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模式研究及经验借鉴

时间:2022-10-08 02:38:31

国外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模式研究及经验借鉴

摘要:本文在对国外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主要发展模式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两种主要业务模式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对比分析,并研究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可供借鉴的发展思路和实现路径。

关键词: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模式

一、国外成熟的投资银行业务模式

发达国家成功的经营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是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以美国为代表,银行可以建立金融控股公司,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等其他非传统银行业务,其决策和风险管理均以控股公司为核心,各个金融机构之间独立存在;二是全能型银行,主要以德国为代表,银行可以经营证券、保险等各种金融业务。

(一)美国金融控股模式

美国联邦法律规定,商业银行不允许直接从事投资银行业务,但是可以通过控股公司的形式,即通过各个相互独立的子公司来从事其他金融业务。虽然美国联邦法律规定银行本身或与其有直接投资关系的子公司不能经营证券业务,但是银行控股公司另外设立的子公司,则可在法律限定的范围内从事证券业务。

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美国金融业遭受重创进入萧条时期,无数银行兼并倒闭。为了应对这场危机,进而拯救美国金融,格拉斯和斯蒂格尔共同起草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这一法案的诞生,既是现资银行与商业银行分离的标志,又代表了纯粹意义上的现资银行的产生,同时也为其他国家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的管理提供了借鉴。

从混业经营转为分业经营后,美国金融业取得长足发展,美国也修改了相关的限制性法案。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证券市场快速发展,美联储开始逐步放宽对银行持股公司的业务限制。美国参议院与众议院于1999年11月4日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从此混业经营模式重新登上美国金融业舞台。随后美国金融监管当局也相应放松了限制,银行持股公司混业经营范围不断扩大。

由于美国混业经营的主要形式是金融持股公司,这就决定了其主要特点:一是金融机构内部分业经营原则仍然存在。虽然总公司实行混业经营模式,而其下属金融子公司却实施分业经营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储户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证券投机活动,减少道德风险。二是从事不同金融业务的子公司都是独立的法人,从而可以更好控制子公司之间的风险转移。三是在经营不同金融业务的子公司之间设置了“防火墙”,以防转移资金导致风险。为了防止子公司之间的非法合伙交易,保证银行稳健经营,美联储实施了许多措施来限制子公司之间的投资、融资、情报交流和业务合作,这些措施不仅有利于防止不公正交易的发生,也有助于防范风险转移。四是针对从事混业经营的金融机构,金融监管当局对其提出了更高要求。凡是实行混业经营的金融机构,其储蓄部门资本充足率必须保持在10%以上,若不能达到这一要求,金融机构将不能继续从事混业经营。

(二)德国全能银行模式

采取全能银行模式的有德国、瑞士、荷兰、卢森堡、奥地利等国,这些国家的商业银行可依法从事包括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交易各种金融工具和外汇、承销债券和股票经纪、投资管理和保险在内的广泛的金融服务。全能银行的典型代表是德国,其法律政策对银行从事多种业务限制很少。

20世纪50年代,德国工业化膨胀使得长期资金的需求加大,这引发了德国全能银行制度的产生。由于德国工商业的资金长期依赖于银行,同时德国政府对银行提供全面金融业务大力支持,所以德国银行不再只经营传统金融业务,而把业务范围扩大到各种新兴业务上,如证券、债券、保险业务等,并且迅速发展。因此,德国的银行制度也被誉为非常成功的全能银行制度。

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之所以实行全能银行制度,有其存在的客观必要。首先,全能银行制度以企业与银行之间密切的关系为基础。20世纪70年代后,德国很多大型企业进行收购和兼并,使得银行不但控制了企业巨额的货币资金,也直接掌握着企业的生产资金。于是,这些生产性的企业逐渐形成了以大银行为中心的财团,其中以德意志银行财团为代表。其次,全能银行制度的形成以商业银行业务范围扩展为内在要求。由于金融管制逐渐放松,银行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银行必须在发展传统业务的同时,努力拓展其他业务以增加盈利,从而提高竞争力。第三,欧洲大陆国家的金融法并没有限制银行从事证券业务,也没有明确规定银行业与证券业之间的分离,因此在宽松的法律环境下,商业银行便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占领资本市场。

二、两种主要业务模式的比较分析

以德国为代表的全能银行模式相对其他模式有许多优势。首先,控制力比较强,相互支持的可靠性较高。商业银行自身可从事各类金融业务,各个部门没有独立的权利但联系紧密,有利于信息等系统资源的综合利用,从而实现范围经济。其次,全能银行模式的成本低效率高。银行以自己的账户从事投资银行业务,有利于降低其经营成本,提高效率。最后,全能银行模式还有利于金融创新。商业银行由于拥有综合经营权,可以更加有效地开展交叉业务,对多功能的金融产品进行创新,从而提高竞争力。

但是全能银行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对管理水平要求高。在全能银行内,各种业务经常很难区分,证券和保险业务风险处于金融安全体系的保障范围内,容易发生利益冲突。二是经营风险较大。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全能银行必须对其各部门承担全部责任,这使银行暴露于投行业务的风险之下,增加金融风险。

同样的,以美国为代表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也具有其独有的特点。

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优势首先体现在独立性上,商业银行通过子公司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其子公司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具有独立决策的能力。其次,该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风险,由于不同的金融业务分别由不同的子公司经营,所以风险传递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风险,这不仅有利于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还能方便监管当局的监管。最后,金融控股公司还能促进业务上的优势互补,各子公司分业经营,可以发挥其投资主体的积极性,通过利用其主营业务的特长,增加盈利。

劣势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利益冲突。当各子公司的主营业务发生利益冲突时,其合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必然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市场风险增加;二是母公司的投资较大。在建立新的子公司时,母公司要在资本、专业人才和管理经验上进行巨大投资,一般商业银行可能难以承担,同时子公司的新业务要符合母公司的利益要求,不一定得到独立和全面的发展。

三、对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启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德国的全能银行模式有完善的金融监管体制和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撑,其金融机构也有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相比而言,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正处在发展阶段,金融市场和金融监管体系还不够成熟,因此全能银行模式并不太适应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我国商业银行在分业经营的基础上,可以借鉴美国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循序渐进的改革发展。首先,目前我国金融机构普遍存在业务结构比较单一、人才培养机制不够完善、资产结构较为简单等问题,若是在混业经营的情况下,它们仅依靠自身能力成立子公司存在很大困难,但若是以兼并、收购控股的方式建立金融控股公司,间接进入投资银行领域经营投行业务则是比较简单而有效的途径。其次,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比较适合我国现行的分业监管体制。在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下,各个子公司依然是实行分业经营,统一归总部管理,有利于我国现有的监管体制最大程度的发挥作用,还可以更有效的控制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此外,我国金融体系目前还不够强健,制度设计既要重视安全性,又要具有前瞻性,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合理运用,将成为金融安全和金融开放之间的一个重要平衡点。

上一篇:工业工程在优化资本项目外汇管理中的应用 下一篇:中资企业借用短期外债政策研究