狗、小猫、小羊、小青蛙……学生的耳之所闻转入目之所见,学生迫不及待,跃跃欲试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至此,《介绍一种动物》的作文训练序幕已经拉开,学生已进入角色,教师只需轻松地驾驭训练的进程,让学生尽情地发言叙述说话。

在《找春天》的作文训练课中,教师在节奏明快、曲调欢乐的《春天在哪里》的乐曲声中,投影展示一张张充满春天气息的投影片:百花盛开的公园,一片碧绿的田野,小鸟在树枝上鸣叫,桃树缀满了粉红色的花蕾……学生被绚丽多彩的画面吸引,??激趣引人入胜的音乐将学生带入到一种兴奋的学习环境之中。

“找春天”的教学目标不言而喻已出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产生要表达的愿望。

九节自能作文课都采用了多种电教媒体导入新课,创设感知的情境,学生的注意力被紧紧抓住,对展现的情景、事物产生了兴趣。这种自能作文训练开端为下面所要进行的训练奠定了基础,充分显示了电教模式“感知----理解----表达”三个环节的独到之处,注重了感知的主体性,提供感知的表象,促使学生展开想象与联想。

二、纲要演示,突出训练的有序性

自能作文训练的电教模式中有一个突出的标志,即“感知激情----理解动清----表达融情”的三环节。体现三环节的训练步骤是从整体入手,从低年级开始。

但侧重点各有不同:低年级侧重句子和句群训练,中年级侧重片断训练,高年级侧重篇章训练。在训练的要求上,一改过去的“从形式入手”而为“从内容入手”。

在提供了思维的原材料之后,随之而来是叙述的有序训练问题。学生往往容易犯两个毛病:一是记流水帐,无条理、无中心,二是写得不具体,抓不住主要事件。那么在《学记日记》和《晚饭之后》的两节作文课中采用电教媒体较好地解决了这两个障碍。

在《学记日记》的训练中,老师运用自能作文的“感知----理解----表达”电教模式,在训练方法上来取先役影,让学生看到某某同学一天生活中所经历的事件:(1)吃早餐;(2)参加升旗仪式;(3)做眼保健操,(4)看到小朋友打架上前劝阻;(5)做课间操,(6)打乒乓球;(7)搞卫生;(8)做功课;(9)看动画片,(10)睡觉。

这一节课的重点是理解。老师指导学生理解,在这一大堆的素材中哪些是有意义的。经过筛选,只剩下(2)、(4),当然可以挖掘的素材还有(5)、(6)、(7)、(8)。只要自己认为有意义或感受深的事,都可以写下来,但不要写成流水账,把起床、洗脸、睡觉等琐事都写进去。可以叙事写人,还可以对某一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关键一条是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老师再根据学生们的发言,再投映日记的基本格式。

要强调的是,记日记要能以小见大,从小事琐事落笔,在细节上描写逼真,注意观察周围的人或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记日记的好习惯。

如果说《学记日记》用投影展示起了训练有序性的重要作用,那么在《晚饭之后》这一课的训练中,则将作文写作中的“动词用准,神态描写要真,语言有个性”等要求用投影方式具体化。

这一课的关键是表达。当学生看完一段录像,老师出示一段文字投影,让学生寻找描写圆圆动作的词汇:蹑手蹑脚、捧、叫、栽、揉、嚷……动作的动词用准了,把圆圆晚饭之后走进客厅的一系列事件维妙维肖描写出来,把一个调皮有心计的小女孩写活了。寻找描写爸爸神态的词汇:慢条斯理、悠闲……这种生动形象描写使作文语言富于变化、不呆板、不干巴。

再如,描写人物语言个性化的语言:圆圆棒着肚子,嚷着说:“哎哟!肚子疼死了。”爸爸慢条斯理他说:“让她去吧,说不上人家都等急了。”妈妈则反驳:“你们都这么阴阳怪气的,我不去了。”圆圆一听妈妈说不去了,立即说:“你不去了?!那我的肚子也不疼了。”这些语言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富有人物的个性。指导学生要丰富积累自己的词汇,使作文语言更丰富更生动。

三、直观评阅,提高写作的反馈性

这次观摩活动采用了投影讲评的方法,如前述的《晚饭之后》、《学记日记》,还有《植树》、找《春天》、《介绍一种动物》等作文训练课。

采用投影进行作文讲评,至少有以下几点好处:一是“快刃。在短短的一节课内集指导、讲评、修改为一体,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作用。其次指正见效快,学生作文中可能会产业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问题,发现后立即及时指正,学生比较对照发现自己作文中的问题,予以改正。

二是“好”。投影作文讲评具有直观性,即写即评,对学生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掌握作文中的优点,克服作文中的问题,提高结构布局能力,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训练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阅读训练是一种能力的训练,它主要对学生阅读、理解、欣赏、分析、辨题、综合等方面的能力训练,也就是把平时所学的知识变为技能、技巧,实际上是个升华过程,所以对阅读题绝对不能用猜题押宝、死记硬背、临时应付的办法;更不能叫苦连天、怨天尤人或放任自流、得几分算几分地消极对待。而要把阅读训练当作一门系统工程看待,认思想上高度重视,大胆探索其规律,扎扎实实从起始年级抓起,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打开阅读大门。具体可分三步进行:

(一)可选择一些简单明显,容易分析、思考的文章进行阅读,给学生指一条阅读之路。

例如初中“课文《白杨礼赞》就适合同学的入门阅读,能帮助同学们找到阅读规律。课文第五自然段开头用了一个总起句:‘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紧接着用分说的方法,具体描绘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对于这一段教师可以采用“学生自读——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析思考——师生共同归纳”的步骤进行示范训练。教师可以设疑:“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树?”让学生分析、思考,自由发表看法。起先有的只答第一句话,有的答具体形象描写的二点或三点,最后在教师的提示下,同学们都心悦诚服地明确了:一、白扬树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神形兼备,是总起句;二、文章从干、枝、叶、皮4方面具体描绘了白杨树的形象,?是形美;三、形象描绘了白杨树的性格,这是神美,运用了先总后分的写法。这一训练使同学们受到启发,初步探出了阅读的规律,必须认真阅读原文中的每一句话,顺着作者的思路,根据文章的内部联系,理清层次关系,最关键的是要善于抓关键性词语,有标志性的词语,以及文章的标点符号。

(二)要举一反三,由易而难,逐步加深,拓宽训练。

在教师指导阅读典起作品的基础上,可放眼课外自读课文上。起先教师可以设疑,稍加提示进行阅读,随后可采用学生自己设疑,自己解疑;或同学们分成组,这一组设疑,那一用分析、回答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多方面开拓同学的智力,提高阅读兴趣。真正把学生引人浩瀚的阅读领域里,让他们亲自去尝试,寻找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阅读路子。

(三)由课内走向课外。

训练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一、应用系统论原理,研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挖掘教材本身潜在的育人功能。

系统论认为,系统是要素、结构、功能的统一体。要素与要素的有层次的联系就是系统的结构,要素与结构共同决定着系统的功能。一篇文章就是一个语言系统,文章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每一段文字,都蕴含着育人的功能。要挖掘其功能,就必须如同“大纲”所讲“注意各部分的内在联系,每一部分和整篇课文的内在联系”,即注意文章的结构。从不同角度可赋于文章不同结构,这是造成人们在把握教材结构时产生随意性的原因。如给课文分段,可以这样分,也可以那样分,但最优的结构只有一个。这又确立了真正能发挥功能结构的唯一性。只有正确地把握这一结构,才能设计出最优化的教学方案。如《》一文,给课文分段是本课教学的一个主要内容,从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上把课文分为四段是无可非议的。但本课的主题是:通过用自己的身躯堵住了敌人的火力点这一动人故事,歌颂了他勇于自我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本课的所有教学活动都应围绕这一点展开。通过系统的基本功训练,最终学生明确这样一个史实:即只有摧毁了敌人的火力点,才保证了夺取597.9高地战斗的胜利,597.9高地战斗的胜利是上甘岭战役胜利的关键。上甘岭战役又是朝鲜战场上最激烈的阵地战,那么这一壮举不仅仅是摧毁了一个火力点,对整个战斗、战役乃至整个朝鲜战场都是巨大的贡献。从而使学生体会出他的牺牲是值得的,是伟大的。从这一角度分析,本课不应分成四段,而应是三段,从发现火力点到堵住火力点应当视为摧毁火力点的过程是原因,其余都是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又可分为发现火力点、请求炸毁火力点和用身体堵住火力点这样三个层次。以这样的构成能够发挥其最优功能的结构群,依次设计出最优化的教学程序,较好地落实“大纲”规定的“阅读教学要处理好课文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二、把握阅读全过程,按课型分层次训练,构筑基本功训练体系。

一篇课文的全部教学内容,一般说来不可能一课时完成。如果是多课时完成,每课时进行什么训练,教学目标如何定,各课时的目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些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我们在系统论的指导下,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步完善了一个过程三个层次的训练框架。

第一,基本能力训练层。

基本能力训练层要完成的任务是: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握生字词的音形义,理解那些不常见的名词术语,同时对学生进行自学、分析、概括、发现问题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训练。这种训练层对应的课型是:低年级的阅读识字课,中高年级的指导自学课。

第二,阅读理解能力训练层。

阅读理解训练层的任务是:在第一层基础上完成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体会文中含着的意思,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品德诸方面的教育,在完成这些任务的同时重点对学生进行发展思维能力的训练。这种训练层对应的课型统称为阅读理解课。

第三,综合运用能力训练层。

综合运用能力训练层的任务是:在第二层训练的基础上,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之后,回过头来对语言文字进行品味欣赏;认识语言表达的过程,学习词、句、段,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这种训练层对应的课型:低年级的词句训练课,中年级的语段训练课,高年级的综合训练课。

《》一文就是以指导自学课、阅读理解课、语段训练课这三种课型构成的一个训练体系。

三、整理继承我国教学思想文化遗产,借鉴现代教学理论,研究启发式教学策略。

优化的课堂教学方案和系统的课时训练计划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手段来实施。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除了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外,重点研究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及其操作形式,广泛地应用于全程阅读之中。

众所周知,启发思想源于孔子。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这一原则上,历代教育家都有过精辟的论述。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对教材本身产生兴趣。”他指出了这种情感的唯一发源地——教材本身。叶圣陶先生在论述教与学的关系时提出让学生“跳一跳,能够把果子摘下来”。苏联心理学家维果特斯基认为,儿童的认识在发展中有两种水平:一是现实发展水平,即儿童可以独立完成智力方面的任务;二是最近发展区,即儿童独立完成不了,但在教师和集体的协助下,经过一番努力,可以完成的。根据维果特斯基的见解,在阅读过程中,要选取能使学生思维发展的适当的语言范围。我们在深入的研究探讨中,把这些古今中外名家的论述统一起来,吸取各家合理的内核构成了启发式教学策略,即在阅读教学中,选取能使学生思维发展的语言范围,把语言范围内的中心词与句、或词与词、或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作为起点,提出问题作为思维发展方向,在不断的调节中,使学生自我完善思维后得出结论。我们把这一教学策略简称“方向——角度——结论”,作为启发式教学的基本策略。

训练管理论文范文第7篇

1.能在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中,注意事物的联系,初步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提高理解课文的能力和认识事物的能力。

2.能在“注意事物的联系”的训练过程中,巩固弄懂自然段的意思,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概括中心思想、朗读默读与自学能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训练要领]

一、明确所处位置,认清“注意事物的联系”的重要

第七册安排读的三个重点训练项目是: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练习概括中心思想,第八册安排读的三个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事物的联系、理清课文的条理、分清课文的主次。“注意事物的联系”正是从第七册向第八册“深入”进行篇的训练的有机整体中的一个重要衔接点。同时,从第八册的三次侧重指导读的重点训练项目看,“注意事物的联系”又是后两个训练重点的基础。

因为从某个意义上说,“课文的条理”、“课文的主次”正是事物间联系的反映。“注意事物的联系”,这个重点训练项目是第七册篇的训练的继续和深入,又是第八册后面几项训练的准备和基矗据此,在第八册第一、二组的教学中,必须结合这一训练重点,做好复习巩固和打基础的工作。比如,第一组教材没有安排重点训练项目,教学中要紧扣课文要求,有意识地复习巩固第七册进行过的一些训练项目,提高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燕子》一课,可抓住课后“思考·练习”第2、3题,巩固和提高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能力。《海上日出》一课,可抓住课后第2、3题,巩固和提高学生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白杨》一课,可巩固和提高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进行“基础训练1”“阅读”一题的训练,则可以让学生较独立地锻炼自己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从内容中体会思想以及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

二、根据课文类型,引导学生“注意事物的联系”

教学讲读课文《蛇与庄稼》,可在理解自然段意思的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事物的联系,更好地理解课文。比如,为了理解蛇为什么能使庄稼获得丰收,就要进一步分析第四层几句话的意思:第六、七句先写洪水淹死了蛇,田鼠繁殖得又快又多,糟蹋庄稼,庄稼欠收;第八句再写放了蛇,蛇大量捕食田鼠,田鼠少了,对庄稼的危害就小了。这就清楚地写出了蛇、田鼠与庄稼的关系。这样把用分层的方法理解自然段意思的训练与“分清事物的联系”的训练结合起来进行,就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讲读课文《跳水》的故事是在事物的联系和变化中发展的。故事发生在一条船上,船上有水手、孩子、船长和猴子,他(它)们都活动在船上,必然有种种联系。其中,人与猴子的联系是最主要的联系。而且水手与猴子,猴子与孩子,水手与孩子,船长、孩子与水手之间联系的变化和发展,推动着故事发展的全过程。教学中,把《跳水》这个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同人物之间的联系与变化有机地配合好,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阅读课文《威尼斯的小艇》着重写了小艇的特点和它在水城中的作用,揭示了小艇与水城的关系,表现了世界著名的水上城市威尼斯的美丽和独特的风情。教学中,可把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的训练与注意事物联系的训练结合起来进行。首先,可引导学生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把课文分成四段,并掌握各段段意;然后,让学生归纳出全课的主要内容;再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在训练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事物(特别是小艇与水城)的联系。

在进行“基础训练2”中的“阅读”练习时,要引导学生较独立地阅读《小狮子爱尔莎》一文,在掌握小狮子爱尔莎成长过程的同时,知道课文中人与动物的联系与变化,人在驯养狮子的过程中产生了感情,从而既锻炼自己的阅读能力,又锻炼自己“注意事物的联系”的能力。从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根据课文类型引导学生注意事物的联系时,必须特别注意两点:第一,“注意事物的联系”的训练,必须在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中结合进行。第二,要根据不同类型课文的特点,由扶到放地培养学生“注意事物的联系”的能力。

三、联系实际,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启蒙教育

普通联系和永恒发展是物质世界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根本观点。进行“注意事物的联系”这一项目的训练,只要求根据课文的内容适当渗透,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启蒙教育,绝不能过多地讲理论,更不能硬搬“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之类的名词术语。

一定要掌握分寸。在这方面,要注意两点:

1.要钻研“思考·练习”,掌握训练的要求、内容和方法。

《蛇与庄稼》的第1题要求回答的三个小题,既提示了训练要求,既要结合课文内容,初步知道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并启发人们研究这种联系,掌握它们的规律,以便把事情做得更合自己的意愿;又提示了训练内容,即认识简单联系与复杂联系;还提示了训练方法,即从课文段与段、层与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上去分析,就能达到训练要求。

2.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从实际上受到启蒙教育。

训练管理论文范文第8篇

片断训练是篇幅短孝内容单一、形式灵活的一种写作训练形式,也叫小作文、小练笔、单项练习等。是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利用其进行短平快的战术性训练,能帮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中积累生活体验,丰富语言材料,掌握写作方法。

从作文教学的角度看,片断训练是一种分格训练,所谓的“格”是指单一的写作基本训练单位,主要是写作中的常用片断,如开头、结尾、总分段式,借物喻人的方法等。着力于“格”的理解和运用,并努力使之序列化。

从阅读教学角度看,片断训练是读写结合的基本形式。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相得益彰。主要是阅读材料中的典型片断,如《三味书屋》中介绍书屋一段,方位清楚,有模仿价值。注重阅读与写作间对应要素的理解和迁移。

片断训练需要学生观察、想象、思维等智力的综合参与;同时又是学生说话、听话和阅读写作能力的综合体现。是一种学生内部智力技能和语言文字的外部操作技能的综合训练;是一种学生作文知识技能和心理活动辩证统一的训练形式。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特别是写作能力的阶梯和桥梁。

片断训练根据训练内容和训练目的,可以分成:观察素描型片断训练、课文素材型片断训练、形式仿效型片断训练和语言积累型片断训练四类。

(一)观察素描型片断训练

小学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教会学生虚构,而是教会他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因此,观察素描型片断训练成为学生作文训练的最佳形式。所谓观察素描型片断训练就是以片断或简短的篇章为形式,将描写与叙述结合起来,反映周围生活的记叙文训练。通过观察素描类片断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典型表象的技能。

在具体训练中要做到:

1.让学生获得丰富而鲜明的感性表象。观察是获得感性表象的唯一途径。观察的对象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图画或录像,它们生动具体,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鲜明而牢固的表象。使语言训练具备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帮助学生从五光十色的感性表象中,“筛驯出典型表象。首先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使学生对丰富而完整的观察对象或过程获得感性表象;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有重点的观察,帮助他们把握事物本质特性,筛选典型表象;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鲜明、生动的文字去强化典型表象。

3.让学生通过想象,生动地表现典型表象,使中心的表现更为有力、深刻。

(二)课文素材型片断训练

课文素材型片断训练,就是指导学生以课文为素材练习写作的片断训练。它不是简单地重复课文内容,而是对课文有所创造,或改变课文容量,或转换表现角度,或别出新意,或驰骋想象,既依据课文又超越课文。课文素材型片断训练是读写结合的一种形式,将阅读和写作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上融合起来,使读和写既互为手段又互为目的,促进学生读写的同步发展。在实施训练时,教师要做到:

1.帮助学生发现可创作的课文素材。一般教师在这几方面引导学生着力寻找:

(1)课文留给读者回味思索的空白点。教师可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进行片断训练。如:《忆铁人》中铁人的语言“哦?……咳!”可引导学生把铁人此时丰富的内心世界写出来。

(2)改变课文原来的表现角度,进行片断训练。如《再见了亲人》写志愿军叔叔向朝鲜亲人依依惜别的话语,可让学生以小金花的口气写她向志愿军叔叔道别的话语。

(3)改变课文的容量,缩写或扩写其中的某个部分,进行片断训练。

(4)改变课文的文体进行片断的训练,如把古诗改写成写景或记事的记叙文。

2.向学生提供准确进行语言表达的帮助;或向学生介绍某些背景情况;或向学生提供关键的词汇、句式;或告诉学生基本的写作常识和技巧,如诗歌改成记叙文应注意的问题;或帮助学生理清表达的思路。使学生能顺利地把内心所感外化为文字。

(三)形式仿效型片断训练

形式仿效型片断训练是模仿范文的写作思路、写作方法和观察方法进行片断练写的写作训练形式。是将在阅读范文时感知、理解的表达方式及时进行迁移运用。根据学生形成语言表达能力的需要,模仿某些片断章句,如:开关、结尾、对话、炼字、修辞方法、句群段式结构等。使学生在借鉴范文的过程中加深对作者的各种表达方式的理解和记忆,在实际的操作中初步形成写作的思维组块,以形成一定的写作能力。针对形式仿效型片断训练的特点和目标,在指导时要注意:

1.加强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展示理解、积累、鉴赏的过程,以帮助学生真正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方法。特别要讲清范文片断的特点。如:《火烧云》中写火烧云变化的部分写作方法是:①按出现—变化—消失顺序写;②描写变化的动词各不相同。

2.向学生提供与范文情况相关的写作素材。两者间的相关度可以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水平,以及写作方法的难易程度做恰当的调节,也可分层提供或分步提供。还可以设法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由学生自己寻找写作素材,如:在仿效《火烧云》中描写火烧云形状变化部分的写作方法进行训练时,让学生想象火烧云还可能会有什么变化?可以想象成动物,也可以想象成其他事物。

3.重视片断讲评,并把讲评的重点放在要求仿效的写作方法上,而对学生的练写片断中其他的优缺点,暂时不讲。同时,要引导学生互相讲评,自我批评,在讲评中巩固写作方法。

(四)语言积累型片断训练

语言积累型片断训练就是运作用学习到的部分语言文字进行片断写作的一种训练形式。促进学生对书面语言的内化,加速将消极语言转化成积极语言,丰富学生头脑的语汇储备,使学生的写作不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而且能“言之有文”、“妙语连珠”。能够进行语言文字包括词语(成语)、句式、警句、格言,甚至部分自然段的有意识地积累。在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型片断训练时,教师要注意:

1.恰当选择需要积累、运用的语言文字。这些语言文字一般应具有连缀能力强,使用范围广,富有表现力等特点;或者是微言大义,或者是意境深远……衡量的标准是在学生的语言交往中能经常运用或对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有切实帮助的。

2.提供合适的语言文字的使用情境和有效的训练形式。如有的让学生运用指定词语、句式简要复述课文;有的提供文章开头,让学生运用指定语言续写或补写;有的则要求学生运用指定的语言文字自由创作等。

训练管理论文范文第9篇

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素质呢?当前,在作文教学中,应进一步做到从内容入手,强化思维训练,培养学生乐于作文的积极情感,提高学生习作素质。

一、从内容入手,积累素材。

小语大纲指出:“作文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学生的生活越丰富,作文内容就越充实。”大纲的这段话充分说明作文教学要把作文内容的开拓、积累放在第一位。叶圣陶也多次强调内容积累的重要,“教师必须排除自己的成见和偏好,根据平时对于学生的观察,测知他们胸中应该积蓄些什么,就在这范围内拟定题目,学生遇见这种题目,正触着他们的积蓄,写作的欲望便引起了。”教师应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接触生活实际,了解当今改革开放日新月异、五彩缤纷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努力营造出“大作文”的氛围。“生活越丰富、作文的内容就越充实”,学生有了内容这个“源泉”,再因文、因人而异地作形式和技巧上的指导和点拨,定能写出好文章。当然,要强化内容的积累,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尤为重要。因为观察是获得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是内容积累的前提和保证。首先教师要注意明确观察的目的,培养观察能力。例如:在教学中,我根据小学生观察的无序性和盲目性较强的特点,在观察前向学生交待清楚观察的对象、范围,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观察的过程十分强调循序观察,抓住特点。开始指导时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而后则教给他们分析事物的方法,布置他们选择好观察对象,学写观察提纲,课外独立进行观察练笔等,逐步提高观察能力。另外还要注意教给观察方法。观察方法的掌握可以促使学生自能观察,并独立写好观察记录,受用终身。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处处留心周围的人和事,并用写景类文章的训练开始,教给观察方法。如定位观察法、多层次观察法、变焦距观察法、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法、抓特点观察法、多角度观察法、比较观察法、想象观察法等等,并告诉他们观察无定法,只要能使习作言之有序,并能写出景物的特点,这就是成功的观察。在指导观察景物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定期交流观察所得,并从观察所得中选取好的素材写成作文。

二、强化思维训练,激活习作思维。

当前的作文教学中存在重语言训练轻思维训练,重求同轻求异,指导模式化,习作雷同化的现象,大大遏制学生思维的发展。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练习,每一步骤都离不开思维,构思的过程就是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过程。因此有人主张把作文课上成思维训练课。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应从小学生思维的特点出发,强化思维训练,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思维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水平。

首先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思维方法有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它们在实际思维活动中是经常联系在一起的。我们总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通过比较进行抽象概括。文章贵有真知灼见。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引导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养成爱思、多思、善思的习惯,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使感知的印象更加明确和完善,并从感性到理性,获得对客观真理的认识,写出有个性的文章。

在学生练习习作时我不仅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以期把语言写得生动形象,更要其运用逻辑思维来合理地组织语言,构建句段,罗列篇目。当然这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学生的作文在立意、构思和表达形式方面仍常有混乱,不会“一句句、一段段都是有路子地写下去”。因此,我在课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条理性,讲读教学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写作思路,帮助学生理清文章句段篇之间的逻辑关系,搞清文章为什么这样写,在习作指导时让学生在掌握表达内容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梳理表达思路,让学生有序地组织语言。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强化训练,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得到协调发展,学生作文才逐步做到语言形象、思路畅通,逻辑严密,文风生动活泼。

另外,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都是不可缺少的。作文有法,作文的一些基本规律应求同;文无定法,作文的具体写法应求异,如指导学生写拾金不昧,我让学生懂得拾金不昧存在多种情况,即使都是拾钱包,也有不同的拾法,我着力引导学生在求同的基础上求异,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我们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思维品质是思维力的表现形式,它主要指灵活性、深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等。思维的深刻性集中表现在让学生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预见事物发展的进程。在习作时,小学生对为什么写常感到困难,就事论事,立意不高。如指导学生写《一件趣事》,学生习作时注意了事情的“好玩”,忽略了趣事也应有意义,从中受到启发,我引导学生深思熟虑,对写作材料的思想性进行再认识,使文章写出深度。思维的灵活性强调思维多样和求异。在指导学生习作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方向,思考文章语言的表达形式,找出最佳的表达形式。思维的独创性要求思维独特、新颖。写作的构思,从审题立意、选材剪裁、布局谋篇,直到形成文字前的整体规划,是一种创造。我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认识事物,表述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出独特的见解,逐步培养他们具有“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的精神。思维的批判性则表现在要求学生善于从实际出发,严格地根据客观标准考察是非。我在作文训练时,逐步指导学生学习修改自己的作文,这实际上也是训练他们通过控制自己的意识而相应地调节自己的思维,善于进行自我反馈。

三、着力培养乐作情感。

作文之根在于真情实感。一篇文章的价值不仅取决于思想的高下或优劣,还取决于情感的真假和强弱。所以,作文教学必须以生活的情感为主线,强化情感培养。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心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

首先教师要注意示范,唤起写作情感。学生对写作对象“无动于衷”固然与诸多因素有关,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写作情感是否强烈。教师的写作情感与学生的写作情感成正比的,因为情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如果教师只在岸上绷着脸“叫练”,而不积极热情地“下水导练”学生必然望文兴叹,望师而叹,即使作出文来也多有空话、大话;倘若教师能以百倍的信心、极大的热情指导学生作文,并同时“下水”做出样子,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向上心便会随之产生,写出好文章就大有希望。

在教学中,我积极热情地深入到学生中间,甘做学生的朋友,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此提高感染的效能。每次作文我都写好“下水作”,与学生共尝写作的甘苦,激发积极情感,帮助学生树立“能写好”的坚定信念。

另外要努力激发写作情感。情感总是伴随着认识过程产生和发展的。没有正确的认识,也就谈不上激感。如何认识“小学作文的性质”是激发写作情感的关键。为此我改变了以往的偏见,即把作家的“创作”和学生的“习作”分开。本着“任何时候也不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不以压低学生作文分数作为严格要求的手段”等原则,对学生的作文实行高分激励政策,处处引发他们写作上的闪光点,对待差生,尤其“另眼看待”。实践证明,正确认识小学生作文的性质,要求适度,确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解决了学生惧怕作文的老大难问题。

我们还要动力创设情境、陶治写作情感。良好的情境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因为情感具有情境性。教学中我采用李吉林老师的情境作文法,创造良好的写作环境。如提导《拔河》一文时,我将学生带到操场拔河,感受拔河时的热烈氛围,学生情绪高涨时再作文便有了倾吐的欲望。

训练管理论文范文第10篇

怎样抓好理解自然段的训练呢?下面以人教版义务教育五年制小语第五册教材为例,谈谈经常采取的主要做法。

一、教学生分清一段中有几句话

每个自然段都是由一个一个句子组成的。要理解自然段的意思,首先必须分清一段中有几句话。

一段中有几句话,一般可以从标点符号上分清楚。凡是一句话的末尾用的是句号、问号或感叹号,就表示一句话已经写完了,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如第1课《晨读》第2自然段共有7句话。

但是也有特殊的情况:

1.凡是引用的话、所想的内容或对话时说的话,不管里面有几个句号、几个问号或几个感叹号,在段中数句子时,都只算一句话。如第四册《看月食》的第5自然段:妹妹紧紧地挨着我,轻轻地问:“姐姐,月亮被天狗吃了吗?”爸爸微笑着说:“不是天狗吃月亮,是地球转到了太阳和月亮的中间,挡住了太阳光。太阳光照不到月亮上,就叫月食。等到地球转过去,月亮又会亮起来的。”在这里这一段只算两句话。当然,如果专门具体分析其中说话的内容时,仍然根据其中所用的句号、问号、感叹号的数目计算句子的数目。

2.句末用的省略号,这句话的内容已经说完了,也应算一句话。如第四册《黄山奇石》最后一段: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你去给它们起名字呢!

这一段应算两句话。

二、指导学生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要理解自然段的意思,就要从理解一个一个的句子入手,先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常用的方法有:

1.分析句子结构。首先,可以注意词语的排列顺序。如《师生情》中的“她们还是深情地看着,等着,心里默默地祝愿着。”这里,“看着”、“等着”、“祝愿着”是有一定的顺序的,如果挪动了,意思就变了,就与当时的情况不相符了。其次,可以分解句子。如《晨读》中的“铅笔放在身边,两手捧着书,完全被课文吸引住了,连小鸡在她身边叽叽叫都没有觉察。”可以把这句话分解成两层意思:①“铅笔放在身边,两手捧着书,完全被课文吸引住了”;②“没有觉察”小鸡在身边叽叽叫。这样,就能很好地掌握全句的意思:读得多入神哪。再次,可以缩短句子。如《晨读》中的“这会儿,他用书托着下巴正在认真思索,是思索一道难题呢,还是思索今后应该怎样专心地学习?”可以先引导学生抓住“他正在思索”这个主干,全句的意思就好掌握了。

2.概括句子内容。就是要注意句子中各部分之间内容上的各种关系。有的句子写了几个连续动作,其中有主要的,也有次要的。概括这种句子的内容,就要抓住主要的,省略次要的。有的句子并列地叙述了几件事情,描写了几样东西。概括这样的句子,就要归类、合并。有的句子也写了几样东西、几件事情或几种情况、几种样子,但同时进行了概括,有“总”有“分”。概括这样的句子,可以抓住其中“总”的部分,省略其他“分”的部分。

还有的句子只具体地写了外貌、语言、神态、动作或情况,没有直接写出要说明的问题。这就要多动脑筋,认真归纳了。如《小摄影师》中的“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三句话中,从按小男孩的“吩咐”、“很久很久”地让他“摆弄”以及对着他“微笑”这些描写中,可看出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心、尊重、诚心和耐心。

3.抓住关键词语。包括生词难词、能突出说明句子意思的词、含义深刻的词语等。如《师生情》中的“三位女同学带着全班同学的心意去看望老师”。只要弄懂了“心意”、“全班同学的心意”的意思,全句的意思就理解了。

4.联系上下文。有的句子,除了弄清其中词语的意思之外,还要联系上下文,才能更好地理解全句的意思。如《一定要争气》第五自然段有一句话:“教授兴奋地说:‘童第周真行!’”为了理解这句话,就要联系上下文。上文写到:那位教授“一直”在做把青蛙卵的外膜剥掉的手术。这种手术很难做,要有“熟练的技巧”,还要“耐心和细心”。教授没有成功,同学们都不敢尝试。下文写到:这件事“震动”了欧洲的生物学界。联系上下文,就能真正理解童第周“真行”的含义。同时,教授“兴奋”是由于出乎他意料之外,也是出自他的内心。

5.搞清句子含义。有的句子包含较深的含义,就要搞清它的含义,才能懂得句子的意思,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大海的歌》中有这样两句话:①“船头飞溅起来的浪花,唱着欢乐的歌”。②“我仿佛听见大海正在唱着一曲新歌”。要掌握这两句话的含义,一方面要弄清景与情的关系,搞清到底是谁在唱歌。句子表面上是写“浪花”、“大海”在唱歌,实际上是写作者内心在唱歌。另一方面要抓住关键词语,联系课文的中心,搞清唱的什么歌。句子中的“新”,实际是写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欣欣向荣和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欢乐”,则表达了作者欢乐、自豪的爱国之情。

另外,进行句式变换、看清标点符号等,也都是理解句子的方法。这里就不赘述了。

三、帮助学生掌握句子间的关系

大多数情况下,一个自然段都是由好几个句子组成的。这些句子是怎样组成一个自然段的呢?句子与句子之间是有一定的联系的。同时,有的自然段中还有这样的情况,这几个句子组成一层意思,另外几个句子又组成另一层意思。在这样的自然段里,不仅要掌握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还要掌握层与层之间的关系。

自然段中,句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基本的包括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解说、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目的、总分等类。下面略举数例:

[例1]《赵州桥》第3段:“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互相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像活的一样。”全段共3句,是总分的关系。

[例2]《翠鸟》第1段:“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全段共6句话,是并列的关系,主要写了翠鸟的颜色鲜艳和小巧灵活。

[例3]《手术台就是阵地》第2段:“敌人不断反扑,战斗非常激烈。我军的伤员陆续从火线上抬下来。在离火线不远的一座小庙里,白求恩大夫正在给伤员做手术。他已经两天两夜没休息了,眼球上布满了血丝。突然,几发炮弹落在小庙前的空地上。硝烟滚滚,弹片纷飞,小庙被烟雾淹没了。白求恩仍然镇定地站在手术台旁。他接过助手递过来的镊子,敏捷地从伤员的腹腔里取出一块弹片,扔在盘子里。”这一段8个句子,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是承接的关系。

四、培养学生概括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每个自然段都有一个主要意思。理解自然段,就是要掌握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怎样才能掌握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呢?主要方法有:

1.找到中心句。有的自然段往往有一个能高度概括全段主要意思的句子,叫中心句。在总分关系的自然段中,往往都能找到明显的中心句。如:“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好看极了;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刺儿,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富饶的西沙群岛》)这里,第3(或第4)句就是全段的中心句。

2.分清主和次。有的自然段中,句子之间虽然不是总分关系,但仔细阅读,可以看出其中还是有主次之分的。在选择、转折、因果、目的等关系的自然段中,都会有这种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要区分主次,抓住主要的,舍弃次要的,从而概括出全段的主要意思。如:“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美丽的小兴安岭》)这里四句话,写了森林、晨雾、阳光、野花四样事物。从浓雾“浸”着森林、阳光“千万缕”和只能看见草地上的野花,可看出,这里主要的还是第一句,它体现了全段的主要意思,之所以会出现后三句所写的情况,都是因为夏季树木枝叶茂密。

上一篇:认字教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旅游纪念品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